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
——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为例

2023-03-05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文科思政

丁 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2023年3月2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工作要点,其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从2019年到现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每年都被写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工作要点中,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面临全新要求和挑战。

高校要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和树立文化自信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壮大对高校人才培养内容方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角色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新闻传播学科融合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广播电视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延伸出网络传播、新媒体、智能化写作、融合新闻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对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其独特的学科融合属性和技术属性,新闻传播学天然地和新文科建设紧密联合在一起。

新文科要培养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校作为培养新文科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也就成为了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重要任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类基础课程,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了解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的有效渠道。本人在三年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过程中,探索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思政元素为抓手、创新创业为延展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一、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融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本传播理论受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影响极大,新闻业务采编方面和社会发展、民生百态共鸣。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新闻传播事业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新文科背景下,必须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传授的对象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他们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中长大,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中探索,思想极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如何塑造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思想,成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需要直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教育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以及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等。其中,专业课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是一门讲述互联网技术史、媒介发展变革史、网络传播理论等相关内容的专业课程,结合技术发展,讨论技术对新闻传播和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探讨媒介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塑造学生的技术观、媒介观,锻炼学生应用网络与新媒体、甄别互联网真假信息、评价媒介和社会发展状态的能力。互联网与新媒体和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网络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用户发布的图文视频、智能手机和APP的使用等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在课程的教学中,如果能挖掘思政内涵,融入思政元素,将对浸润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作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引导学生、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思政元素作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不能生搬硬套思政理论,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

二、“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作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经之路。此外,这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思维、甄别互联网有效信息、分析互联网的应用和功能等。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能力,在课堂上,本人对学生提出了分组合作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的任务要求,这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实践过程。在探讨思政元素和专业理论结合的过程中,思政元素同样可以融入学生课余的创新创业项目,贯穿课堂内外。于是,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本人不断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对课后任务提出更高要求,探索出课程教学、思政元素、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

(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在课程思政中的关系结构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专业课的教学,需要注重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内容,树立“学生中心”导向,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教学中,建立了学生模拟课堂,要求分组合作,每周由1个小组分享网络中的热门案例,结合专业所学进行讨论和反思,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和专业延展;通过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利用“学习通” APP,加强课堂互动和质量监控。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抓手。如何将思政元素、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浸润效果的重要一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很多,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中所体现的党和国家对技术的重视;人民日报新媒体精心策划推出的融合新闻作品《新千里江山图》绘就了“非凡十年”的壮美画卷;澎湃新闻的H5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全景地展现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致富的故事;师生赴当地融媒体中心参观培训,深刻体验媒体发展变化等。此外,课堂纪律的管控、教师言行的影响等,都是思政元素方方面面的体现。

创新创业是课程思政的延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做好准备。而课程思政则注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素养。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开拓能力、团队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在创新创业领域所具有的内涵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和新媒体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吸引学生考虑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互联网传播红色文化、新媒体助力经济发展等创新创业选题,让创新创业成为“三位一体”课程建设的延展平台。

如图1所示,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思政元素作为抓手,在课程教学发挥显性引领作用;课程教学作为主渠道,要深入挖掘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引领,在创新创业中发挥隐性引领作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性质,注定其与互联网密不可分,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来说具有指导作用。创新创业作为课程教学的延展,可以反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而作为思政元素的展演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政素养。

图1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关系结构

(二)“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思政元素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课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联系国家政策、社会实际,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政策、国情省情、社会状况、民生发展等有清晰的认识。本门课程和互联网舆情、新媒体采编、媒介批评等关联紧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前10分钟的模拟课堂中,要求学生自己挑选网络热门案例,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内容分析互联网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和舆情。在一次模拟课堂上,学生选择的话题是“2023微博之夜明星红毯取消”,在课程分享中,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取消红毯之后粉丝在互联网上的不满,以及对娱乐圈明星的讨论,最后结合新闻传播学当中“意见领袖”的相关观点,分享了小组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这个热门话题具有时新性,和本门课程结合紧密,但缺乏思考的内涵和深度,为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要引导学生思考微博之夜明星红毯取消的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讨论指向了“公共安全”这一话题,探讨的内容从娱乐圈转向了理智的追星行为和国家治理、维护公共安全等,思政元素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课程教学指导创新创业。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项目也能实现很好的结合。创新是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互联网技术史更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在课堂上,互联网技术史结合信息共享、直播带货、网上展馆、互联网推广运营等案例,给同学们带去了鲜活、生动的创新创业思路。在此基础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同学们分组参加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些项目和比赛成为很多同学创新创业实践的初体验。摄影工作室、直播带货项目、短视频定制服务等都在班级中有较大影响。通过本人指导,授课班级学生产生了两个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贵州省赛决赛铜奖。

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是隐性的过程,经由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后,在课堂中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国家治理等话题,挖掘有内涵、有深度的创新创业项目。在课程的引导下,组织班级学生积极申报项目,选题包括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等方面。如“以茶香开道,助力清池发展”这一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的是学生自己家乡的茶叶品牌,用互联网思维推广茶叶,打通销售渠道,服务茶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探探+小微企业个性化短视频推广服务领先者”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困境,聚焦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模式,基于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不断链接品牌与用户,致力于在互联网搭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为商家提供网店运营、宣传视频拍摄、达人探店、直播推荐等一系列的服务。创新创业项目是学生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实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成果和课程思政成果的平台,这些项目关照到了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是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实践平台。

三、“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科学的信仰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涉及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5]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中,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50%,过程性考核中学生模拟课堂占30%,“学习通”教学互动积分占20%,考勤10%,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占50%,教学考核的方式平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较为科学合理,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均以教师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从思政效果来看,单一的专业课成绩难以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评价存在结果导向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都指向了最终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本人的一些特质以及课堂之外教师看不到的方面。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更应该考察其在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的态度、品格、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在今后的课程顶层设计中,应通过提前谋划评价体系,增加评价主体来实现。除了教师评价外,可在模拟课堂中加入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环节,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思政元素融入不彻底,负面案例难以切入

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思政元素和时事政治的结合较为紧密,有很多社会上的生动案例可以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在网络与新媒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时代热点,同步更新课堂案例,但一些案例更凸显的是社会矛盾,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时,仅仅是在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表面的思政内容,而没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如网络社交媒体对个人互联网协议地址(IP地址)归属地进行展示,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此举有利于减少蹭流量、网络造谣等行为,也有人认为侵犯个人隐私,妨碍了自由交流的互联网空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和专业知识结合,从个人隐私权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一角度引导同学思考这个案例,但其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不彻底。其实,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政元素,如让同学们思考互联网和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行讨论,将IP属地公开和国家利益的相关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涉及到公众利益的负面舆情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新闻媒体受到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每闻必录,互联网上会出现网民热议,但媒体失声的情况。从新闻专业主义来讲,媒体遇到负面舆情就噤声是不合理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媒体的操作环节,负面案例也难以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接入课堂,和思政元素进行融合。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教师本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从新闻工作的“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非常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有大量的了解和积累后,才能以史为鉴,运用这些内容去影响学生。同时,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事务,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如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及宣传的正当性,就可以解释在一些负面舆情事件中媒体保留意见,不轻易发声的情况。此外,专业课程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不断接受新理念、新观点,紧跟时代脚步,更新教学资源,把前沿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

(三)创新创业纸上谈兵,实践教学难普及

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中,虽然加入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延展,但是就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理论指导性强,但实践性弱。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眼界较窄,对一些新兴技术和理念缺乏认识,以及缺乏相应的设备,无法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第二,本课程仅仅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没有考核的要求,学生无压力即缺乏动力,项目和比赛申报变成少数思维活跃学生的事;第三,缺乏校外导师的指导,创新创业类项目,需要依靠校企合作,得到资金支持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后才能更好开展。这些问题是目前体制机制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生源质量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专业教师从宏观上能做的是从理念和思维上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从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观察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挖掘创新资源,更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微观的课程设计来看,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能力强的学生,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吸纳其余同学参与项目,争取达到更广的覆盖面。

总之,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多种策略和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思政元素为核心、创新创业为延展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模式,有课程的特殊性所在,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专业课程承担的育人作用,需要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新文科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结合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不断探索新型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文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