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班级管理课程为例

2023-03-05邓成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邓成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综合能力,更应突出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怀和立德树人等思政目标。班级管理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形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理解并掌握班级管理的一套理论构想;掌握班级管理的一套实践主张。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并获得积极体验。

一、班级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逻辑依据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学生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从课程目标层面理解,《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提出的毕业要求是: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设计为师德良好、擅长教学、乐于育人、合作发展。可见,师德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是师范生实现教学目标、育人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基础和灵魂。班级管理最核心的课程目标是“学生树立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师范生毕业要求是相吻合的,也是“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从课程教学对象层面理解,班级管理课程面向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立德树人”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一批既是“经师”又为“人师”的准教师和准班主任,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师范教育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实践。

综上,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班级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尤为独特,基于班主任这个学校德育工作骨干力量的岗位职责来理解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能让师范生更加理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增强专业自信、职业自信,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因此,根据班级管理课程的内容特色,深入分析本专业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度提炼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等课程思政元素,是拓展本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的有效路径,也是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师范生毕业要求为导向

班级管理课程要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在目标上要有所指向。本课程目标服务于师范生毕业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理论内容和班级管理实践特点,以OBE理念为指导,以“师德”为核心实现育人、育师。同时,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2],首先,班级管理课程要结合文学类专业特点,以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综合育人;其次,班级管理课程要根据教育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基于以上分析,班级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目标设计指向三个方面:立德树人、关键品格和综合育人。

(一)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彰显着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新中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在班级管理课程中,引导和教育学生理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勇于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怀信心去培养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课程教学的根本诉求。立德树人是班级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课程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的精神追求,是学生对于班主任工作持有的教育情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和领悟,影响着学生在实践中的根本指向和终极追求,形成他们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因此,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引着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家庭教育实践,更是决定着学生今后在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实践,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而言,是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三个层面全方位的达成和落实,是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的有力保障。

(二)关键品格

习近平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4]站在学校行政工作的角度,班主任是一个管理者,其目标是做好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一群未成年、未发展成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和班主任的言行示范和引导。班主任的个人品格直接间接地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课程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培养学生以“爱”为核心的关键品格,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爱教书、爱学校、爱教育、爱管理,以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模范的行为引导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三)综合育人

综合育人是师范类专业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是适应中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能力,是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的目标,也是手段。一方面,班级管理课程要结合文学类专业特点,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实践中,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主题教育、课外活动、班级建设、个体辅导等育人活动,实现班级指导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综合养成,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观念,把琐碎而繁重的班级管理工作模块化,在模块化的工作中实现综合育人。自觉将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划分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活动,以班级常规管理解决学生自主表达发展的需要,以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共创共享生命智慧,以班级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解决成长问题。

三、课程思政内容挖掘:案例渗透价值

课程思政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割裂是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主要障碍。根据往届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后的反馈,许多师范生认为,就班主任工作实习而言,班级管理课程所教授的理念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指导实践,反而会让班级管理显得更“吃力”和“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价值、知识和能力的割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真理的唯一来源。要实现价值、知识和能力三者融合统一到实践中去,就必须让其先从实践中来。学生的素养和品格是在主动的实践活动中点滴积累而成的,也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价值的引导、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更真实的情境和土壤。对于班级管理课程而言,这个真实的情境和土壤就是一个个真实的班级管理案例,如触动认知的典型案例和发人警醒的反例事件,既是内容也是手段。

作为内容,案例是班级管理中已然发生的现象或事件的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认同、精神品质不是完全能由老师教授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真实的案例情境进行思考、感悟、理解和反思,案例中的事件或触动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对于教育信念、对于班主任工作情怀、对于学生发展的认知,或警醒他们何为职责、何为担当、何为师德。只有学生看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有了自己分析、点评和体验的过程,老师所教授的理念和知识才能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理念,从而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活动。

作为手段,以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理解、达成目标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关键品格的养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老师抛出案例,学生自主思考或沟通交流,讨论出结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评价、师生对彼此的学习结果的评析,这是对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模式构建:“驱动-促成-评价-反思”四位一体

基于班级管理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以OBE理念为指导,以唤醒学生自我为目标,构建“驱动-促成-评价-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驱动唤醒

本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班主任的工作角色,引起他们的角色自我期待,唤醒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和育人情怀。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或让学生回忆自身经历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于特定主题的感知和反思,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例如,在“班级管理绪论”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中,以“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故事背后隐藏价值的探讨:“拯救生命的人最值得敬畏”“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珍惜”。在班级管理的视域下,故事中的小男孩即班主任,每一条小鱼即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引导我们的师范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确认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唤醒他们对于班主任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教育情怀。

(二)促成学习

本环节以“主问题-子任务”的方式促成课程目标的逐步达成,主要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出主问题及相应的2-3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的完成服务于主问题的解决。如“班级管理的思路”这一教学内容的“促成学习”设计思路如下:

表1 班级管理思路

在“促成学习”的这一环节,重点任务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在各子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对多种结果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明确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进而明确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环节,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了主题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学生在进行思想斗争、左右权衡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了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以评促学

“以评促学”的教学环节基本与“促成学习”的环节是同步进行的,它推动着“促成学习”的进行,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同伴互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呈现多种选择,刺激学生不断地输出,反复疑惑和确认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班委选举结束两周后有班委向你提出辞职,你会怎么处理?”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分为两派:同意辞职,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同意辞职,针对提出辞职原因,帮助班委克服困难。经过小组内讨论和组间评价,学生最终达成共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服务班主任工作和班集体建设,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干部。以评促学对于达成课程思政目标的优势在于,学生以他人的评价来促进自己的思想斗争,让学生形成的理念、情感更为实在和真实。

(四)反思提升

在“促成学习”和“以评促学”的过程中,学生已然会有反思,这些反思回应着“驱动唤醒”中确立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认同。在反思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把课程内容引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如,在“班规制定”教学内容的最后,给学生呈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权威的巧妙转化,的确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良策。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科学化,更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民主化。”[5]学生通过前面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已然对班规制定的目的和过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时呈现这段话,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班规制定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评促学拓展思政育人空间

课程评价是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否达成的检验,也是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手段。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都能为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空间,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反馈和导向功能,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方面,以课程学习目标为基准,将课程思政的三层目标纳入评价内容,设计具有价值导向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评价内容的思政功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关键品格为重要内容、以综合育人为落脚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设计和组织评价内容时,一方面,教师要反思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分析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合理、全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检视学生思政素养是否切实得到提高。

在评价方式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发展任务,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认知,适时通过同伴互评或教师点评的方式予以点拨引导,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导向作用。在结果性评价中,兼顾学生的基本理念、整体构思和实践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综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在评价主体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优势。以学生自评促进自我反思,强化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确立;以同伴互评促进追问,包括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追问和对他人学习结果的追问,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以教师评价引导发展,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理念自觉和行为自觉。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认识与理念,也是一种过程与行动。相比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承载着更重的立德树人、情感认同和价值理念教育使命,这些思政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落实,为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充足更有力的内在动力,对中小学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提出的是,在班级管理课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案例进行学习分析,而其他的课程不一定能找到如此丰富的案例,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要契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进行选择,教学过程也可以进行优化和创设。但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师教育类课程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性原则,这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统筹设计,精心选材,唤醒学生主动建构,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