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床旁颅脑超声与CT用于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临床对比*

2023-03-05潘莲英张琛玉潘智勇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出血硬膜脑室

潘莲英 张琛玉 潘智勇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疾病,主要由早产、缺氧缺血或外伤等原因造成。颅内出血主要包括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及硬膜下出血,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呼吸节律改变、意识改变、颅内压升高、肌张力改变等,颅内出血需及时就诊,若就诊不及时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1]。因此,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应当尽早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医学影像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在传统检测方法中,主要采取CT 检测法,其检测过程较慢,且对患儿有一定的影响[2]。颅脑超声是一种无放射性、无创伤,操作简单便捷的检查技术,床旁颅脑超声可以实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迅速诊断[3]。为探讨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本文选取新生儿颅内出血82 例,采取床旁颅脑超声与CT 用于高危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诊断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9 年6 月-2022 年6 月于上饶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82 例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日龄≤10 d;(2)单胎妊娠;(3)在妊娠过程中或生产时受到高危因素,如病毒、镇静剂等影响。排除标准:(1)存在急性感染疾病;(2)存在遗传性代谢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床旁颅脑超声检测:使用新生儿颅脑探头,超声频率为5.0~7.5 MHz,一般在患儿处于睡眠状态下,使其保持平卧位后展开检查,将耦合剂涂在探头上,经前囟做冠状扫描:将探头置于患儿的前囟,最大限度地向前及向后逐层检查,显示两侧大脑半球、侧脑室、脉络丛情况,观察脑中线及脑室前角水平结构。将探头旋转90°,行矢状面进行扫描,观察侧脑室前后角、脑室大小、颞叶脑岛及周围脑组织回声,最后,扫描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小脑等部位。发生颅内出血时,超声影像学特征明显,表现为出血部位的团状或片状高回声区,内部回声较为均匀,彩色血流显像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操作流程按照《中国神经超声的操作规范(二)》进行操作[4]。

CT 检查:使用螺旋CT 扫描,扫描参数:120 kV,70 mA,层厚7 mm,层距5~7 mm。CT 扫描前给予患儿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处理,给药剂量一般在50~100 mg/kg,待患儿入睡后10 min 左右开始进行扫描,取仰卧位,将患儿头摆正,以听耳线作为扫描机基线,对患儿头部实施横断面扫查,测量患儿颅内出血情况,其主要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高密度影区,大小不一,周围伴有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可有移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以临床表现及头颅磁共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检测并记录颅脑超声与CT 检查诊断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一般资料 最后筛选出82 例患儿,日龄0~10 d,平均(5.03±1.57)d;体重1 954.25~4 118.77 g,平均(3 051.24±100.53)g;男40 例,女42 例。

2.2 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 82 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金标准诊断脑实质出血21 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5 例;硬膜下出血18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 例,其中床旁颅脑超声检出颅内出血70 例(85.36%),CT 检出颅内出血73 例(89.02%),床旁颅脑超声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单项检出率与CT 单项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总检出率与CT 诊断总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比较[例(%)]

2.3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脑实质出血情况 金标准诊断脑实质出血21 例,颅脑超声诊断脑实质出血的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98.36%;CT 诊断脑实质的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98.36%,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脑实质出血情况(例)

2.4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硬膜下出血情况 临床诊断硬膜下出血18 例,颅脑超声诊断硬膜下出血敏感度为61.11%,特异度为98.44%;CT 诊断硬膜下出血敏感度为77.77%,特异度为98.44%,见表3。

表3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硬膜下出血情况(例)

2.5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 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18 例,颅脑超声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8.44%;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96.88%,见表4。

表4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例)

2.6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情况 临床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5 例,颅脑超声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98.25%;CT 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敏感度为72.00%,特异度为94.74%,见表5。

表5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脑实质出血情况(例)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率较高,其常见病因主要包括早产、外伤或疾病等[5-6]。早期的颅内出血诊断对患儿的治疗时间窗十分重要,且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因治疗延误严重者可导致死亡[7-8]。颅脑超声主要通过囟门作为“声窗”进行扫面检查,适用于2 岁以内囟门未闭的小儿,在检查过程中,经颞窗、枕窗探查,可探及大脑动脉,根据颅内血管的流速、频宽、流向异常或音频异常等确定,常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病因分类[9-10]。CT 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 线束对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作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11-12],当颅内出血时,CT 可存在脑组织内高密度团块样影。

相关研究表示,超声对脑室内的出血灶显示优势明显[13],而在本研究中,颅脑超声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CT,分析其原因如下:(1)床旁颅脑超声对血红蛋白量有一定的敏感度,可检测出血红蛋白量极低的吸收期出血灶[14];(2)颅脑超声可高度清晰地显示颅脑中心部位的出血,超声探头对脑室周围及脑室内的诊断敏感度较高[15]。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床旁超声观察早产儿颅内结构,其在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中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无创的检查手段[16]。在刘金英等[17]的研究中可得出,由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所占比例较高,而超声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准确性极高,因此,颅脑超声可作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在陈昌秀等[18]的研究中表示床旁颅脑B 超检查无创且简便易行,应用扇形探头与高频探头相结合,对脑室周围-脑室出血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确诊的82 例患儿中,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检出率与CT 诊断检出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析其原因如下:(1)床旁颅脑超声具有实时监测性,可持续检查记录患儿头颅出血开始时间、出血分布情况及严重程度[19];(2)床旁颅脑超声具有便捷性,无需移动患儿,可随时开始检测[20];(3)床旁颅脑超声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21-23];(4)CT 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及小脑部分的出血及范围[24-25]。两种检测方式均具有一定优势,临床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床旁颅脑超声和CT 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诊断硬膜下出血时CT 的敏感度高于床旁颅脑超声,而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床旁颅脑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CT,针对不同位置的颅内出血可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床旁颅脑超声更为快捷方便,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内出血硬膜脑室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扭伤后赶紧这样处理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