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黎族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23-03-05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

新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藤编黎锦织锦

◎ 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 黄 杰

常言道,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语文是众学科之首,而作文是语文学的重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尤其是黎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解决这个难题相对更难。这是由于黎族地区的学生文化底蕴不深,阅读面不广,且平时缺乏对人、事、物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导致其存在词汇匮乏、语感不强、缺乏文采、思想水平不高等问题,如不能好好地解决,势必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解决黎族地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提高黎族地区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实践证明,通过学习传承黎族非遗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写作教学中的难题,提高黎族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下从黎族非遗文化中的钻木取火、藤编艺术、竹木器乐、黎族织锦以及树皮衣五个方面的学习传承加以阐述。

一、火光摇曳向光明,拓宽视界见丰盈

文章是什么?文章就是以我手写我心。眼之所见,心之所思,以笔记之,即为文章。而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不断开阔视界,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视界的开阔,内心的丰盈,可以借助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来实现。

以学习传承钻木取火为例。教师利用学习钻木取火技术契机,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写钻木取火及黎族发展史。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一方面要积极查阅资料,从各种资料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不仅为写作做准备,还开阔了自己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学生在钻木取火实践学习中,通过认真聆听钻木取火传承人的细心讲述与实际操作,学生的思想与传承人的思想不断进行着精彩的碰撞。此外,学生还能从传承人粗糙而坚定的手中看到黎族钻木取火的起点、传承与发展,更看到了黎族的发展史。由此,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制作钻木取火的工具,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还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界,丰盈了心灵,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当学生的视界得以拓宽,当学生心灵沉淀更多的感悟,写作时就能文思泉涌,就能将心中所想化为笔下灵动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心并引起共鸣。

以某学生为例。在加入钻木取火传承学习班之前,该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其一般,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在作文《文化之光》中写到:“黎族钻木取火技术的发明,使黎族的文明又迈进了一步,……黎族钻木取火产生的火光,是文明的火光,它烛照千年,生生不息。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文化,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财产,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与传承,它是我们永恒的财富。”这汩汩流动而出的文字,就是学生在学习钻木取火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探索、思考后收获的知识,它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所以,钻木取火技术的学习与传承,既能引领学生不断探索、开阔视界,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二、巧手灵动编藤器,作文结构思天成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些都告诉我们,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因此,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就要设计好文章结构,然后按照文章结构来组织文字和材料。

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将藤编艺术的学习与文章结构的设计巧妙结合,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藤编艺术的学习中,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藤编器具的编织与文章结构的设计有何共通之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藤编艺术。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有了新的收获。其中,有位学生说得好:“我们在编织藤器时,要考虑藤器的整体结构,然后通过藤条编织技法将藤器编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如稍有不慎,编织出的藤器就会成为残缺品或废品。我觉得写文章也是如此,在写文章前,就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考虑采用与之适应的结构,从而帮助我们把文章写得更加精彩。”教师借该学生的一番感悟,趁势做了文章结构的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接下来的写作中,学生的文章结构设计得很好。如有位学生写的《我心中的藤编艺术》,采用了逐层递进式结构来完成:先写自己对藤编艺术的喜爱,接着叙述自己热爱藤编艺术的原因,最后抒发情感,尤以“我爱藤编艺术,我将继承和发扬藤编技艺,让一件件精美的藤器永远盛放在世人面前”收束,做到了前后呼应,文章浑然天成。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不断给予具体指导,鼓励学生采用适应的结构来尝试不同文体的写作,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三、黎族乐曲润心灵,思接千载唤情思

教育要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故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文化中的真、善、美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并使之代代相传。在黎族器乐学习传承中,教师让学生亲身发现并体验其中的真、善、美,为学生的写作指引方向。

在指导学生学习黎族器乐和创作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美、了解美、传承美,教师特地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寻找身边更多的竹木器乐以及黎族民歌传承人。通过寻找与学习,学生对黎族音乐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分享时,学生纷纷说:“黎族不但有传统打柴舞,还创造了鼻箫等独具特色的器乐,同时更有传唱千古的黎族民歌。它们共同构成了黎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都值得学习与传承。”通过分享,学生理解了黎族民歌文化及其背后历史,并被黎族民歌文化所浸润。

在此基础上,教师说:“悟得了,感动了,就写下来。”因前面做足了铺垫,学生提笔即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如其中的优秀习作《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语言流畅,笔调清新,犹如“优美动听”的黎族民歌。在文章最后,学生写道:黎族民歌宛如天籁之音,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流连忘返中悟出了文化的魅力。千百年来,正因为有了像王妚大奶奶一样伟大的歌者的坚持与付出,黎族民歌才能在没有文字的背景下,通过口口相传,不断推陈出新,并传唱千古。他们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声音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天籁之音”。

逝者远去,“歌者”精神永存。这不就是教师想借黎族器乐传递给学生最真挚的情感吗?

四、织锦图案妙绝伦,文思灵动添风采

清代才子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其实,文章就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将文字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使之得当地、准确地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并相得益彰。黎族织锦也如此,根据织者心中所愿,将五彩丝线进行精心的排列组合,最后织出精美绝伦的黎锦。

在写作教学中可借助两者的相似之处,助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黎族织锦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黎锦图案的设计、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于是,在学习中,学生主动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获得了写作方面的启发和灵感。在交流分享时,他们有的说:“黎锦图案包罗万象,这就像我们的作文一样,要写出世间万物,人生百态。”有的说:“黎锦工艺繁复精巧,织锦者运用经维线垂直编织的方法来织就黎锦的各种图案,我们的写作也如织锦一般,需做到谋篇布局合理,结构巧妙。”还有的说:“黎锦除织就常规图案外,一些纺织技术高超且悟性极高的纺织者,还能把自己所看到的世间万物,在大脑中形成图案,然后通过娴熟的织锦技术来将图案织就于黎锦之上。这些独特的图案,体现了织锦人极富个性化的审美观念,以及独特的织锦风格。我们的作文要想写得更好,也需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需要娴熟的写作技巧。”

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在写作时,在注重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体现。学生在《永恒的黎锦》中写道:“黎锦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在漫长的3000多年中,在黎族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它通过身口相传的方式,代代延续。它是织在布上的‘史诗’,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我爱黎锦,我爱黎族文化,我愿用生命去守护它未来的辉煌。”学生对黎族文化的热爱有感而发,并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五、见血封喉浑不怕,精神长留笔墨间

文章之美,美在它的文字、结构、情感,更美在它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需要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带领学生不断学习和体验,并在写作中沉淀下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宝贵品格。为了更好实现这个愿景,在黎族树皮布制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觉并概括树皮布制作者的精神品质。

如,在了解树皮布制作历史时,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黎族树皮布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树皮布的制作工序非常繁复,这又说明了什么?树皮布的制作原料主要来自见血封喉的树皮,这种树木是极其危险的,可为什么黎族祖先还要用它来做原料?”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就说出,黎族是一个积极探索的民族,在刀耕火种时代,他们制作树皮布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说明黎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使用见血封喉树皮做原料,更说明黎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分享感悟,不断收获着快乐与成长。而在树皮布制作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更能体验其中的艰难和不易,并感受到黎族祖先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因此,当学生学会树皮布制作的同时,其精神品质也在逐渐形成。这可从学生的习作中体现出来。

在一次写作课上,一位学生在作文《勇敢的民族》中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或吃苦耐劳,或英勇善战。而我要说,海南岛的黎族人民更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勤劳勇敢。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们敢于用带有剧毒的树皮来制作树皮布,并同时解决了虫蛀的问题,使树皮布能够使用得更久长。我敬佩黎族,敬佩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与他们历史一样久远的勇敢精神。”当越来越多的美好情感沉淀在学生心中的时候,学生便会成为美好情感的传递者,就会将美好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从而不断催生新的美好情感。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借助黎族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契机,教师巧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带着适量的“学习”任务去探求提高作文水平的着力点,并主动地在写作时加以运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藤编黎锦织锦
瑶族织锦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植”入藤艺,拥抱自然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编,编,编花篮
——记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园艺藤编班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织锦古韵(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