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偶剧编演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2023-03-04五华县第一小学

师道(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木偶剧课文思维

文/五华县第一小学

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笔者结合本校“木偶文化”艺术特色及木偶系列课程的开发,把木偶剧编演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究发现木偶剧编演可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力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有效提升语言核心素养。

一、木偶剧编演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木偶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理解与讨论剧本内容时,理解与编写剧本台词,选定与评价剧本演员,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互相沟通与交流,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例如,《穷人》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文章主要记叙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着重通过描写他们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来表现他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导自演木偶剧。通过小组分组的形式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改编,深度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加地熟悉,对人物形象与课文主题理解更加深入,而且还培养了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围绕剧本进行沟通、交流与磨合,无形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木偶剧编演刺激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建构与运用,始终伴随着木偶剧的编演,语言是各环节的“粘合剂”和“试金石”。在木偶剧编演中,学生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改编故事,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如何借助语言与动作将剧本内容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如何根据剧本的要求,以及个性特征,选择自己适合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理解剧本的过程中,如何把剧本内容转化为手部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如何在操作与排练过程中将剧本内容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这是思维的过程;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把控剧本的走向,需要调动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这是思维的过程。

观看同一场剧,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感悟,在木偶剧的编演过程中,不仅参与者的思维能力获得了提升,欣赏者的想象力、理解力与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三、木偶剧编演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任务。小学统篇教材内容丰富,文学作品体裁与风格多样,以此改编的木偶剧,将审美教育合理地渗透和融入,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与体验语言文字之美,进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木偶剧表演活动中,人物形象需要审美,舞台效果需要审美,主题表达需要审美,教师在日常教学、学生编演等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剧情,参与审美的体验,以此获得美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木偶剧编演为小学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木偶剧编演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选定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具体课文进行审美鉴赏,然后通过剧本改编,在表演中展现人物美德,欣赏人物美德,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美德。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高贵品质。我让学生相互合作,通过木偶剧的编演,反复揣摩主人公的语言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由此把这种美好的品质传递到表演中,感染人心。

四、木偶剧编演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物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木偶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巧,把木偶剧编演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木偶表演这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比如:统编教材小古文《司马光》,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理解古文内容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小古文进行改编,然后以木偶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学生通过木偶剧的编演更直观、深刻地体会到司马光的勇敢与机智。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从小就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木偶剧课文思维
木偶剧 鹤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当代木偶剧造型艺术的创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简析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
浅谈木偶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