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3-03-04黄健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4期
关键词:内审队伍事业单位

黄健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一、引言

科研事业单位面对日益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如何充分发挥审计对经费管理的监督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已成为各级主管部门及单位自身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人”是审计的行为主体,任何审计行为的开展和完成都离不开人。“人”是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决定性根本性因素,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事业单位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 份。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概括整理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一)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到位

1.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

调查数据(见图1)显示,科研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的设置情况如下:小部分科研事业单位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如审计部、审计室),占比约为14%;有些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占比23%;约13%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约18%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办公室或人事部门;此外,还有约32%的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性的现象。

图1 22 家调研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2.内审人员配备不到位

调查数据显示:有7 家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内审人员,3家单位仅有1 名内审人员,9 家单位有2—3 名内审人员,3 家单位有3 名以上的内审人员。平均人员数为2 人,其中内审专职人员数平均为0.6 人;结合22 家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总数,计算得出内审人员占单位人员的比例平均仅为1.1%。

(二)内部审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年龄结构有老化趋势

1.内审队伍综合素质情况

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人员的学历情况和专业职称结构两方面进行衡量。

(1)根据内审人员学历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内审人员本科以下学历4 人,本科学历20 人,硕士学历22 人,博士学历0 人。从中可以看出,科研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学历水平较高,本科以上的学历人数比例达到91%,主要原因是科研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属性对单位人员的学历要求更高。

(2)根据内审人员专业职称结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内审人员无相关专业职称的有18 人,初级职称的有4 人,中级职称的有14 人,高级职称的有10 人。高级职称的占比为22%,中级职称及以下的占比为78%,其中无相关职称的占比是39%。高级职称人员的占比较低,说明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对审计工作及实践的掌握和研究程度不深,高层次审计人才比较缺乏,审计工作缺少高级审计人才的领导和带动。

2.专业知识结构单一

调研数据显示,科研事业单位中现有的内审人员主要的专业知识背景是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占比达48%,因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最多最普遍的审计类型是财务收支审计,属于传统审计的范畴,相关的专业背景也符合科研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对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一专一能审计人才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专业复合型人才理应成为内审人员的未来培养方向。

3.年龄结构有老化趋势

调查数据(见表1)显示,内审人员年龄在 35 岁及以下的有 13 人(占比28%),36—45 岁的有 16 人(占比35%),46—50 岁的有 10 人(占比22%),51 岁及以上的有 7 人(占比15%)。从年龄结构看,22 家科研事业单位中46 岁以上内审人员占总人数37%,有出现老龄化的趋势,但在36—45 岁的中间段占比还是比较理想。同时,根据对22 家科研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年限来看,具有1 年内审工作年限的有18 人(占比39%),2—3 年工作年限的有4 人(占比9%),3—5 年的有7 人(占比15%),5 年以上的有17 人(占比37%)。这显示了,科研事业单位还是存在一定程度合理的人员梯队。

表1 22 家调研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年龄结构情况单位:人

从上述内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从事内审工作的年限情况看,科研事业单位的内审队伍主要结构是老少结合的形式,既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内审人员,也有经验较浅但精力充沛的中青年内审人员。

(三)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有限,缺少经验积累,内审业务外包,能力得不到提升

1.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少,缺少经验积累

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有6 家(占比27%)单位从未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有6 家(占比27%)单位仅开展了1 个内部审计项目,有5 家(占比23%)单位开展了2—5 个内部审计项目,有5 家(占比23%)单位开展了5 个以上内部审计项目。其中,有13 家(占比60%)单位三年来仅开展了1—2 个内部审计项目,都未能做到每年开展1 个内部审计项目。

科研事业单位的主要审计项目是配合省级审计机关开展相关审计,自身很少开展相应的内审项目,除了个别必须的审计项目,如因下属单位法定代表人退休或离任而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因下属单位转企改制而开展的清产核资审计等。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平均每年开展的审计项目数量十分有限,因此,也造成了内审人员未能经常性参与审计项目,缺乏对内审工作的经验积累。

2.内部审计项目外包,参与度有限,业务能力得不到提升

通过对16 家开展了内部审计项目的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有14 家单位通过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项目,仅有2 家单位自行实施内审项目。

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内审人员不足等原因,都会采用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项目这种外包方式。但过多采取内部审计项目外包方式,一来使得单位过度依赖于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来使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由本单位提供的难得锻炼自身业务的实践机会,失去单位内部培养内审人才的优势,容易造成内审人员产生依赖心理,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得不到提升。

(四)继续教育培训开展不到位,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

1.继续教育培训开展不到位

(1)科研事业单位缺少针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绝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没有专门为内部审计人员组织开展关于审计方面的继续教育,内部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培训或者聆听相关专业网课的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学习。

(2)内审人员对继续教育存在应付心理,未能处理好工学矛盾。

(3)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内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理论授课型的网络培训或专题面授培训,基本都是理论培训。而理论培训过多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训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2.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培训次数少

从调查数据看,有10 家(占比45%)单位平均每年参加不到1 次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培训,有11 家(占比50%)单位参加1 次培训,仅有1 家(占比5%)单位参加了1 次以上的培训。通过对培训效果评价及培训形式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培训效果评价中“很好”和“一般”各占一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培训形式主要是专家授课、审计理论知识培训,其次是上级审计机关人员实务授课、相关审计案件分析,而调研中对上述培训方式的评价,绝大多数认为后者的效果较好。

科研事业单位内审人员较少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培训,当中有上级组织培训不多的客观原因,也有内审人员业务工作任务重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观原因;从上级机关组织培训的形式来看,培训方式还是缺乏多样性,培训内容缺乏创新性,大多数是进行集中授课式培训,对案件分析式的培训数量较少,普遍存在理论培训多、实践操作少的现象,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得不到全面高效的提升。

三、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因地制宜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通过调研情况发现,受机构编制的影响,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上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从而无法有效地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面对此种情况,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取设立内审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内部审计工作,根据不同的内审项目,挑选单位内部人员以及委托外部审计力量,通过组建内审项目小组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

(二)根据需求增配内部审计人员,适当借助第三方审计机构

由于人员编制限制的原因,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数量难以保证。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单位的内审需求,增配内审人员。一方面可以从单位内部进行人员筛选,选择与被审计对象无利益关系的,具有法律或财务等审计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职工,另一方面则可以选择借助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专业审计人员。

(三)吸纳更多专业人才,优化队伍人员结构

拓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范围,丰富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背景构成,更好地应对内部审计项目日益多样和复杂。加强引进专业审计人员的力度和精准度,着重吸引综合型人才加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比如既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提升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坚持做好单位内审人员“传、帮、带”工作,定期与本单位内审机构经验丰富的内人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老带新,传授经验,使单位年轻内审人员可以快速成长。

(四)完善内部审计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正确认识内审人员的工作价值。单位各级领导要支持和配合内审项目的开展,使得单位内部认同内部审计对单位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价值主要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所指出的问题和建议,并不是对别人的工作找毛病、挑问题,而是提前预防警醒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内审工作的重点在于使用、利用好审计成果,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真正整改,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工作得到肯定评价。

(五)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学习以及对外交流

深化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满足新形势下日益严格的内部审计要求。加强审计相关的理论研究,利用本单位的科研资源优势,提升内审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从而能够以开拓创新思维做好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内审人员要坚守正派的职业操守,强化政治素质教育,保持清正廉洁,严于自律,不断强化自身抵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能力,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加强关于内部审计的各项交流,一是加强内审机构内部交流,二是加强单位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三是加强外部的交流。

四、结语

本文基于专项调查情况,从机构设置、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业务开展、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合理设置机构、增加人员配备、借助第三方审计力量、吸引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持续加强学习交流等针对性建议,为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内审队伍事业单位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