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

2023-03-03

关键词:高品质高质量生活

罗 健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13001)

习近平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1]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旨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模式、促进发展动力和提升发展效益的全新发展理念与方式。“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高品质生活是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且具有一定品位和质量的生活方式。总体上体现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制度生活、环境生活等各方面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活样态,是各方面相协调的高层次、全方位的新生活;微观上体现为人民在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等方面富足的状态。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需要指出的是,高品质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科学评价高品质生活应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紧密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高品质生活的指标是动态变化的,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跟踪调研和修正。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社会以生活为本体,生活又以社会为场域和实现形式。”[3]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高品质生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实践价值。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新发展阶段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应注重在动态实践中不断调适与校正,促使二者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始终保持合理的张力。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前提和实践基础。唯物史观告诉人们,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28没有高质量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难以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夯实物质基石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就会失去经济根基。从根本上而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石。实际上,影响夯实社会物质基石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但总体而言,与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升紧密相关的因素,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国家产业体系的优化发展;二是从企业层面而言,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在国家产业层面,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形成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产业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5]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不断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推进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提升产业的完整程度。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可以较好地发挥产业体系的规模效益。其次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且不断走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提升产业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总之,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效益提升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创造国家物质财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物质根基之一。

在企业经营层面,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企业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能够不断胜出、持续发展。“从企业经营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包括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持续创新、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等。”[5]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其拥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全面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益,意味着企业能够以更少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利润回报率。企业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在为国家和企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会为企业员工带来丰厚的收入。

(二)为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充足保障

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中国传统发展方式主要重视量的扩张、注重规模效益,往往轻视或忽视经济发展质的提高。重视量的扩张带来的消极效应主要是低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多,导致一些领域产能严重过剩,而人民群众所急需的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却供应不足。产品与服务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新变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有效化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充足保障。

保障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现实中要求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中国制造和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可以说,高质量发展过程就是依据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同群体需求层次的转型升级,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优化生产方式,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需求的过程。总之,只有依靠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契合的动态平衡,实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三)为人民群众享有高尚休闲生活创造充裕时间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的获取是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人类要获得解放和自由,首要的条件是赢取自由时间。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不断摆脱物的束缚,不断增多自由时间的过程。“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6]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时间将取代劳动时间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和尺度。“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7]在自由时间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新的精神产品。闲暇空间由自由时间的发展而扩大,休闲生活成为人们享受文化成果、发展自身能力和建构丰富社会关系的空间。创造并享有高尚休闲生活是高品质生活的新格调体现。“自由时间蕴含着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统一,是人类自由个性得以建立的条件和空间。”[8]

尽管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高度统一,但是高质量发展可以逐渐让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们赢得越来越多的自由、休闲时间。高质量的发展就是高效率的发展,意味着同样的劳动产出下人们投入劳动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高效率的发展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充裕的休闲、自由时间。在休闲、自由时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志趣、爱好和能力,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了自由时间,在满足了基本需要和志趣爱好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不断提升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能力。因此,高品质生活是创造与享有相统一的生活。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享有高尚休闲生活创造充裕时间,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的统一。

(四)为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全面保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均衡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1]高质量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安全维护、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从片面关注GDP 增长,转向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关注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平等、公正地共享发展。

高质量发展实质上就是契合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发展。全面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有一切发展成果,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总体来说,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公平性、精细性、安全性、高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多个领域都要充分体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要求。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所有区域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共享成果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价值

发展是生活的手段,生活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应逐步实现生活本体的回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4]46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人的高品质生活而言的,没有高品质生活的具体参照,也就无所谓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内生动力、目标方向和检验标准。

(一)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创造高品质生活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高品质生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根本旨向,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引领,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发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从过去片面强调社会发展本身更多转向人们社会生活领域,促进发展与生活、人与物的内在统一。人的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但物质需要不是人的需要的全部。只有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才能找到生活的终极意义。马克思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9]社会生活不能仅局限于经济生活,而应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丰富的生活。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引领,一方面,可及时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倡导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归宿,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人们从片面追求利润、追求发展速度、追求物质财富中解放出来。注重社会全方位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凸显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人本性、公正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创造性地回答以什么样的发展去实现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寻求社会共同的和个人的生活福祉。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质出发,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力求实现人的最优化的生活样态。重视社会民生改善,在保障基本民生以及人们多元、多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增加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文化民生保障,构筑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使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协调平衡的最优结果。总之,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引领,更好地对现代社会发展方式进行合理的形塑与再造,对新型社会生活方式展开健康的导引与形塑。只有在新型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中,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人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体力量。“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所有的发展都需由现实的人这一主体来推动。人的利益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于现实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和资本运作效应导致了城乡、区域、阶层等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挫伤了部分人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目标,利于破解出现的新问题,形成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让人人参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合理利益需求,激励人们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活动;增进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凝聚各民族、各群体力量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发展权利,提升人们的素质与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

创造高品质生活意味着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将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消费支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引导市场走上改善民生航向,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终身教育,完善养老服务,等等。在需求方面注入发展新动力,扩大社会需求,增强人们消费的信心、欲望和能力,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不仅如此,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方式,在不断改善、丰富人民生活的过程中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既利于增加内需,又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永恒的内生动力。如此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渐进提升,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目标方向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经济总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经济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收入分配差距、环境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创造高品质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的目标方向,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品质生活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依靠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设充足条件来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为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木桶”效应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创造高品质生活,还需要稳定有序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实际上是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高品质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意味着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逐步改变粗放型的落后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型的先进生产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实施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为绿色发展提供合力支撑;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求实施开放发展,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力量,通力合作共同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四)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检验标准

不断改善的人民生活要求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何谓高质量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侧重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的理性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实践发展、人的需求发展的动态变化性,人们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穷尽。就社会主体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判断标准需经过人民群众检验,即检验这种发展能否真正带给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只有从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一价值目的出发,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共性认识。因此,创造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效果的检验标准。

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标准,有利于不断纠偏、调适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注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注重经济效率而轻视社会公平、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全面提升、注重社会发展而轻视总体安全、注重当代人发展而轻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是相悖的:注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只能带来发展的“量”,难以获取发展的“质”,难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注重经济效率而轻视社会公平只能带来少数人的美好生活,难以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带来高品质生活;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全面提升只能导致片面的甚至异化的生活,难以带给人们全面的、丰富的、高尚的生活;注重社会发展而轻视总体安全往往会忽略发展的底线、发展的目的,甚至给生活带来风险、困境甚至灾难;注重当代人发展而轻视可持续发展往往会带来环境污染、环境危机、资源匮乏等问题,难以实现美好生活的永续性。从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出发,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标准,亟须推进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经济建设与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总体安全、当代人美好生活与可持续美好生活等的统一与均衡。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的实践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其实质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只有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与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推动高质量发展

传统发展由于片面强调高速度,在一些领域没有很好地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城乡区域以及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总体质量的提升。新时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12]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并遵循发展规律。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创新发展,需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顺应创新、消费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包容性、普惠式增长趋势,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创造高质量产品。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协调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保持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权益为抓手,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高质量发展内在包含绿色发展,是一种既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又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做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和谐共生状态,符合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开放发展,在开放发展中构建内生性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化制度体系,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强国体系,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改革发展。高质量发展也必然是共享发展,要求强化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们共享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增强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总之,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以及个性化的高品质生活需要,让人民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其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发挥内需体系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充分发挥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推动供需动态匹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消费在GDP 中的占比。通过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根据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内在趋势,实施精准投资、有效投资,使扩大投资发挥重要作用。其三,高质量发展需参与国际大循环来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高质量发展需通过转换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加快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围绕未来科技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只有促进改革开放,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市场,才能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循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合目的性为主旨创造高品质生活

高品质生活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人民性目的。创造高品质生活并不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恰恰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实践联结着主客体,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改造的关系,也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需求与满足的价值关系。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3]295创造高品质生活体现了人的自觉意图与预期目的,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4]高品质生活追求即为人的理想意图,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现实价值要求和未来美好追求。

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从现实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从是否对主体发展有利的角度来推进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46当然,这里的需要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而是一定时代条件下人的需要,受到客观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13]729现实中要强调生活与发展的一致性,要求人们生活需要的范围和水平、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程度、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渐进式推动社会发展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二是要引导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所谓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主体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人们对何谓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总是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评价中产生的。原因在于,实践活动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方式,还包括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实践活动与评价活动、认识活动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关系。”[15]因此,以合目的性为主旨创造高品质生活,不仅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更要引导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在艰苦奋斗中体验并感受生活的意义;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物质生活,更要引导人民群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三是引导人民群众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类生活是协同并进的。高品质生活既是个体的美好,也是集体生活的美好和类生活的美好。高品质生活的落脚点是每个个体,但没有集体生活、类生活的美好,个体的高品质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个体的高品质生活追求不能违背集体、类生活的美好。只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富裕,才能保证集体生活、类生活与个体美好生活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因此,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从人民立场、人民需要、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和人民评判的价值视域出发,不断解决共同致富过程中人民关心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

(三)保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间的合理张力,在动态实践中不断调适与校正

应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归根结底依据于社会发展程度。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人享有高品质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绝对不会合乎主体的需要,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恰恰相反,终究还将阻碍高品质生活的实现,甚至带来诸多痛苦和灾难。当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规律性,并不是说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合目的性只是完全地被动适应。创造高品质生活包含了人们的主观意图、理性设计,带有一定的规划性、超前性、理想性,但这种理性的设计应该是在认识并顺应客观规律以及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内在包含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作为客体的社会和作为主体的人基于实践中介的矛盾,也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复杂矛盾性在现实中的体现。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定时期总是受制于既定的社会客观发展条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都是有限的。由此,“在追求实践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过程中,现实对理论的背离是经常发生的,人们希冀自身的实践活动达到完全彻底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追求”[16]。但另一方面,在客观发展条件、环境面前,人不是完全被动受限的。人对美好事物具有无限的精神追求。这种超越性的追求在现实中就表征为人们对社会发展现实的种种不满之状,同时又体现为人们会立足现实而提出新的目标愿景并投入改造社会实践的活动样态。马克思曾具体分析了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3]540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促使人们逐渐深入认识自然和社会,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行动自觉性。就人本身而言,也促进了人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主观世界的日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得原有的偏离不断得到调适与校正。总之,在认识与实践之间辩证互动的前进逻辑中,逐渐加深人们对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认识,使实践活动越来越趋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日益推进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进步。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矛盾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需要通过实践本身来加以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呈现复杂的矛盾状态。一定时期内,有些从长远看合乎规律的发展,但近期有可能违背人们的愿望与要求,与人们的生活目的相悖;反之,虽然某种发展对一定的主体是有利的,是合乎人们的生活需要的,但这种发展却可能是盲目的、违反客观规律的。此外,合乎一部分人的生活目的需要却有可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生活目的需要,符合前代人的生活目的需要也有可能危及后代人的生活目的需要。实践发展的挫折与失败,通过社会生活体现出来,最终会给人的盲目行为带来惩罚。这就启示人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应保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间的合理张力,在动态实践中依靠人们的理性判断不断地调适和校正生活与发展的目的、方向,必要时需要人们做出一定的暂时牺牲或者客观上的妥协,尽可能使创造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规律相一致。现实中,既需要理性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实践的经验探索,需将理性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的经验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在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辩证发展中寻求具体的对策。

猜你喜欢

高品质高质量生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