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上)教学设计

2023-03-03谢江峰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天门山西子洞庭

谢江峰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认识“亦、宜、庭”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诗歌。默写《望天门山》。

3.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感知,整体感受

1.背诵古诗,导入课题。

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詩,其中不少是写景的,比如《春晓》《咏柳》《江雪》等,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背一背。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7课《古诗三首》,谁来说一说,这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观察这三首古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两首古诗的题目中都有“望”字,这里的“望”是远看的意思。天门山和洞庭分别在哪里呢?自己读读注释,教师出示地图。(指地图说明位置)从题目上看,一首写山,两首写湖。

2.读这三首古诗,读完后交流,发现了什么?

提示:这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分别写了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它们分别出自唐宋三位著名的大诗人。

(设计意图: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古诗,从背古诗,到理解题意,到初步感知三首古诗写什么,教学逐步深入。)

板块二   学习《望天门山》,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出示《望天门山》,读通读顺。

(1)过渡:让我们先跟着诗人李白一起去看看天门山的景色。(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天门山,它给你怎样的感受?

(2)自己朗读古诗,注意停顿,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一找,这首诗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提示:指名朗读,正音,指导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结合注释理解“楚江”,诗句中的“碧水”也是指长江。这首古诗写到了天门山、楚江、孤帆等景物。

2.朗读第一、二句诗,想象画面。

(1)读着这两句诗,你感觉天门山是一座怎样的山?长江水又是怎样的?

提示:这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出示长江穿过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体会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

(2)“回”是什么意思?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示:这里的“至此回”是讲长江水碰到天门山后往回流了吗?“回”在诗句中是“回旋”的意思,“至此回”是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由“回”字联想: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这一句主要写长江的水是怎样的?滔滔碧水冲向大山,形成巨大的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景

色。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读出气势。

提示:古诗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一雄奇壮美的画面吧。

(设计意图:这两句诗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气势,“断”“开”“回”这几个字表现出长江水和天门山两者相遇的激荡,这也是李白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之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这两句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3.朗读第三、四句诗,体会诗情。

(1)读一读这两句诗,青山是不会动的,诗人怎么说它在“出”呢?“孤帆”又怎么从“日边来”的?你读到了什么画面?又想象到了什么?

提示:一个“出”字,进一步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联系生活经验,人坐在车、船里,两边的景物就好像往后退去。金色的阳光洒落下来,孤帆在长江水里行进,这是多么壮丽的一番景象啊。

(2)指导朗读,边读边思考:坐在船里的诗人李白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小结: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

一次离开自己的故里四川,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壮观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

4.朗读背诵,总结学法。

(1)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读出气势,试着背一背。

(2)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又读了李白的《望天门山》,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提示:在读通的基础上,通过借助注释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澎湃。接下来我们继续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下面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进而朗读背诵,积累古诗。)

板块三   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西湖的美

1.了解诗人,读准字音。

(1)播放西湖风光的视频,生欣赏,师提问: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跟西湖有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的意思。

提示:诗题中的“饮湖上”的意思是在西湖的船上饮酒。西湖有一处美景,名叫苏堤春晓。(出示苏堤春晓的图片)主持修建苏堤的人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他的名字叫苏轼。

(2)朗读古诗,正音,读好诗句的停顿。

提示:“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指导“潋滟”“空蒙”“抹”的字音,指导“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朗读停顿。

2.结合注释,借助学习单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渡:《望天门山》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通读顺—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一起来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

(1)出示学习单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单一

提示: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小组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读一读注释,“潋滟”“空蒙”分别是什么意

思?“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景色“奇”在哪

里呢?

提示:结合生活理解,你见过“潋滟”“空蒙”的景象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潋滟”“空蒙”等词语,了解“奇”在诗句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

(指名读,小组读,想象“潋滟”“空蒙”的西湖的样子。)

提示: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后的不同景象,感受西湖的美丽动人。

(3)小组汇报交流第三、四句。

“西子”是谁?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提示:(出示西施的资料)西施,越国人,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世人称其为西子。“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想象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湖面?

“淡妆浓抹”指什么?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

提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这叫“总相宜”。

(4)总结全诗,背诵古诗。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通过学习单,运用学习《望天门山》的学习方法,我们读懂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体会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妙处,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板块四   借助学习单二,对比朗读,自学《望洞庭》

1.出示学习单二,对比朗读。

学习单二

提示: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学习《望洞庭》,交流汇报。

(1)“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两相和”是什么意思?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提示:理解“兩相和”的意思。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画面的图片,想象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感受柔和的月光与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互辉映的美,体会朦胧淡雅的意境。指名读第一句诗。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提示:出示磨镜的资料: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面进行反复打磨,把镜面磨平、磨光,制成了铜镜。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洞庭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

(3)“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指什么?

提示:出示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波光粼粼的湖面,就像白银盘一样,洞庭湖中美丽的君山就像一颗青螺一样可爱。

2.对比朗读,感受不同的景色。

指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两首诗都写了湖,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用了比喻,都写出了湖的美丽等。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出了西湖别样的秀美,《望洞庭》则写出了洞庭湖的微波不兴,平静怡人。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阅读,发现《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两首诗的异同点,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天门山西子洞庭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王钊《西子妆》《山青花欲燃》
洞庭谣
天门山
《望天门山》
《星月一舡压洞庭》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2016“西子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
洞庭情缘(连载)
西子“我们论坛”:“互联网+”in杭州——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