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区域实践策略研究

2023-03-01课题组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一流河南调整

课题组

一、河南高校优化调整学科学院的逻辑基础

(一) 政策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优化调整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高校要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文件要求要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优化调整淘汰一批缺乏特色、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设置的学科点,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要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要优化学科分级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学科建设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发展局面。

河南省出台《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坚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优化调整学科学院、专业设置、研发平台、实验室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河南省委《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工作方案》也强调要优化调整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持续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争先晋位,实施河南“双一流”创建工程,力争2~3个学科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在强调强力推进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加速学科建设,进而带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省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重大历史机遇期的信号。抢抓机遇,推动学科学院优化调整,整合优势力量,提升学科水平,重塑河南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河南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二) 问题导向

1.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核心竞争力较弱

在目前14个学科大类113个一级学科①中,河南高校共布局90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7个(含不同高校布局相同的一级学科),涵盖64个一级学科。总体上看,河南省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不足,近1/3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空白,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有空白点。在国内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河南高校没有A类学科。

2.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布局分散

长期以来,河南缺乏对全省学科整体发展的布局规划,各个高校的学科处于自我发展中,全省学科之间缺乏有组织的整合和协调。在目前的9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正在公示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中,理工农医类66个,占比68%;未来5年,在博士学位授权高校拟重点建设的10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理工农医类学科65个,占比64%。在36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正在公示学科)中,理工农医类学科223个,占66%;未来5年,在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拟重点建设的6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理工农医类27个,占比44%。在普通本科高校的290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理工农医类188个,占比65%。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120个省重点学科中,理工农医类学科85个,占比71%。总体来看,河南高校学科以理工农医类学科为主,理工农医类学科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普通本科高校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应用本科高校省重点学科中的占比都在2/3左右。但是,各个高校学科发展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全省缺乏一盘棋思想,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学科比较分散。比如,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在搞农学,尽管如此也没有一所高校的农学进入国家A类学科。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大都处于分散设置、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没有将全省的学科人才聚集在一起,攥成全省的学科拳头,无法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3.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特色不鲜明

河南高校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不足,学科特色不明显,整体表现实力不强。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等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化学学科,这些高校化学学科也都进入了ESI排名的前1%,但是有的高校化学学科特色并不明显,相对来说显得很弱,难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

4.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布局有盲点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长期在我国各省区GDP排名中处于总量第五的位置,经济社会行业齐全。但是,本应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布局还有盲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凸显能力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学科布局缺少新兴交叉学科,尤其像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等国家新增交叉学科和与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相关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学科,这会导致在这些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河南未来产业布局中,缺少河南高等教育的发言权。公安学、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科学技术史、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公安技术、草学等11个一级学科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2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在河南都没有布局。

(三) 原因分析

1.学科发展顶层设计有待强化

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整体上是各个高等学校学科自发形成的,学科的建设在某一个高等学校内可能有一定的规划,但缺乏全省一盘棋的思维,高校各自为战,一些学科重复建设,既浪费了河南原本极其稀缺的经费等高等教育资源,又在国内缺乏竞争力,以至于河南省目前仅有郑州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河南大学的生物学两所高校的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2.一些高校学科布局片面追求“大而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但一些高校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方面,仍存在追求“大而全”“摊大饼”“铺摊子”的冲动和举动,造成河南原本稀缺的经费等高等教育资源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更好效果。

3.院校合并曾削弱了河南高校的学科实力

2000年前后,河南跟随当时国内很多高等学校合并风潮,推动将原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三所有实力的高校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削弱了河南高等学校的整体学科实力。尽管合并组建后形成了目前郑州大学成为国内号称学生规模第一大学的格局,实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次合并对于河南整体高等教育实力则是一次明显削弱。河南由原来的3个博士授权单位(原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减少到1个博士授权单位(新郑州大学)。尽管目前郑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7万人,担负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但是如果原来的三所大学不合并的话,它们各自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之和,总规模应该轻松超过目前郑州大学的招生数。由此看来,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造成河南整体上削弱了河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

4.人才流失过多导致学科平台更趋薄弱

河南学科实力整体上的弱、散,导致河南高校的学科平台凝聚力不强,既难以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河南干事创业,也很难留住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因而河南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其造成的恶果就是导致河南学科核心竞争力不强。如近20年来,河南某高校法学院先后有5位院长、副院长流失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河南高校人才流失省外的例子十分普遍。这样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学科实力难以得到提升[2]。

5.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由于河南学科实力较弱,博士学位点数量不足,招收博士研究生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河南高校自主培养博士的能力在全国长期处于落后位置,无法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造成河南人才短板,制约河南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6.学科实力不强导致河南缺乏高水平大学

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学科强则大学强。也就是说,若大学强则必然有强的学科做支撑。长期以来,河南高等学校整体数量不足、实力较弱,一直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只有1所“211工程”大学,没有“985工程”大学,落后于国内大部分省份,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洼地。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河南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反过来,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缺少“双一流”学科,也导致河南高等学校整体实力长期处于薄弱的局面[3]。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和陕西、湖南、湖北、江苏四个省的高等学校总数、不同层次高等学校数量存在巨大差距。

表1 河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高等学校数量的对比

在这种状况下,对现有河南高等学校的学科学院进行优化调整,是彻底改变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分散、薄弱、实力不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低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构想的基本要求[4]。

二、河南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可行性及其障碍

(一) 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可行性

1.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我们拥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高速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制度优势还体现在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公办大学上,它们属于党和国家所有、人民所有,它们不是民办大学或者私立大学,这些特性有利于发挥行政手段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对河南高校学科学院进行合理优化调整。

2.经验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院校调整,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抑或是后来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设计,往往是通过合并、共建等手段来实现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调整合并的举措卓有成效,我们也有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3.政策优势

我们有很多政策手段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组织调整、人事调动、学科重组、学院重构,短时间内可以取得明显成效。

(二) 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困难

1.人才使用观念需要更新

河南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些落后的观念。比如,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狭隘的人才保护思维,认为自己学校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宁愿被省外高校挖走,也不能被省内其他高校挖走。一些优秀人才由于没有团队支持、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更大作用、无法施展自己学术抱负,最后流失到省外高校,对河南人才建设来说非常可惜。这种宁愿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省外也不愿意他们被省内其他高校挖走的陈旧认识,是缺乏全省一盘棋的战略思维的具体表现,阻碍了河南高校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造成河南长期无法留住人才的严重后果,也造成河南高校学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有限资源分散使用,无法打造学科高原,难以形成学科高峰,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认识误区。

2.学科均衡发展思维需要打破

长期以来,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秉承平均主义发展的惯性思维,对于学科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筹划,盲目跟风,造成各个高校对一些学科重复建设。这让原本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加稀缺,不但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无法形成拳头优势。

3.社会组织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有人认为,依靠组织行为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是不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是揠苗助长,会破坏学科自我发展的生态。但中国一批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在经历过重点大学建设以及“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之后,能够达到一个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对全国这一领域优秀人才的虹吸效应、集聚效应。从这个角度考虑,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应该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6]。

三、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 通过学科学院优化调整把郑州建成国家高教重镇

1.亟需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以武汉、郑州为战略支点,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布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郑州市,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繁荣、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之中,但是它的高等学校资源,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处于落后位置,与周边的西安、武汉、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相比,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常薄弱,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需求,距离中央提出的通过振兴高等教育把郑州建设成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的要求,相差很远。如表2和表3所示,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依托高水平大学所拥有的平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提升郑州市的创新能力的潜力巨大、空间巨大。郑州市的高等学校数量如果要达到西安市的水平,还需要增加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3所本科大学、6所本科学院;郑州市的高等学校数量如果要达到长沙市的水平,还需要增加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本科大学;郑州市的高等学校数量如果要达到武汉市的水平,还需要增加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0所本科大学、12所本科学院;郑州市的高等学校数量如果要达到南京市的水平,还需要增加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0所本科大学。当然,郑州市高等学校数量和西安、武汉、南京、长沙等城市高等学校的数量相比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历史上河南长期忽略高等教育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7]。

表2 郑州、西安、武汉、南京、长沙高等教育资源对比

表3 郑州、西安、武汉、南京、长沙五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郑州市拥有的高水平大学整体数量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成为制约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制约河南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委力推将河南大学注册地变迁到郑州市,的确是一项正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这一设想的落地,使在郑州市办学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达到2所。这就为更好发挥河南大学的优势,提升河南大学的办学实力,提升郑州市高等教育影响力,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战略更好实施,为河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8]。

河南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落后,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不宜采取分散办学的发展思路,而应集中资源把郑州市建设成为新的高等教育国家重要战略支点和聚集区。

2.围绕把郑州市建成和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实力接近的高等教育重要城市进行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

郑州市独有的地理优势和经过几十年发展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基础,使郑州已经到了可以建设成为如同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那样的高等教育重要城市的时期了。通过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可以迅速将省内一大批优秀人才汇聚到郑州市的大学里面,激发学科领军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使郑州市聚集更多的高水平大学,为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汇聚郑州干事创业提供坚实平台,快速提升驻郑高等学校的学科实力、高校实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人才保障[9]。

将省内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郑州,加快在郑州布局发展一批高水平大学,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重要任务。有的人对全省范围内开展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工作持观望态度,消极对待,不积极推进,有顾虑、有阻力,主要是担心人才可能不愿意折腾,不愿意从一所熟悉的高校被优化调整到不熟悉的高校或者城市。假如我们紧紧围绕在郑州市区举办的省管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将全省其他城市高校的优秀人才资源汇聚到驻郑高校,做强驻郑高校学科实力,推进全省高校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可以想象,很多优秀人才都会积极聚集到郑州市内的高等学校里面。其中大多数人不仅不会有消极态度,而且还可能会有超出我们想象的积极性。天下英才,趋之若鹜,郑州很快就会吸引一大批人才,出现一大批新的大学。在此基础上,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进行相关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整合省内优秀人才资源,必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0]。

(二) 通过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做强一批优势学科

针对河南高等教育学科数量不足、质量不优、服务不强的现状,按照省委部署和楼阳生书记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优势资源,优化调整高校学科学院布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努力实现学科、学院布局双优化,将优质学科资源向一个一级学科点(不超过两个点)汇聚,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高峰[11]。

1.围绕现有国家一流学科进行优化调整,打造河南高等教育的“双航母”,促使河南高等教育起高峰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落实省委提出的“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尤其是“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针对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郑州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和河南大学的生物学进行优化调整,打造河南高等学校的“双航母”,整合全省现有高等教育优势资源,迅速建成河南高等教育的高峰。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现有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建设学科享有优先整合全省优质学科资源的权利,强化一流建设学科,确保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现有一流学科建设好。举全省之力,将全省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中符合优化调整条件者,分别优化调整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之中,强化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建设,快速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创新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由省政府出资面向海内外吸纳引进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秀人才[12]。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吸引全省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人才的基础上,要谋划培育未来可以新增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并提出相应的吸引人才的建议和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作为未来优化调整的对象。

2.通过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实现“保二争三”的“双一流”建设扩建目标

河南“双一流”建设高校只有2所,远远无法满足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河南一亿人民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按照省委要求,在“十四五”末期,我们力争有2~3所高校的2~3个学科进入下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而目前,从河南现有特色骨干大学的学科实力来看,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河南高校的竞争力和实力都无法达到“双一流”建设的要求[13]。

只有通过政策引领、制度设计,加速推动高校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才能实现河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因此,河南在7所特色骨干大学中遴选了11个学科作为重点培育的“双一流”建设创建学科,每年每个学科计划投入1亿元资金,连续投入5年,予以重点支持、重点扶植,力争在下一轮或者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省委提出的“保二争三”的建设目标。面向7所特色骨干大学的11个学科,统筹和整合全省学科、人才资源,有序推进高校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14]。

需要注意的是,从全省的角度讲,这11个学科一定不能齐头并进,要有梯队和主次(安排),分步推进实施。尤其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兽医学,河南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这3所大学分别有2个学科进入11个重点建设的学科行列,3所大学对自身的2个学科更应该有先后、侧重建设的清晰思路,否则的话,纠缠于到底谁进谁不进,各个学科互不谦让,其结果将可能导致我们没有一个学科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15]。

第一,围绕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强化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兽医学两个学科,将省内其他高校和省农科院相关学科的人才,优化调整到河南农业大学,壮大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兽医学的学科实力,攥紧拳头,为进入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创造条件。鼓励河南农业大学集中有限资源确定重点发展一个学科,两个学科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作物学科是过去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时期河南省唯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后来国家启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河南农业大学也是以作物学科为基础,获批了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作物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种业发展、河南作为粮食大省的科学技术需求紧密相关。根据学科实力和历史基础,目前应以作物学科为第一梯队、兽医学科为第二梯队进行布局建设为宜。否则话,如果面对两个学科谁先谁后发展争论不休,反而不利于下一轮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培育工作[16]。

第二,围绕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科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紧紧围绕中医学科做文章,鼓励河南中医药大学下定决心优先中医学科发展的思路,力争下一轮在中医学科评估中有所突破。第一轮确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有5所地方中医药大学入列,主要基于国家对传统中医、中药发展的重视。这一价值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为此,河南省委和省教育工委,要统筹资源,将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的重建整体放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名下,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分院进行建设,使得两所高校的中医、中药相关学科都集中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名下,不要分散河南本来就不足的中药制药学科的力量。

第三,对其他“双一流”建设创建学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减,鼓励它们提出学科学院优化调整的设想,在省内优化人才,为未来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继续奠定基础[17]。

3.通过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布局发展河南空白学科

针对未来10年学科发展需求来进行布局优化调整,对目前没有纳入11个学科的现有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组,建设新的优势学科。在郑州大学发展天文学,在河南警察学院发展公安学、公安技术,在河南师范大学发展科学技术史,在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草学,在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发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国家安全学[18]。

(三) 通过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加快组建一批高校

建设河南体育学院(大学)。研究论证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人才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园为基础,重组河南体育高等教育的资源,将河南其他高校的体育学科人才汇聚于此,组建河南体育学院(大学),新增以体育学科为主的博士授权单位。

建设河南音乐学院、河南美术学院、河南戏剧学院。研究论证将河南大学的艺术学院优化调整出来,将河南其他高校的艺术人才吸纳过来,以中原文化职业学院校园为基础,建设独立的河南音乐学院、河南美术学院和河南戏剧学院。新增以艺术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主的博士授权单位。

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整合全省航空航天类学科,吸引国内顶尖人才加入。通过整合,做强河南航空航天类学科,为建设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奠定基础。

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郑州大学整合电子信息类学科,做强电子信息科学学科,待时机成熟,将电子信息类学科从郑州大学分离出来,组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建设河南化工(职业)技术大学。以平顶山尼龙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为基础,整合全省化工技术人才,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在平顶山建设河南化工(职业)技术大学[19]。

(四) 实现路径和方法

1.鼓励自下而上由各高校提出学科学院优化调整方案。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应该发挥各高校的积极性,哪个高校在学科学院优化调整中积极主动,提出方案,推进实施,哪个从省委省政府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支持力度就会更大,就会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消极等待的高校,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2.鼓励各高校在校内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鼓励其他本科高校在自愿基础上整合学科资源,错位布局,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每所本科高校集中围绕1~2个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坚持以学科为统领,打破学院和部门界限,整合资源,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每个学院原则上不超过一个一级学科。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集聚校内优势资源,做强若干优势学院。着眼服务产业链,做精做强主干学科,延伸发展支撑学科,构建支撑学科集群,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设置1~2个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依托二级学院的产业学院。通过优化调整,构建每所本科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学院+产业学院”的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精准的学科学院布局体系[20]。

3.理顺高校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河南高校管理体制上还存在隶属关系不顺的问题。在38所省管本科高校中,还有9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本科高校:黄淮学院、平顶山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新乡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安阳工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在99所高职高专中,还有一批由省直各厅局委主管的高校。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学科学院的优化调整。应加快理顺隶属关系,省管本科高校由省委、省政府统一管理,省直各厅局委主管的高职高专统一由省教育厅主管。

4.加大内部改革力度。率先在一流创建学科开展优化调整改革试点,探索经验,逐步在全省本科高校推广。在“双一流”建设创建高校内部整合资源,加强改革,放权赋能,将校内资源、政策、资金优势向一流创建学科汇聚。

5.组建学科联盟(研究院)。由11个创建学科牵头,引入科研机构、企业资源,使资源整合与服务行业产业有效对接。整合省内学科资源,制定联盟章程,以一流课题为牵引,明确建设目标、推进措施、任务分工,成熟一个,省委省政府挂牌一个[21]。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学科联盟(研究院)运行,推进人才省内整合流动。一是一流创建学科需要、本人愿意的领军人才或团队,省内可以跨校、跨单位直接调动,所在单位不得阻拦,人事等部门解决户籍、子女就学、保险等问题。二是创建学科牵头成立的法人学术单位,省政府予以承认,有关人选享受一流学科建设相关人才待遇。实现平台共建共享,与一流创建学科相关重大科研平台,科技、发改等部门优先在一流创建学科布局,其他参与方共建共享。开展科研协同攻关。加强有组织科研活动,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牵头、其他参与单位配合,共同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协同组织科研攻关,省里予以相应配套支持。推动联合人才培养,支持学科联盟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联盟单位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建立评价补偿机制,对联盟其他参与单位的贡献予以客观评价,推进各展所长,共同提高。

7.采取成果互认、灵活整合的方式,优化调整学科。针对现有一些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优化调整的客观现实,可以采取共享科研成果等灵活的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逐步汇聚某个学科相关优秀人才到一所高等学校来,逐渐形成新的强大的学科竞争优势。统筹全省资源,鼓励其他高校学科人才与一流学科创建牵头单位,采用科研成果挂名2个单位的形式,归属到一流学科创建单位,在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考核评估时,客观衡量科研成果两个单位的归属比重,使分散在全省各个高等学校的相关学科的人才,通过科研成果署名的方式,逐渐汇聚到一所大学的某一个学科之内。比如,为建设河南省高等教育学学科,对于全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者的成果,在单位署名时可以挂名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下,同时署上自己单位名称,实现两个单位对科研成果的共享。这在实质上就是说,虽然人事关系没有优化调整到学科创建单位,但是人才“软引进”到了学科创建单位,实现了成果共享,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待条件成熟再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22]。

(执笔人: 宋伟、 岳德胜、 杨超、 任玥姗、高雪霞、 梅梦迎、 王一帆)

注释:

①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共111个一级学科。2021年,新增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2个一级学科。所以现在是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军事学学科门类下面是10个一级学科。

猜你喜欢

一流河南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工位大调整
出彩河南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