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语言视角的学生学习行为成败归因

2023-02-28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归因语言老师

陈 永 陈 莹

(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 安徽淮南 232001)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总会有老师的那么一句或几句话,给我们鼓舞,给我们信心,让我们时时感到有一种温暖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也有那么一句或几句话,如针尖一般隐隐刺痛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教师的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成败的归因,给其学习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教师有责任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学习、锤炼自己的语言。”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的语言,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

一、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为归因理论奠基,此后其发展为若干分支,应用十分广泛。关于归因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类注重对归因前提的研究;另一类注重对归因结果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把工作中成败归因主要归结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情景)、身心状况等。能力即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则是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是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是指自认为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这些原因主要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源、可控性、稳定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原因源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内部持久的努力一时的努力能力心境、疲劳技能发挥外部他人的持久努力他人的偏见他人的一时努力他人的帮助他人的能力任务难度他人的心境运气、机遇

韦纳的归因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实践,其主要观点为:

其一,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其二,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其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结合前人研究,学生对学习行为的成败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会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二、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行为成败归因的影响

学生学习行为成败归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个性差异、环境信息或个人的成败经验,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身能力和努力的看法。

学习者成败归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是影响学习者后继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未来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为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信心。

教学片段一:

某节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题,然后老师说:“同学们,下面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来比赛,谁先做出这道题,谁的智商就高。”

依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智商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在教师的语言暗示下,学生做得慢或者做不出这道题,可能会有这样的归因:我做不出这道题是因为我的智商低。正因为我的智商低,我再努力也不会学好,所以我学不好是正常的。在这种错误认知下,久而久之,学生会消极倦怠,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此外,这样的提问还会让学生陷入另一个误区:做得快就是好,做得慢就不好。如果不强调对错的话,那么快慢是可控的因素,会误导学生力求做题的速度而忽略了正确率。

事实上,教师可能要表达的是“看哪位同学做得既对又快”,只是在话里没有明确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学生错误的归因。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可控因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其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教学片段二:

课堂上学生踊跃举手,老师请了一位同学发言,结果这位同学说错了。老师说:“嗯,这位同学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勇气可嘉。或许你有些紧张,或许有的地方还没有真的听懂,但是坐下来,认真听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答案,我想你肯定会弄明白的。”等其他同学回答正确后,请这位同学再复述一遍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适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这位老师肯定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给答错的同学以鼓励而不是打击,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他以后会继续积极发言。归因为“紧张”,这是可控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其实可能会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因为他没有真的听懂,这也是可控的因素。没听懂只是暂时的通过自己的努力,问题会搞明白的,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对正确解题思路的复述中,教师予以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调整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显示出教师语言表达的差异,表明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归因,在可控的因素之内发展提升,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再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高晶晶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多种信息线索对学习行为的成败进行归因。归因结于“努力”会使学生不放弃学习,但是有些学习中的问题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尤其是当学生意识到努力有限度时,所以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

教学片段三:

一节小学数学口算除法课上,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将算式与答案连线。一名学生连错了,老师说“你可能还没听明白”,然后让另一名学生讲述了算法,这名学生还是不明白。这个时候,老师有些着急了,自己又讲了一遍,学生还是不明白。老师无奈,告诉这位学生:“嗯,你可能是有些紧张,回去后再琢磨琢磨,肯定会明白的。”

事实上,这位老师在课后了解到,这名学生智力是有问题的。这是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一味从能力方面去鼓励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个体有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有些时候仅仅依靠努力是达不到目标的。一味地鼓励,只会让其越来越多地产生挫败感,从而丧失信心。对于此类情况,降低其要达成的目标,或从兴趣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或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教师的语言暴力会给学生以心理伤害,导致其消极归因。

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凭借社会制度和自身的优势地位给予的权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然地运用贬低讽刺、羞辱谩骂、恫吓威胁等攻击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超越教育规定性的评价或批评,并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心理和精神的言语行为。

教学片段四:

课堂上,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老师骂道:“我讲了这么多遍,你就是一头猪,也该会了啊!”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声音很小,老师斥责道:“你不觉得你就像一只蚊子一样吗?在那里嗡嗡作响,是天天吃不饱还是生来就阳气不足啊!”“你看你不但长得丑,智商也有问题,简直就是没用。”类似这样的评价或批评,就是所谓“语言暴力”。这类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师语言和体罚、变相体罚等一样,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语言暴力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天生就有缺陷,如智商低、相貌丑、性格内向等。这些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伤害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使他们消极地面对世界,卑微地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缺乏主观的幸福感。

三、有效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正确归因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传播信息、表达感情、增进了解的桥梁。有效地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言要符合实际,客观公正

教师要摒弃偏见,尽可能公正、公平地去对待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条件接纳每个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学习,既不要过度或一味地夸奖,也不要歧视,甚至是人格上的侮辱。每个学生因为情况都不同,如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学习禀赋、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都会有所差异,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如对于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地给以语言鼓励,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训练,设置符合其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尽量引导其归因于“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而不是将其和其他学生放到同一水平进行比较,并不断地予以批评和斥责;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引导其克服气质类型的缺点,发扬其气质类型的优点;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让其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做出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自我控制。

(二)与学生共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教师往往会以成人的视角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评判。一方面,主观判断与实际往往会有偏差;另一方面,成人化的语言表述有时候难以让孩子们接受。

如我曾经让一名很有演讲天赋的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不料他果断拒绝了。我很恼火,直接开始“教育”他:“这么好的机会,你为什么不参加?你是有演讲天赋的,这是你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也是你开阔眼界的机会,你是对自己没信心还是不愿多付出?……”学生只是委屈地哭,一言不发。

后来我才知道,这名学生家庭出现了问题,最近父母不断争吵,他实在没心思去认真准备,觉得去了也没多大意义。原来是我误解了他,如果我能换一种方式,和他说:“你一直很喜欢演讲的,这次不愿意参加,老师想你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你愿意和老师谈谈吗?”他可能会打开心扉。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教师可以运用共情手段,和学生交谈:“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换了是我也会是这样的感受,你愿意向老师诉说吗?”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情绪得到了宣泄和缓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我们控制不了客观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全力以赴去做事情了。”

所以教师在关注学习行为结果的时候,不要过早下结论,而是应该多倾听,通过有效的倾听准确捕捉到相关的信息。而教师运用共情手段,则可以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名学生因为失恋而成绩下降,我们要怎样做?大多数老师可能会趁机教育:“和你说不能谈恋爱,偏偏谈恋爱,影响学习了吧?你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情感上。”这种谈话是缺乏共情的。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教师拒之千里之外,或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甚或自暴自弃。

教师可以说:“孩子,老师也有过情窦初开的时候。我知道你现在陷入情感问题之中,烦恼、郁闷、不知所措,你愿意和老师谈谈吗?或许我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能真正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老师也就会更顺利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问题本身不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情感问题处理不妥带来的情绪困扰才是原因所在。在这种正确的归因下,学生就能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提高自身修养,用语言表达艺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何以为人师表,其自身良好的素质是必备前提。教师需要完善自身人格,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补充专业和人文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艺术,用其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教师的语言艺术体现了其自身的师德修养。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幽默睿智的谈吐,都会让孩子深深地被吸引;暴力的语言会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内心产生的阻抗会让教师的语言失去应有的作用。

面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说:“老师相信,只要你愿意努力,即使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你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你觉得呢?”面对做错事情的学生,我们可以说:“如果换个角度考虑(或者换位思考),你会怎样去做?如果是老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表达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归因。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教师用富有智慧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让学生增强学习和做人的自信,从容面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处境,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猜你喜欢

归因语言老师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语言是刀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