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的选育、遗传分析及应用

2023-02-26焦仁海刘成元黄威代秀云刘兴二仲义夏远峰蔡鑫茹刘俊吴凤新

江苏农业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选育自交系玉米

焦仁海 刘成元 黄威 代秀云 刘兴二 仲义 夏远峰 蔡鑫茹 刘俊 吴凤新

摘要:以两群论为基础,构建瑞德和兰卡斯特-Iodent 这2个强杂种优势群体,育成2个强优势系列玉米自交系,进而育成优良杂交种。2009年冬在海南三亚构建K10×吉D2417选系基础群体,采用系谱法经6代自交加代育成系列母本自交系。2011年夏在公主岭用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 这4个自交系合成选系微群体,隔离区种植,自然散粉1次,以孤雌生殖诱导系作父本进行诱导,育成系列父本自交系。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地按照增广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分析了6份育成的自交系产量、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与产量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组合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通过遗传分析筛选出高配合力母本自交系吉D225、吉D65377、吉D5344,父本自交系吉D3F、吉D797。利用这些自交系育成了玉米新品种吉单604、吉单621、吉单672,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总结了构建选系群体的素材起点要高、构建的选系群体要具有针对性,以及运用2种或2种以上育种技术组合进行育种等经验。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遗传分析;选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4-0078-05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1-2],已成为粮食、饲料、工业加工、能源等多功能、多用途的重要资源,表现出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着全球粮食生产迅猛发展[3]。美国研究人员预测,未来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依赖于品种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品种更新升级能力受制于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研究水平[4]。改良和创新种质是玉米育种持续不变的核心所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前沿的、遗传基础丰富的种质资源,育种工作者无论用什么办法,做多少工作,都得不到预想的结果;不进行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研究就得不到优良的育种素材,尤其是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玉米新品种研究将举步为艰,产量和抗性再上新台阶亦难上加难[5]。大力推进玉米种质资源引入、鉴选、改良、扩增及新品种选育研究,鼓励种质原始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加大玉米生产力度,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两群论为基础,分别构建了瑞德、兰卡斯特-Iodent 这2个强杂种优势群体,育成了母本自交系吉D225、吉D65377、吉D5344,父本自交系吉D3F、吉D797,并利用这些自交系育成了玉米新品种吉单604、吉单621、吉单672,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1 母本系选育过程

1.1 瑞德群体构建

K10为瑞德种质的骨干自交系[7],因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綜合性状、较高的配合力等特点,在中国北方玉米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吉D2417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自育自交系,选自PH6WC×33D22[8],该系具有高配合力、高产、优质、广适、拱土能力强、宜机播等优点。本研究构建 K10×吉D2417选系基础群体,以期育成高配合力母本自交系。

1.2 自交系选育

2009年冬在海南三亚以东北春玉米区骨干自交系K10和瑞德种质自选系吉D2417杂交组配选系基础材料K10×吉D2417;2010年夏在吉林公主岭完成F1加代,取得F2,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500株套袋自交,选收246穗;2011年夏在吉林公主岭采用系谱法,选择优良穗行自交,冬季在海南三亚选择优良穗行自交并进行测配;2012年夏在吉林公主岭加代自交,配合力测定,冬季在海南三亚加代自交,复制优良组合;2013年夏在吉林公主岭加代自交并进行杂交种多点产量试验,冬季在海南三亚繁殖自交系,稳定,育成3个高配合力同源系,系谱分别为K10×吉D2417-5-1-2-1-2-3-1(命名为吉D225)、K10×吉D2417-36-2-1-5-3-3-4(命名为吉D5344)、K10×吉D2417-65-1-2-1-3-7-7(命名为吉D65377)。

2 父本系选育过程

2.1 兰卡斯特-Iodent群体构建

自交系Mo113选自1134×Mo17,属兰卡斯特种质[9],具有早熟、配合力高、花粉量适中、耐旱性好[10]等特点;吉D43076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自育自交系,选自PH4CV×吉846,属兰卡斯特种质,具有配合力高、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PD72B和PH207为美国解密的Iodent种质,具有配合力高、综合抗性好、植株稍高的特点。选用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作为选系素材,充分融合兰卡斯特和Iodent种质构建选系基础群体。

2.2 自交系选育

2010年夏将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 这4个父本系两两杂交配制6个杂交种,冬季在隔离内种植,每个杂交种播种1行,每行25株,花期自由散粉,按行混合收获脱粒;2011年夏每个穗行取100粒混合做母本,以高诱5号做父本进行诱导,父母本行比1 ∶4,设置隔离区,花期母本去雄,秋季选优良单株收获,挑选单倍体籽粒,冬季采用化学加倍的方法获得DH系;2012年夏繁殖、测配,冬季综合鉴定、配合力分析,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的编号为LI-3和LI-797的DH系,分别命名为吉D3F和吉D797。

3 自交系的遗传分析

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范家屯试验地选取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母本类自交系吉D225、吉D5344、吉D65377、吉D3246、吉D5563和吉D4832作为被测系,以父本类自交系吉D43076、PHB1M、吉D3F和吉D797作测交系,按照增广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6份被测系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共配制24个杂交组合。分析了6份自交系在产量、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与产量间的关系,以及各个组合产量的平均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吉D5344、吉D5563能降低穗位高,提高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直径,可用作矮秆抗倒育种材料;自交系吉D225和吉D5344表现增产,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而吉D5563、吉D3246、吉D4832表现减产(表1)。

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吉D225、吉D3246、吉D5344增大穗长,提高穗行数和行粒数,而吉D4832表现相反;自交系吉D5344、吉D65377表现增产,且吉D65377表现减少秃尖,提高容重。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总配合力与小区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产量平均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吉D225的杂种优势最强,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7.82;其次为自交系吉D5344,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5.98;筛选出吉D5344×吉D3F、吉D5344×吉D797、吉D65377×吉D3F、吉D225×吉D3F 这4个强杂种优势组合(表2)。

4 高配合力自交系利用

4.1 吉单672选育

该品种2014年以吉D5344为母本、吉D797为父本组配杂交种;2015年进行初比试验,2016年参加多环境产比试验,综合表现高产、稳产、广适、综合抗性突出等特点,2017—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生产试验;2017—2018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0100。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中早熟玉米种植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内蒙古中早熟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4.2 吉单604选育

该品种2015年以自选系吉D65377为母本、吉D3F为父本组配杂交种;2016—2017年进行所内产比试验,2018—2019年参加吉林省友邦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2018—2019年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人工接种抗病(虫)性鉴定;2019年在農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2020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200056;2022年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号:蒙引玉2022340号,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早熟玉米区种植。

4.3 吉单621选育

该品种2015年以吉D225为母本、吉D3F为父本组配杂交种;2016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地参加初比试验,2017—2018年参加多环境复比试验,综合表现高产、稳产、广适、综合抗性突出等特点,2019—2020年参加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组生产试验;2019—2020年在吉林省农科院进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10235。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中早熟玉米种植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内蒙古中早熟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4.4 3个杂交种的特点

吉单604、吉单621、吉单672具有高产稳产、绿色抗病、优质专用等特点。

4.4.1 高产稳产

吉单604、吉单621、吉单672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80.3、731.6、756.1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7.0%、9.5%、7.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60.0、662.8、734.6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1%、7.9%、8.1%,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占比分别为90.5%、92.9%、92.1%,综合表现均为高产稳产(表3)。

4.4.2 绿色抗病

经人工接种鉴定,吉单604抗玉米丝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中抗大斑病、茎腐病;吉单621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中抗穗腐病、茎腐病和灰斑病;吉单672抗玉米灰斑病,中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穗腐病和茎腐病。3个品种对5种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符合国家绿色抗病品种审定标准,均属绿色抗病品种(表4)。

4.4.3 优质专用

吉单604、吉单621、吉单672籽粒容重均达到720 g/L以上,达到GB 1353—2018《玉米》一等品质标准,品质优良。吉单621粗淀粉含量75.20%,达到国家高淀粉品种审定标准。吉单604籽粒粗蛋白含量10.02%,属高蛋白品种(表5)。

5 总结

难在选系,重在组配[11],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前提是构建遗传基础丰富、杂种优势明确的基础群体,有了高起点基础群体,还应配以合理的选系方法和技术,比如单倍体育种技术,加快自交系选育速度,尽早进入杂交种选育进程,以提高育种效率。

5.1 构建群体的素材优中选优

作为构建选系群体的素材要有尽可能多的优点,比如自身产量高、配合力高、有广泛的适应性、较好的商品品质、抗多种病害、优良基因多、农艺性状好等,在选择素材时要慎之又慎,优中选优,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自交系的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构建瑞德群体选择母本系时选用了K10和吉D2417 这2个瑞德种质,K10作为瑞德种质中的骨干系,在育种和生产中应用已超过30年,目前仍然在应用,具有早熟、优质、高配合力、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吉D2417选用先锋公司母本群骨干系PH6WC和另一瑞德种质33D22做素材选育而成,具有高配合力、产量高、品质优良、广适、一次播种出全苗、适宜单粒种植的优点。用这2个自交系作为构建瑞德群体的素材,属于强强联合,组材目标明确,杂种优势明显,育成的吉D224、吉D5344、吉D65377等自交系配合力高,综合性状突出,杂种优势强。

5.2 构建群体时要有针对性

杂种优势强弱的重要制约因子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12-15],玉米育种实践表明,只有创制出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才可能组配出强优势杂交组合[16]。在构建选系群体时要考虑自交系育成后怎么使用,按照2个杂种优势群理论,要有针对性。笔者在构建兰卡斯特-Iodent群体时,目标是育成与瑞德群有强优势的自交系,进而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杂交种,应用于生产。首先确定了非瑞德群的兰卡斯特种质和Iodent种质,这2类种质和瑞德群都有高配合力,两者融合可以使有利基因聚合,强化杂种优势;进而选择了兰卡斯特种质优良自交系Mo113和吉D43076,以及高配合力Iodent种质PD72B和PH207,为了使有利基因充分聚合,在合成6个单交种后又进行了1次隔离条件下混合授粉,加大有利基因性状的重组概率。

5.3 常规育种与单倍体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快速育种

常规育种技术可以更好地创制选系基础群体,比如用杂交、回交、复交、混粉、构建小微群体等方式进行基因重组,增加有利基因的积累频率,构建选系群体;单倍体育种技术大大缩短了玉米自交选育的周期,提高了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2个世代即可育成纯合自交系,显著提高了育种速度[4]。笔者在选育父本系吉D3F和吉D797时将2种育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将自交系配制成单交种,为了打破不良基因的连锁,使有益基因累加,丰富遗传基础,更益于创制优良自交系,采取隔离环境中自由散粉的方式,实现基因重组,以期获得更多的有益基因型,基础群体构建完成后,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快速育成稳定自交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红操,谭 华,邹成林,等. 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66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1):16-18,44.

[2]张丽丽,樊 叶,薛兵东,等. 辽东玉米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模式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0):20-23.

[3]焦仁海,王雪岩. 吉林省玉米科研进展情况及建议[J]. 中国农技推广,2013,29(增刊1):94-96.

[4]焦仁海,仲 义,刘俊等.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J]. 农业与技术,2022,42(11):87-90.

[5]焦仁海,刘兴二,徐艳荣,等. 外来玉米种质在吉林省的应用与创新[J]. 东北农业科学,2016,41(1):1-3,19.

[6]张志军,梁素明,康 伟. 玉米新品种先普131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种子科技,2022,40(19):57-58,125.

[7]王 巍. 玉米自交系K10及其近源系在早熟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 杂粮作物,2010,30(6):379-381.

[8]蔡鑫茹,刘 俊,夏远峰,等. 玉米自交系吉D284和吉D2417的创制与应用[J]. 玉米科学,2022,30(6):13-18.

[9]王明泉,苏 俊,李春霞,等. 我国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玉米科學,2010,18(3):11-15.

[10]苏治军,郝转芳,谢传晓,等.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评价[J]. 玉米科学,2009,17(5):19-24.

[11]张艳红,刘兴二,仲 义,等. 浅谈东北地区玉米育种材料的选用及选系方法[J]. 东北农业科学,2020,45(4):5-8.

[12]王元东,陈绍江,段民孝,等. 玉米P群自交系与国内传统骨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4):21-25.

[13]刘文国,李春雷,刘宏伟,等. 吉林省不同时期骨干玉米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47(1):9-14.

[14]张 野,孙贵星,杨 巍,等. 玉米Mo17及其改良系单株产量遗传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36(3):265-270.

[15]进茜宁,李 威,王平喜,等.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相关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6):68-72.

[16]吴绍骙,汪茂华. 玉米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探析[J]. 河南农学院学报,1981,1(1):1-7.[HJ]

猜你喜欢

选育自交系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自交系京92遗传改良研究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穗粒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与改良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SRAP结合SSR标记分析油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干旱胁迫对4份玉米自交系生理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