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铁冷链箱研发为例的“双创”项目培育经验探讨

2023-02-24何华芬李红雨袁韵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冷链双创高铁

何华芬,李红雨,袁韵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态、绿色、高品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带动了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1-3]。但是,当前我国在冷库、冷藏车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完善,各类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均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果蔬采用常温物流方式,导致果蔬在储运中损失严重,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5%[4-6]。

2021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包装减量化和循环使用,促进运输载器具单元化;鼓励企业研发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减少流通环节损耗[7]。当前,我国冷藏、冷冻产品主要采用冷藏车或泡沫箱+冰袋的形式运输,采用冷藏车运输的购置费用、运营成本、碳排放量均较高,并且车内不能混装,无法满足小批量的运输需求[8-9];采用泡沫箱+冰袋运输则存在密闭性差、保鲜时长受限、不可回收、污染环境等问题[10]。根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显示:2021 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4 773 亿元,预计到2025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8 970 亿元。如此看来,日益庞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亟需一款绿色节能、可循环使用、标准化的冷链物流周转箱。

1 项目开展与创新历程

2017 年,由铁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组在南京站进行专业调研与实习的过程中,发现高铁冷链运输仍采用传统的泡沫+冰袋形式,存在着不标准、不安全、不环保、不好装等问题。返校后,项目组成员决定研制一款适合高铁运输的专用快递箱,结合专业学习,经过多次现场调研、数据测算、实验论证,历经如下四个阶段的研发,形成了现有成果。

第一阶段,提出标准化模块化箱体设计思路,第一代产品研发成功。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4 月,团队多次赴上海铁路局南京站、中车浦镇车辆厂、苏宁物流中心调研,提出采用针对高铁设计的可堆叠模块箱解决高铁物流中不标准、不安全、不好装的问题,与相关运输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

第二阶段,提出高铁冷链箱研发方向,第二、三代产品研发成功。2018 年5 月至2019 年3 月,针对高铁冷链市场,研发了高铁冷链物流箱。项目组成员多次到箱包企业调研,设计了四周卡扣、凹凸卡槽,保证运输的稳固性与箱体密封性[11]。

第三阶段,优化保温时效、标准化运输,第四代产品研发成功。2019 年4 月至2020 年7 月,一是提出在不拆封货物的情况下单独更换冷板,提升保温时效的创新设计;二是实测多类型高铁动车组空间布局,设计三种型号的模块箱,配合可滑动托盘满足高铁短停时、快装卸需求,并完成数字建模,与生产厂商达成样箱生产协议。

第四阶段,面向市场升级优化,进入企业试用阶段。2020 年,团队与相关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借助数据平台,实现追踪定位与温度监控功能,产品在运输企业投入试用。

2 项目主要技术与运营模式分析

以产品在高铁上的运输场景为例,介绍产品的主要技术。一是根据行业标准,对产品尺寸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提高装载密度,高效利用空间;二是箱体上方设有可独立更换冷板的装置,可不开箱进行蓄冷,实现长效保温;三是箱体采用凹凸卡槽设计,实现安全稳固运输,并配套滑轮托盘,实现快速装卸;四是配套平台全程定位,源头可追溯,保障产品真实性,实时监控温度,保障箱内温度符合运输要求。

与竞品相比,本产品单次使用成本优势明显,可实时温控,制冷时效更长,堆叠安全性更高,满足国家政策、冷链行业对冷链箱绿色节能、可循环使用、标准化的设计需求;在生产模式方面,考虑到厂房建设、人员配置、机器购买成本较高,计划采用外包模式进行生产;在销售模式方面,因为具有平台、产品及地域优势,计划采用直销模式。

3 项目创新意义与社会价值

本项目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出高铁物流新方案、打造冷链物流新服务、探索逆向物流新模式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发挥高铁速度优势的高铁物流新方案。以高铁运输为骨干,打通城市集货配送端,开发系列产品,采用多种规格,可模块化堆叠,可组合成高铁标准箱堆放至大件行李柜,亦可充分利用座椅及其后排空间,高效利用空间;凹凸卡槽设计,稳固运输,提高安全性;配合可滑动托盘,快速装卸,减少二次分拣工作量,提升末端分拣效率;亦可作为抗灾救灾紧急储备物资。

二是打造绿色、长效、高质量的冷链物流新服务。箱体采用PP 聚丙烯、EPE 聚乙烯发泡、TPU 热塑型聚氨酯复合材料,周转使用,安全环保;可独立更换冷板,实现60 h 长效保温;全程定位,实时温控,确保低温运输质量,满足专业化冷链运输需求,依托相关智慧数据平台,实现全程定位。

三是探索“空箱零回送”的逆向物流新模式。依托相关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预测需求量与流向,便于实现箱体在区域内的闭环流动,减少空箱回送,探索物流“闭环”运营新模式,例如苏南盛产大闸蟹和水蜜桃,以此为中心,使胶东、甬温、岭南的特产循环周转,形成“人字形”的闭环[12-13]。

在以上基础上,项目产品强调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抗灾救灾、促进就业、兴农助农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安全高效方面,产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高度契合高铁车厢空间,稳固堆叠,保障运输安全,同时可缩短装卸时间近60%,提高运输量近40%;绿色环保方面,箱子采用PP 聚丙烯等材料,可循环周转使用,可有效减少传统泡沫箱造成的环境污染。根据实验测算、实践检测,单箱可循环使用180 次,可减少胶带用量约1 800 m,减少泡沫污染约27 kg[14];抗灾救灾方面,产品将持续优化升级,开发系列产品,适用于抗灾救灾的各类物资储备,提高效率;促进就业方面,项目带动就业作用显著,持续吸纳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将带动物流行业上下游企业如箱体制造、物流服务等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持续吸纳就业人数;兴农助农方面,产品兼顾高铁快速与生鲜快运双需求,实现全程运输不换箱,保障产品质量,助力当地乡村经济发展。

4 “专创”互促,构建“双创”项目引育模式

团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课程、项目、团队”三元互促的创新创业职业教育体系。以南京铁通职业技术学院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按学生年级设置创新初识、“专创融合”、创新实践“三段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孵化—培育—成长—转化—反哺”的全链条“双创”项目引育模式。首先,组建兴趣小组,调研市场需求,找准行业问题,孵化创新项目;其次,以省“大创”项目为平台,申报专利,发表论文,进行项目培育;再次,在项目成长过程中,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促进潜力项目快速发展;在项目转化过程中,鼓励学生将成熟项目进行创业实践,导师团队全程追踪;最后,建立反哺机制,设立“双创”专项基金,以项目转化收益反哺项目孵化,形成全闭环、全链条的“双创”项目引育模式。打造“专创”互促、校企联动、师生共创的矩阵式创新创业团队,团队包含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以项目制进行分工配合,项目间联动互助。学生团队需形成多专业混编、年级梯队式分布,以老带新,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展望

近五年,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物流技能大赛中获优异成绩。团队曾受主办方邀请,在全球物流技术大会展示优秀项目;团队教师接受江苏省电视台《早安江苏》节目组采访,介绍“双创”教育创新方案[15]。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研发系列化产品,如其他应用场景下的小鲜箱、疫苗、试剂冷链箱等;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普适性,将关注点从获奖数量转移到学生参赛率;注重教师“专创融合”能力提升,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创新创业指导思路。以“专创”课程体系为“土壤”,以师生团队为“根茎”,以“双创”项目为“花叶”,共同铸就可持续的“双创”教育生态体系。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团队致力于成为“双创”教育实践的先行者,为高职教育中“双创”项目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冷链双创高铁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高铁会飞吗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人地百米建高铁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双新双创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