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2-24李智睿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数字化

林 帅,李智睿

(1.宿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 234000;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耦合,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一目了然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赋能高校思政课程,既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又能通过“活灵活现”的教学实践活动,重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效。

一、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拓宽高校思政课的时空场域,强化学生红色情感认同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同时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铸魂育人和价值引领等重要作用。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红色的“人”“事”和“物”,受到物理时空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且受众群体较为固定,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力度十分有限。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留存,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因此,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将具有多样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从实体化走向数字化,也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由具体化转向虚拟化,由单一的静态方式转向多维的动态视听融合,以视频、图像、声音等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融合感觉、听觉、视觉于一体的虚拟沉浸式体验不仅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的时空场域,还能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实效性与教育的育人性。红色文化数字化教学更容易让学生通过VR、5G等数字化手段去感受革命烈士不畏生死的感人事迹,去体会革命英雄对理想信念的接续奋斗,能强化学生红色情感认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练就过硬本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会受到时空场域、融入形式、资金技术的限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而红色文化数字化不仅能够打破时空壁垒,将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整合起来,将极具特色和厚重感的教学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创设一个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使师生在虚拟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历史事件的“壮”与“撼”以体会历史人物的“精气神”,形成新颖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能实现教学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促进“个体的信息交流和交往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或静态方式转向动态的视听融合”[2],仿佛各种红色遗址遗迹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此外,还能推动教学方式由单向度平面叙事向立体多维场景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融入方式是教师以“填鸭式”的形式讲述某个革命事迹引导和鼓励学生,而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则是让大学生借助于VR、5G等智能手段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在智能交互、虚实结合的体验中沉浸于思政教学课堂。红色文化数字化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全方位、深层次地感知红色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唤起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求知欲、探究欲,进而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助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践行报国之志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融入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在吸引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历史故事、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育人价值。数字技术为师生所创设的虚拟空间打破了时空场域的限制,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可以享受虚拟空间带来的新颖感、在场感与沉浸式体验,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体验感与获得感,使教学形式更符合创新发展的要求,深化了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扭转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实现学习态度的转变,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还能根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精准识别大学生的心理轨迹,“制订适合不同受众的教育内容,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能够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践行报国之志。

二、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开发不足:数字化课程开发任务艰巨

“红色资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培育健康的政治情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选择。”[3]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让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破解了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遇到的难题,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推动传统思政课教学朝着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想真正满足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就需要不断利用数字技术创设融合信息图像视频、触觉传感、智能交互的数字化课程,然而由于技术开发与思政课教师主体的分离,存在着“懂技术的不懂教学,懂教学的不懂技术”的现实情形,加剧着数字化课程的开发难度。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往往伴随着高门槛与高技术,前期需要投入大力气、高成本与大量的物力,中后期也需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更迭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与更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与答疑解惑。思政课教师独木难支很难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短板,往往依靠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购买的教学产品面临着同质化严重与更新速度慢于社会发展速度等问题,不仅制约着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束缚着数字化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二)理念不深:片面追求课堂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被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法和学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对数字技术运用的认识不彻底、理解有偏差等问题,且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阐释教材中的理论概念为基础。在理论层面上,忽略红色文化数字化背后的精神内核。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插入大量关于红色文物、事迹、人物的照片、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而对其精神内核的解读则稍显不足,简单地把教学效果理解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考量。在实践层面上,过度利用技术增强学生的虚拟体验。“技术虽然是学习的伙伴,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学生却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而是从思考中学习,学习是思考的结果。”[4]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造成了技术运用与思政课理论学习的不平衡。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与思政课程不能只是简单的叠加,也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吸引力,必须通过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形成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5]

(三)效果不实:融入效果不够显著

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是否突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定学”的教学理念,是否精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偏好与需求,直接关系着对大学生的育人成效。目前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利用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并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拓宽了其传播范围,加深了教育功能,但在融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停留表层、效果不实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数不胜数的海量数据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的复杂性,加之教师没有在实践中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降低了教学效果的真正实效。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受到教学设施的限制,融入红色文化时只能是以播放视频和借助于图片等常规性的方法,很少利用AR、VR等技术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传统的室内课堂,缺少实践体验,因此无法进入深度学习的模式,自然而然地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当前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入的效果还不够显著,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传得开:打造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特色创意产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6]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红色文化打破物理时空的束缚,实现对各地区纷繁复杂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完成“有形资源”向“无形呈现”的转变,推动大学生在数字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中激发学习兴趣与提升育人效果,让红色文化通过数字化延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得开”。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对各地的红色文物、遗址、史籍等进行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挖掘和整理,并对数字化生成的文物数据按照不同的元素与特色分门别类,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的大数据库,打造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让各高校在资源共享畅通的平台实现红色文化的远程浏览、虚拟展览,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往往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对新颖、独特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发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让红色文化资源“身临其境”,如“红军上清会师体验馆”“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CG影片《记忆延安城》”,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政课教育资源多样性与满足学生需求性的同时增强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二)转得实:运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新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教育价值,是高校思政课至关重要的教育资源与生动教材,是高校拓宽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培育大学生奋楫笃行、怀瑾握瑜的重要精神沃土。数字技术呈现几何式增长态势,不仅引发了信息的海量增长,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找到了新的出路。将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创新了思政课教育理念新模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推动原来的“满堂灌”向沉浸式教学转变,让数字化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转得实”。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的教法、学法和丰富思政课的载体、内容,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同时也要充分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内、课外的交流学习,使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如利用VR技术打造出虚拟仿真课堂——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安徽大学的思政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实现了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分析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价值诉求,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核高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并制定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个性化教学方案,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创新教育模式中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当然,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理念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到技术主义的泥潭中,要做到教学活动不过度依赖技术,基础理论阐释有广度和深度,更要做到把技术运用与理论呈现、价值引领充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站得住:提升教师融入能力素养,引导学生感悟价值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因此,要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且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加强技术素养的培育,在红色文化数字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进程中把握好“度”,既不过于依赖技术,也不能完全束缚于传统课堂,实现传统教育教学与虚拟仿真课堂的优势互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达到良好的育人实效,让思政课教师“站得住”。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在数字化条件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熟练程度,还要加强教师对数字化产品应用能力的培训,使每个思政课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对于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善于运用VR、AR、5G等多维场景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增强思政教育的立体化和感染力,着力提升数字化育人效能,让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确立深度融合的‘正反馈’,避免功能异化的‘负效应’”[8],贯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控整个教学流程,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完成价值观念的转变。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数字化
红色是什么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