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发展现状和思考
—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为例

2023-02-24罗宇芬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黔南州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创文化遗产

罗宇芬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2.黔南州博物馆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博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其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公益性场所。在展陈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成为彰显展陈内容的核心。现通过参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对该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发展现状

非遗馆基本陈列现状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以下简称非遗馆)是我国建成较早的省一级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于2015年7月正式开馆,2016年10月加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牌子并正常运营。该馆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收藏、展示、利用、教育、培训、交流、传播以及文化娱乐和休闲体验于一体,是宣传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公益性文化窗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馆的展陈主要是根据此分类进行布置的。

非遗馆由展馆大厅、展示厅(含活态演艺场)和传承厅(含室外作坊)组成,笔者选取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展示厅部分区域进行介绍。

一是传统技艺,主要展示贵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侗族木构建筑、黎平肇兴鼓楼、侗族风雨桥、安顺屯堡建筑等,通过实物、图片及模型,再配以文字说明,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的内涵。贵州各地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是依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而造,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更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侗族木构建筑,其结构复杂,造型壮丽,以榫栓穿合,不用铁钉,扣合无隙,结实牢固,其技艺精湛,令人为之惊叹。

二是传统美术,展示非遗目录中的传统手工艺,采用实物陈列和图片讲解的方式,包括水族马尾绣、安顺蜡染、丹寨苗族蜡染等。就水族马尾绣而言,其历史较为久远,是三都水族地区水族人使用的一种刺绣方式,采用清洗晾干的马尾作为主线,再缠上彩色的丝线,拧成一股,再进行刺绣,这样的工艺使刺绣的图案更加立体,并且保存时间更长,艺术价值较高。

三是民间文学,展陈方式有实物和图片介绍,包括苗族《刻道》《亚鲁王》等,让参观者对苗族的英雄和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是传统医药,主要通过实物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其中,部分做成中草药的形式,如苗族医药、侗族医药、水族医药和瑶族医药等,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医药的实物,展现各少数民族的医学原理。

五是传统音乐,现场以播放的形式进行展示,包括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侗族大歌等,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流行于贵州黔南惠水地区,因其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在布依族广为流传。

六是传统舞蹈,通过播放视频和文字介绍的方式进行展示,如毛南族打猴鼓舞,充分展现出毛南族对节日的热情。

七是曲艺及民俗类项目,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来展示民俗,包括苗族栽岩习俗、苗族鼓藏节、苗族跳花节、苗族姊妹节等。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要通过实物、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向观众展示各种非遗项目。非遗最重要的工作是传承,其中非遗的展示形式尤为关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参观者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获得观众高度的认可,并自觉成为传播者甚至传承者,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非遗馆的文创情况

目前,非遗馆内展示了部分非遗文创产品,主要包括:服装、人偶、茶具、饰品、雨伞、家具、鞋、厨房用具等,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产品,充满了少数民族元素,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对非遗的宣传具有很好的作用。

非遗馆设有非遗传承厅,里面有丰富的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对非遗产品进行售卖,并展示非遗技艺,同时提供非遗体验,如泥哨体验等。非遗馆还设有非遗扶贫工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承担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划拨资金聘请专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集中的授课培训,从理论到实践,使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带动文创产品发展,增加收入。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印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件指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传统手工艺培训,帮助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并组织专家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设计提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其旨在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形成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专家的培训指导,让非遗传承人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并以此为生计。同时,这个平台通过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进行创新创造。

还有部分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蜡染创作,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牙舟陶的制作过程等,增强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多彩贵州文创体验馆,主要是提供一些非遗项目的制作工具,由参观者亲自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在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使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

非遗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展陈方式的创新力有待提升

由于非遗的种类较多,特别是舞蹈、音乐、文学等项目,以什么方式进行展现,如何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进而使观众上升到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这才是展陈的关键。基于此,在布展的过程中,对于部分非遗项目,如舞蹈、音乐等,不同的项目,展示的内容要不一样,且要突出重点。因此,不能都采取实物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展陈。在很多博物馆和展览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展陈方式单一,逻辑性较差,教育目的不明显。首先,在设计展陈大纲时,就应该明确展陈的目的是什么,具体传播的知识有哪些,对人们进行教育的主题是什么,美学价值的欣赏以及科技文化的体现等。每个展览应当只有一个教育目的,所有的展陈只有围绕一个目的来进行设计,才能展线流畅,逻辑清晰,目的明确,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按照非遗项目的分类进行展陈。但是,对于非专业的参观者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只是走马观花。例如苗族栽岩习俗,是将石条埋入土中露出半截,其作为一种议事活动,体现了苗族同胞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精神。非遗馆主要采取图片展示的方式,如果不是专业的讲解员进行讲解,普通参观者很难对这样的非遗项目提起兴趣。文物的呈现,亦是如此,应该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意义,不能让其只成为静态的陈列品。非遗馆所展现的都是贵州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但其中还存在过多且复杂的问题。在设计展陈大纲时,要充分运用设计心理学,同时采用现代科技,如VR技术等,让整个展览更加生动,便于观众理解,引导观众主动参与,以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文创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非遗馆的文创产品生产目前主要分为两类,文创公司设计和传承人生产。而“同质化”是目前文创产品存在的一大问题。部分公司生产的文创产品都是直接提取民族元素,而不是进一步进行加工和创新。例如文创T恤,就是简单采用某个民族喜欢的图腾或者元素符号,直接胶印上去,这样的产品售卖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贵州的文创发展得还不是很好,很多景区没有特色的文创产品,都是从其他地方大量进货,没有很好的产品作为支撑。因此,生产和销售相互矛盾,很多景区虽然囤积了大量货物,但是游客进店往往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

相对于公司设计而言,传承人生产的产品比较传统,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以水族马尾绣为例,其是国家级非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其制作工序烦琐,耗时较长,所以售卖的价格很高,如长宽约20厘米的水族马尾绣绣品零售价格就超两百元,普通的消费者难以接受,除了部分收藏家及爱好者购买以外,市场销路很难打开。类似于这样不“接地气”的产品还有很多。

传承培训持久力有待加强

非遗传承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传承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创新创造能力弱,并不能形成产业,也无法以此为生,故而后继无人。虽然通过相关部门组织培训,传承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培训结束后,传承人又会各自为营,继续以前的生产制作模式,培训效果不佳。

体验项目有待创新

目前开发的非遗体验项目有苗族刺绣体验、牙舟陶体验等。例如牙舟陶生产体验项目,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时间较长,场馆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参观者的体验需求。

非遗馆优化的策略

展陈要符合大众需求

目前,公布的非遗项目共有十类,每类非遗项目的内容不同,建议馆方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设计出合适的展陈方式,让非遗项目更具吸引力,使观众能够自觉成为非遗的传播者。让非遗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而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非遗馆、博物馆等作为社会教育基地,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公益性场所,应当承担其社会教育责任。同时,应由当地相关部门对各类各级博物馆进行统筹安排,让每一个博物馆都有清晰的定位,使其针对主要参观者,进行相应展陈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把教育作为博物馆展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应当更多展出当地精彩的地域特色文化。如果是红色旅游基地,应更多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是普通的博物馆,可以适当结合中小学课程,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物资料,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还可以尝试在馆内设计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定期举办比赛。在临时展览活动中,可以征集民众建议,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使博物馆“活起来”。此外,还可以在博物馆增设资料分享室,进行资料共享,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价值。

文创发展应更加出新出彩

非遗馆可以邀请省内外设计师,以贵州元素为题材,对贵州民族文化原有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和设计,以作品的实用性和市场性为导向,围绕贵州旅游市场需求、大众生活需要以及品质提升进行文创产品创作设计。同时,由相关部门牵头,邀请省内文化企业、旅游景区进行座谈,提出对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的设计需求,安排生产企业进行打样。非遗馆应有效地将资源进行整合,加以运营,成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还可以采取校企结合,景区与企业结合,设计者和文创园合作等方式,采用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创产品。通过产业带动非遗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使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果的一大支柱。

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由相关部门牵头联系企业,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人能够以此为生,留在乡村,发展乡村,守住发展的根,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同时,让非遗走进校园,加深中小学生对非遗的理解,进而扩大非遗的传承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非遗馆还可以开展趣味性活动,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活力、创新的非遗传承和发展基地。当地政府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研修培训,举办系列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人群培训活动,提高传承人技艺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此外,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展非遗专题宣传,让非遗产品成为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助力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创新非遗体验项目

创新开发非遗体验馆,借鉴游乐园等项目的策划方式,把文化元素融入体验项目中。对不同游客进行分类,设计出适合的体验项目。如对于家庭组,可以开发出适合家庭相互协助完成的非遗体验项目。对于学生团体组,可以开发竞技类非遗体验项目。此外,还应根据场馆的区位,交通的方式,能够辐射到的范围,主要的客源及体验意愿,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分析,从而创新出一种“别致”的传承和宣传非遗的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继往开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一个非遗大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非遗传承人出现“断层”的现象。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积极开展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通过非遗展示、非遗体验、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产业化等方式,让人们感受到贵州非遗的魅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以此来传承和发展非遗,让非遗“活起来”,实现“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文创文化遗产
陶溪川文创街区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当文学IP成为“文创”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