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知识体系下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

2023-02-23郑艳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塘村村落旅游

□文/郑艳萍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提要]传统村落是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凝结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在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与设施、非物质文化遗存、可移动文物、村落人文活动、传统手工技艺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存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长塘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本文就长塘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展开讨论。

传统村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然而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村落未待居住地以外的人们认识,就因地理环境、村民出走、合村并镇等各种原因,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村落的历史不应该这样被遗忘,村落所拥有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不能被遗忘,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概念

(一)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重点保护的村落。为突出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传统村落”代替习惯性的“古村落”称谓,并从这一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评选出五批共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悠久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凝结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通常在空间格局、建筑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传承价值。

(二)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又称本土知识、乡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长期生活生产而总结、掌握并传递的特有知识和技能。地方性知识最早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的。他以人类学者的身份深入巴厘岛等地做田野调查,接触并了解到当地丰富多彩的书籍之外的本土文化知识,这种本土文化知识存在于特定的地域或人群中,吉尔兹称之为“地方性知识”。随着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术语,如“传统知识”“乡土知识”“土著知识”“土著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全球化时代促进了普遍的文化对话,一些地方性知识突破自我,从区域化向全球化扩展,丰富文化的多元化。但仍有大量的地方性知识从未或很少受到大众传媒的关注,逐渐被边缘化,并有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二、长塘村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构成

(一)长塘村概况。长塘村是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行政村中南部的一个自然村,距井冈山市火车站仅1.5公里,距泰井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明朝末年,李姓由江西泰和县迟退园岭迁居至此开基,至今建村400余年。长塘村建村之后,发展一直较为平稳,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前,村庄未出现人口大量增减,后长塘村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多处建筑曾作为红军居住地,留下大量红色标语。长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2度,现村域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约660人,以农业户口为主,农业种植主要为水稻,部分人口从事旅游业或外出务工。

(二)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构成。传统村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岁月,积累下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涉及到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手工技艺、传统建筑、地方饮食、传统医药、方言民俗、歌舞曲艺等。毋庸置疑的是,国家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均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存量。本文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科学调查内容与要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标准,对传统村落的选址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民俗文化、文献资料等地方性知识进行整理分类,构建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表1)

表1 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分类表

(三)长塘村地方性知识挖掘

1、村落选址与格局。长塘村整体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以龙山为背景,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使基址的背后以群山环抱。东西两侧有水渠流经,村前有门口塘和浅塘。村庄的选址整体上遵循古代村落选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学理念。李氏先民选择在背靠山、临近水、地势高的阳面营建村落,契合中国古代遵循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合村落与良田、山水,形成村落、田园、山水和谐共存的人文生态格局。

2、传统建筑与设施。长塘村现有一百余栋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居、祠堂,建筑总体保存较完好,如李氏宗祠、致善书堂、李钜载故居、李君载故居等。这些建筑体量都比较小,集中成片。民居建筑具有赣派民居的特点,均为砖木结构,一层半高,外立面多为长方形,砖墙围合而成,双坡屋顶隐藏在马头墙后面。马头墙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等。民居的内部构架和陈设多重视实用性,较少大面积的雕梁画栋。建筑格局多为一进三开间,一堂一厅、前厅后堂、面阔三楹、左右对称。村中现还有古池塘四处、古巷道四处、知青文化纪念馆、龙山古庙、盘古先道场等,保存状况都较好。

3、非物质文化遗存。长塘村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盾牌舞、采茶舞、狮猴舞。盾牌用竹编制成,牛皮封面,画上彩色虎头像,伴奏用鼓、唢呐等,舞展现战斗的画面,武士一身黑色打扮,扎绑腿、系腰带,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舞融合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类型,由一丑(男)四旦(女)扮演,伴奏有唢呐、打击乐器一套,丑角穿短裙,头戴毡帽,手持布折扇,旦角穿彩衣、彩裤,头插鲜花,脚穿彩鞋,手拿彩帕或手挽花篮,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猴舞内容表现了一头狮子和一只猴子在迷失途中相遇,猴子利用灵活小巧的特点与身强力壮的狮子周旋,既避免被狮子捕食,又把狮子戏弄一番,道具是一张方桌,狮子和猴子在桌上翻滚追逐,又在桌下钻进钻出,以唢呐和锣鼓伴奏。此外,长塘村保留有一份完整的李氏族谱,以及遗留在古建筑墙面上的红色标语。

(四)长塘村地方性知识的旅游价值。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象征,地方性知识是可持续旅游得以发展的吸引物与驱动力,长塘村拥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开发旅游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大量的古建筑、朴素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和地道的方言,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长塘村地方性知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稀缺性。开发长塘古村旅游有利于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长塘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巩固与拓展国家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三、地方性知识体系下长塘村旅游开发策略

地方性文化知识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发展思路的重要方向。根据长塘村地方性知识体系和资源禀赋现状,结合乡村旅游客源需求趋势,主要开发策略建议如下:

(一)保护优先,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原真性

1、保护长塘村的山水格局和街巷格局。长塘村依山傍水的选址蕴含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因此要保护村落周边自然山川、河流、沟渠、池塘环境,保持其完整性和原真性;修整山林但禁止乱砍滥伐,对河道进行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历经几百年的传统建筑,尤其是木建筑,大多有各种各样的损毁,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和修缮。注重古村保护和环境提升并重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采用原材料、原技术修复,以保证历史要素的真实性;禁止在原址大拆大建;新建筑在形制、规模、材料和装饰上,要遵循原有建筑的营建理念,体现长塘村的历史特色;在各古建筑前的传统巷道是连接建筑与建筑的道路空间,不能随意占用或进行现代化改造。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目前,长塘村的盾牌舞和狮猴舞的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也没有确定传承人。长塘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需要培养传承人,将盾牌舞、狮猴舞、采茶舞等融入日常民俗节日,搬上民俗舞台,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活态传承。

(二)科学规划,促进地方性知识旅游产品化

1、推进民宿旅游,焕发传统民居生机。利用长塘村闲置的古民居,开发民宿旅游,让游客体验古村的宁静生活。对古建筑内部进行适当和合理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并体现长塘村的地域文化内涵,开发创意民宿,再现“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民居风采。目前,长塘村与北京四方和悦酒店管理公司签订了民宿开发协议,建立长塘古韵精品民宿项目,2019年11月,长塘古韵一期精品民宿22栋投入运营中。

2、策划旅游演艺,展示古村非遗项目。长塘村的盾牌舞、狮猴舞和采茶舞等非遗项目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通过旅游演艺开发,将民间舞蹈搬上旅游演艺舞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长塘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村民来说,非遗搬上舞台,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激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3、设计研学项目,促进古村文化传播。开发针对高校师生、中小学生、美术爱好者等不同群体的研学旅游产品,开展如考察调研、实习实训、风景写生等不同形式和目的的研学旅游活动。研学旅游者与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亲密接触”,获得更多具体的、真实的地方性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中获得创新创意,而长塘村则从接待研学旅游团队中获得经济收入,提升对长塘村地方性知识的自豪感。

4、加载旅游文创,展现古村文化魅力。近些年,故宫文创产品和三星堆文创产品火“出圈”,这是知识通过跨界营销获得溢出的一个缩影,优秀的旅游文创产品成为人们珍爱的收藏品,不但使地方性知识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而且为景区带来实实在在、源源不断的客流。因此,开发长塘村旅游文创产品,要深挖长塘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将长塘村的清代民居、古树、红色标语,长塘村的知青文化、农耕文化,长塘村的风俗民情等,融入文创设计中,开发征服不同群体的潮流文创,展示长塘村独有的关北风情,吸引各地的旅游者来看真实的长塘村,逛鲜活的长塘村,感受朴素的乡野的长塘文化。

(三)培育人才,保障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创新。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偏低,普通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和扩散能力还远远不够。保护和传承传统长塘村传统文化,需要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首先,举行各种培训班、进修班,如传统文化培训班、地方戏曲培训班、传统手工技艺培训班等,围绕长塘村传统文化对村民讲授知识,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培育乡村文化精英,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知识优势,派出研究人员与乡村文化精英一起,挖掘地方性知识,让文化精英在“干中学”,不断弥补、更新、完善自身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并带动乡村社区居民自身知识存量的上升;最后,培养非遗传承人,将民间艺术搬上舞台,让民间技艺进入市场,让民间艺人和手艺人“重出江湖”,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性知识的溢出,还可以缓解一些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四)构建平台,实现地方性知识的共建共享。作为显性知识传播的编码方式,语言、书籍、文字和数据库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路径。实体的各类文化展馆和虚拟的网络共享平台,是以这些编码方式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兴建起来的村史馆、乡土民俗文化馆、乡村文化展厅等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乡村文化,是研究人员的资料库、旅游者的学习课堂。然而流于形式、变味走样的村史馆也大量存在,新民晚报曾报道新华网对村史馆变味走样的时评——“为建而建,把村史馆建成千村一面的‘大路货’,不仅失去了乡土文化的优势特色,也浪费了宝贵的乡村资源”。村史馆、乡村文化馆的建设需要政府、村民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或以研究项目的形式,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文献资料,深度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记录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展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建设的、以百科式、全景式展示优秀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平台,2018年4月28日正式上线,目前已有五百多个传统村落在平台上建立单馆,全方位、音图文并茂地展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物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使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传播的空间范围和群体数量在理论上有了大规模的扩大和增长。全国共批准了6,819个传统村落,目前在数字博物馆中建立单馆的只有544个,江西仅7个传统村落建立了单馆,长塘村不在此名单中。后期长塘村在村史馆和数字单馆建设上应有进一步的努力。

综上,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存量,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生存空间不断遭到侵蚀甚至消失,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传承,避免大量的地方性知识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度的旅游开发为知识溢出打开大门,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为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加速,但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仍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塘村村落旅游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深入界塘村三冲屯开展扶贫调研活动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