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联合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2023-02-23骆新波陈寅钦江永富左海梅王山林

上海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补阳症候患肢

骆新波 陈寅钦 江永富 左海梅 王山林

(南方医院太和分院骨科 广州 510400)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足溃疡、坏疽、疼痛、感染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截肢等后果[1]。资料表明,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2.5亿,且患病人数逐年上升,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DF[2]。DF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据统计,我国DF的发病率高达8.1%[3],DF患者截肢率高达19.03%,其中大截肢2.14%[4],DF截肢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2%[5]。对于DF的治疗,临床常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控制血糖、高压氧治疗、负压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以清除坏死组织、溃疡创面修复等为目的[6]。胫骨横向骨搬运术(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是临床治疗DF重要的方法,TTT可以有效诱导DF患者下肢微血管再生,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患者截肢的风险[7]。虽然TTT对DF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将中医药疗法与TTT相结合的方法相对匮乏。鉴于此,本研究根据中医“益气活血化瘀”理论,在TTT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和分院)就诊的DF患者6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2~79岁,平均(62.33±4.74)岁;病程1~14年,平均(5.74±0.79)年;餐后血糖(13.89±1.09)mmol/L,空腹血糖(9.01±0.64)mmol/L。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81岁,平均(62.92±5.01)岁;病程1~14年,平均(5.61±0.73)年;餐后血糖(14.01±1.17)mmol/L,空腹血糖(9.17±0.67)m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医学伦理的要求,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照《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8]、《国际糖尿病足疾病预防和管理指南2019》[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10]及《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11]中相关的标准进行诊断。主要有:①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任意血糖≥11.1 mmol/L;②经影像学检查,患者下肢有明显的血管闭塞或狭窄;③患者静息踝肱比(ankle brachial index, ABI)≤0.90;④患者运动过程中下肢有明显的不适感(蚁行感以及步态不稳等);⑤有的患者患肢疼痛、肌肉萎缩,患足皮肤苍白且弹性变差,间歇性跛行。以上5点均符合的患者即可诊断为DF。

中医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足中国专家共识》[12]中的标准,即患者被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证,其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患肢麻木疼痛夜间尤甚,对温度以及压力等感觉异常,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弦而细或脉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诊断确诊为DF;②患者糖尿病足Wagner分级为2~4级;③有明显的TTT手术指征;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的相关要求;⑤患者能接受本研究相关的治疗方案并坚持到疗程结束。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TTT手术禁忌证或不同意接受TTT手术治疗者;②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近期接受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准确的其他治疗者;④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须改变治疗方案者;⑤不适合服用补阳还五汤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以清创+TTT手术治疗,治疗期间均控制血糖与血压、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TTT手术治疗:在患侧胫骨内侧中段平坦处开一个2 cm×8 cm 矩形骨窗,安装外固定架,以每天1 mm的速度分16次向外牵拉,共向外牵拉21 d,维持原位3 d后复查X线片并开始反方向同等速度牵拉直至骨窗恢复原位,创面常规换药处理,术后严格降糖及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益气活血化瘀”理论给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基础方:生黄芪60 g,当归、地龙、赤芍、川芎、桃仁各10 g,红花6 g。随症加减:阴虚明显者加生地12 g、川麦冬6 g;阳虚者加桂枝6 g、制附子3 g;疼痛明显者加蜈蚣1条,延胡索12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00 mL,早晚各1次,口服,患者于术后第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药6周。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手术前及术后6周)血清生化指标、治疗前后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效果。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周和术后6周的疼痛评分。VAS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②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行双下肢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并记录血流速度;患者治疗前后行双下肢动脉血管彩超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患肢动脉管腔的变化。③血清生化指标,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水平。④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包括肢体疼痛(评分0~6分,0分=无疼痛,6分=持续性疼痛,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肢体麻木(评分0~6分,0分=无症状,6分=持续麻木,分数越高,麻木情况越严重)、感觉异常(评分0~6分,0分=正常,6分=持续严重的感觉减退或者消失)、肢体肌肉(评分0~6分,0分=正常,6分=肌肉萎缩甚至溃烂,分数越高肌肉萎缩越严重)、间歇跛行(评分0~6分,0分=持续正常行走1 km以上,2分=轻微疼痛,可持续行走500 m以上,4分=疼痛明显,可持续行走300 m以上,6分=疼痛难以忍受,持续行走不足300 m)5个项目,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

疗效评价标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患肢疼痛、肌肉萎缩等症状明显好转,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减少70%及以上;有效:患者患肢疼痛、肌肉萎缩等症状有所好转,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减少至少30%;无效:患者患肢疼痛、肌肉萎缩等症状未见好转甚至恶化,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减少不足30%甚至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3.33%(表1,P<0.05)。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术后1周、3周和6周,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周=12.912,P1周< 0.05 ;t3周=21.421,P3周< 0.05;t6周=33.290,P6周< 0.05);术后 1周、3周和6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1周=14.721,P1周< 0.05;t3周=8.396,P3周< 0.05;t6周=39.275,P6周<0.05);术后1周、3周和术后6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2,P<0.05)。

表2 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结果(±s)

表2 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结果(±s)

组别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周 术后6周对照组(n=30)8.78±1.01 6.26±0.35 4.72±0.24 2.51±0.21观察组(n=30)8.67±0.99 5.79±0.41 3.35±0.27 1.49±0.15 t值 0.426 4.755 20.772 21.649 P值 0.336 <0.05 <0.05 <0.05

2.3 血清生化指标和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和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3,P<0.05)。

表3 血清生化指标和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

表3 血清生化指标和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

组别 VEGF/(pg·mL-1) bFGF/(ng·L-1) 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 91.55±5.12 133.33±4.19 37.12±4.20 56.21±4.65 24.36±4.21 14.87±3.11观察组(n=30) 92.12±6.37 176.68±5.01 36.75±5.35 89.97±4.37 24.79±3.94 9.12±2.07 t值 0.382 36.355 0.298 28.978 0.408 8.430 P值 0.352 <0.05 0.383 <0.05 0.342 <0.05

2.4 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胫后动脉内径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表4,P<0.05)。

表4 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4 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s)

组别 胫后动脉内径/mm 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L·s-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1.56±0.16 1.92±0.09 0.77±0.05 0.99±0.07观察组(n=30)1.60±0.14 2.29±0.10 0.75±0.05 1.39±0.10 t值 1.031 15.063 1.549 17.948 P值 0.153 <0.05 0.063 <0.05

3 讨论

DF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缺血。中医认为,DF属于“脱疽”“坏疽”等范畴,血行不畅,火毒内郁、热毒壅滞血脉是DF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化瘀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脉络瘀阻、气虚血瘀之证,近年来广泛应用于DF的治疗[13-14]。彭杨等[15]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对DF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患肢溃疡局部细菌生长,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疼痛。本研究基于益气活血化瘀理论,在观察组TTT术后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缓解,下肢血流动力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有关。bFGF是一种外源性生长因子,能促进创面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促进创面的愈合[16]。VEGF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能加速DF患者创面血管的增生,改善微循环,促进病变部位血管的修复[17]。此外,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血清VEGF、bFGF水平、胫后动脉内径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术后1周、3周、6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且临床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DF患者TTT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疗效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补阳症候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