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综艺:返璞归真式的牧歌

2023-02-23谢升佳刘红斌胡辉

视听 2023年1期
关键词:综艺娱乐受众

◎谢升佳 刘红斌 胡辉

提起综艺节目,很多人的思维会固定在有着明确的主线任务、充斥着密集节目笑点、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呈现明星MC们参与竞技项目的快综艺上。比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王牌对王牌》,上海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湖南卫视的《明星大侦探》等。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综艺应运而生。部分网络平台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始在综艺节目领域开疆拓土,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头。例如,优酷的《这就是街舞》、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爱奇艺的《奇葩说》、腾讯视频的《吐槽大会》等节奏较快、竞技氛围浓厚的节目也归属于快综艺范畴。

从节目发展的角度而言,任何最开始以新颖奇特赢得观众的节目,如果不及时更新换代,都会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快综艺也不例外。可以看到,近年来快综艺撞车不断,相似的主线任务、同类型的竞技项目,甚至同一明星MC出现在多档快综艺中,曾经风光无限的快综艺开始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受众审美也呈现疲态化趋势。

随着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快综艺不再是市场炙手可热的宠儿,一批新兴的慢综艺在荧屏崭露头角。慢综艺顺应受众心理需求,摒弃快综艺竞赛式的荧屏呈现,遵循“少即是多”的制播理念,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综艺市场价值导向呈现出低层次快消娱乐向高层次深度娱乐的转变,慢综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诉求,逐渐成为受众所追随的荧屏潮流。慢综艺目前在学界没有确切的定义,学者对慢综艺约定俗成的解读是以相对纪实的手法呈现、没有固定的剧本、不设置特定任务的综艺,明星MC们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将最自然的状态流露出来,镜头和后期加工不做过多处理的综艺节目类型,旨在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和表现生活最本真的样态。如央视推出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生活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以及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江苏卫视推出的观察体验真人秀《三个房子》等都归属于慢综艺的范畴。与此前火热一时的快综艺相比,慢综艺体现出了对娱乐内涵的重新理解以及对节目制作理念的革新。

一、娱乐概念的重新诠释

“娱”字在古代通“悟”字,“娱”是一种领悟后的情绪,而“乐”在甲骨文中指成熟的麦子。所以,娱乐是在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娱乐是电视娱乐节目的逻辑起点,但是如果我们单纯从娱乐的角度考虑,将娱乐仅仅视为浮于视听层面的浅层娱乐,就偏离了电视娱乐的属性。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分为快餐娱乐和审美娱乐两种类型。前者属于停留在视听层面的浅层娱乐,获得片刻的感官兴奋;后者属于精神层面的深层次娱乐,获得思想层面的深入感知。慢综艺的出现引导受众审美从浅层次快餐娱乐向高层次的深度娱乐转变,以极富人文情怀的荧屏形象给予“娱乐”二字更全面的诠释。

(一)为娱乐灌注人文情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词体现了未来思想政治和文化宣传工作的方向和总体特点,对于媒体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体量较大的娱乐承载媒介,能否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十分关键。慢综艺叙事节奏较慢、规避竞争和强冲突,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体验。这类慢综艺往往围绕当下社会热点展开,传递一定的文化价值理念,建立慢下来感受美好生活的理念。与快综艺追求简单热闹的游戏竞赛效果不同,慢综艺为娱乐灌注了人文情怀,在相对自然的原生态环境中去体验嘉宾之间交流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工作文化、传统文化等,给大众营造一种相对朴实无华却不失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例如,《向往的生活》作为一档以呈现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慢综艺,用社会镜像给观众还原了一幅田野生活的图景。通过对家庭生活、田间劳作、饲养家禽、与人交往等生活场景的纪实性记录,展现其中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处世之道。慢综艺不仅让观众体验到了相对原始的朴素生活方式,也进一步传递出了邻里和谐、热情待客、长幼有序等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在相对舒缓的节目氛围中,受众获得感官愉悦和情感共鸣,慢综艺所传播的文化价值也被大众潜移默化地接受。

《你好生活》则通过嘉宾的行为举止来完成价值传导。首先是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无论是一起等待日出日落,还是一起搭帐篷,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碎,美好生活就无处不在。其次是健康生活理念的传导。嘉宾们坚持早睡早起、一起骑车、一起登山锻炼身体等,都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以正面积极的生活示范。最后是亲密关系的维系传导。尼格买提和撒贝宁之间的相互扶持、尼格买提和爱宠小野之间的情感、康辉和妻子之间羡煞旁人的爱情、撒贝宁对母亲和孩子深沉的爱等,都给疏于处理亲密关系的大众做了正面的价值传导。《你好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种推己及人的理想化生活状态。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不断对自身做出约束和反省,从而引发深层次的对于生活的再感悟。

(二)让娱乐层次由浅入深

尼尔·波兹曼十分精准地定位了当下的电视娱乐语境,即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使受众丧失了精神和信仰,一部分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极致的娱乐效果,忽视了节目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层面的探索,导致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后出现精神虚无感。①电视媒体人理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很多人所憧憬的幸福生活都只是在高负荷运转状态之下的自我心理疏导,而慢综艺的出现把这一切都具象化了。相较于快综艺,慢综艺加入了明星MC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讲述,弱化了节目冲突和竞争形式展现,利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还原了朴素的生活图景,最大程度上让荧屏前的受众参与这种“拟定的生活”,承载受众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寄托。

拥有群居属性的大众,希望能在观看慢综艺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构建起个体的身份认同。《你好生活》每期都会有新的嘉宾参与,一起外出、一起煮饭、一起谈天说地,在交流生活琐碎的同时,无意识地建立起强关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人之后追求的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指的是一个人渴望与社会群体建立感情联系或关系,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生活、互相照顾、感受温暖。②《你好生活》中几位嘉宾就像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不仅找到了各自的存在感,也排遣了平日生活中的孤独感,满足了受众的归属需求。每期节目都会出现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的场景,因为个体差异生发出不同的价值理念,有赞许也有一定的争议。虽然不能和受众的想法完全达成一致,但是一个群体坐在一起聊天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也是每个受众的归属需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抛开城市的喧嚣和烦恼,但是慢综艺给受众带来了一种新的疏导方式。嘉宾们的话语给予受众一种心理慰藉,这种慰藉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

二、制播理念的“少即是多”

慢综艺的节目形式相对简单,主要记录嘉宾们在同一或者多个地方日复一日的生活场景,节目流程无须层层深入式递进。节目录制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之间关联性不强,不同事件可以根据节目需要串联剪辑;精彩的事件可以独立成段,段与段之间也不存在逻辑连接关系。慢综艺内在构建的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外在构建的特点是相对连贯性。因此,在制作单集时,节目可以选取当日的精彩事件和片段来进行串联。节目编排始终在做减法,遵循“少即是多”的制播理念。

(一)化繁为简的节目编排

与快综艺相对,慢综艺没有明确的赛制要求,鲜少有游戏环节的插入,没有布置强指令的任务,也没有竞赛式的淘汰规则和奖励机制。慢综艺一般选择经营性的事件,尽可能无限接近生活原貌,减少人为干预的痕迹,录制过程中的强情节冲突不会过于密集,而是力求呈现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慢综艺每一期在固定的主题前提之下,任由明星MC们各自发挥。节目设置看似简单,其实蕴藏了化繁为简的理念,没有设置即是最强大的设置,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同时,极强的“不确定性”给受众带来的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

在《向往的生活》中,明星MC们多数来自城市,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被淡化的生存技能需要在蘑菇屋中重新培养起来。除了经营平日的一日三餐,明星MC们还要回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精耕细作,比如除草插秧、给家禽们制作笼子、下鱼塘捕鱼、收获玉米和其他农作物、用黄泥围一个土灶等。这一切对于与农村生活割裂已久的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部分明星MC还会主动做一些手工,比如自制秋千和排箫等。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的传播过程,并且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选择。③就受众而言,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地域总是充满好奇。受众会基于自己的猎奇需求,通过观看明星们在一个相对原始的生存环境下如何过好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在朴实无华的平淡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甚至是捕捉明星们的喜怒哀乐等常人的情绪化姿态,感受明星们回归平凡生活也会遇到诸多的琐事,从而寻求心理共鸣。与此同时,一部分都市人会定期给自己放一个假,逃离熟悉的环境与社交圈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度假或是生活一段时间,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的圈子缓解平日高负荷生活中的工作压力。而对于一部分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来说,在繁忙的工作和物质生活的局限下,他们会把对农村家庭生活和对亲人思念的情感投射到闲暇的娱乐生活中,在观看慢综艺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心理补偿和精神慰藉。基于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慢综艺以其贴近平淡生活的去繁化运作模式,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在观众尚未逃离真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节目给予其一种“生活在此处”的心理暗示,使其形成心理层面和视觉层面的“陌生化”观感,从而产生精神愉悦。

(二)“无主持人”的去权威化

传统的综艺节目一般会设置主持人来控制节目的导向,负责宣布奖惩规则、维持节目秩序、分发奖品及执行惩罚t,嘉宾只是循着规矩完成主持人给予的任务。德国社会科学家韦伯的权威理论指出,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他将人类社会的统治形式分为超人型、传统型与法理型统治形式三种。④就权威理论的观点来看,在设置主持人的综艺节目中,明星MC们虽然是作为呈现主体,但与主持人获得的关注度是相对持平的,背后实际上还是暗藏主持人这个单向度的权威。因此,在后现代的语境表达中,慢综艺倾向于“去权威化”的表达,即将更多的主导权交给嘉宾,让嘉宾引领节目的发展进程。

慢综艺《你好生活》没有设置固定的主持人,它打破了以主持人为特定的权威控制导向、主持人与明星MC们相互制衡的关系,让嘉宾们可以进行节目主导权的自主选择和把控。严格来说,慢综艺不是一种新的节目制作形式,而是综艺领域一种新的制作理念,其主要的节目理念是回归生活本身,对节目进行去权威化的处理,满足快节奏生活下受众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你好生活》请来的嘉宾都是极富荧屏影响力的、生活阅历颇丰的代表,他们不讲究年龄的大小、资历的深浅,在节目中褪去平日里的光鲜形象和荧屏身份。平日里十分忙碌的央视主持人去到慢生活节奏的地域,一起做饭、聊天、享受美食,坐在一起交谈各自的人生经历,阐释自己对生活的解读。这种去权威化的处理方式带给受众更直接的经验体会,启发了受众对于经营生活的感悟。

《你好生活》与《向往的生活》的节目模式和叙事结构不尽相同。《向往的生活》的节目形式更像是回到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时代。节目对嘉宾们的身份进行去权威化的处理,明星MC们需要通过田间劳作来获得相对应的食物,在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也能做到自给自足。节目拍摄地点选取在乡间一隅建起的“蘑菇屋”里。节目中,嘉宾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在自制的土灶上烹煮食物,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而《你好生活》将嘉宾置于学校、城市、乡村、非遗遗址等地方,让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节目中没有主持人的单向度主导,嘉宾们每到一个新场景,都可以自发地开展相应的新活动,每一个场景的生活体验感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场景中,嘉宾们都需要自己动手做饭,饭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实践或者小游戏,探讨深层次的经历和人生感悟。节目整体通过不同的场景、差异化的氛围,给受众呈现出休闲愉悦的谈话场景,让受众迸发更多对于生活的思考。节目传达了一种理念:“生活其实非常简单美好,无论是处在宁静祥和的乡村中,还是节奏相对较快的城市中,只要偶尔抛开现实生活的烦琐之事,就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妙。”综合来看,《向往的生活》能给受众更原始的乡村生活体验感,受众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得到身心的放松。《你好生活》的制作涉及更多的拍摄场景,在不同样态的生活体验上,给予受众更多样化的生活启迪。

(三)视听语言的淡化处理

在视听技术层面,与传统的综艺节目相似,《你好生活》设置多个机位进行取材拍摄,稍有不同的是后期剪辑理念更富生活流。节目整体的剪辑节奏相对舒缓,尽可能减少技巧性相对较强的蒙太奇剪辑手法的使用,最大程度地保留现场纪实的长镜头。长镜头追求对拍摄对象的真实记录,涵盖了对声音、色彩、光线的真实还原,再现了录制现场事件发展的进程。此手法既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观众的参与感,又能使观众在相对真实完整的时空里获得与节目嘉宾们相似的沉浸式体验,并在获得真实感受的同时触发审美层面的体验。此前,综艺节目在录制过程中出现很多电影化的视听技术处理,比如在人物对话的场景仍习惯用正反打镜头、特写镜头突出某个嘉宾的心理活动等。即便节目的制作理念突出强调拍摄过程,注重呈现生活原型,也无法规避传统的视听艺术创作留存下来的创作习惯。不可否认的是,《你好生活》在镜头处理方面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不同于快综艺擅长用特写镜头表现竞技氛围和人物紧张的内心,抵消了观众观看的选择权、主张引导观众视点的做法,《你好生活》整体以全景和远景呈现。这类镜头相对客观,真实保留了嘉宾们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观众可以更加理性客观地去选择观看的焦点。此外,慢综艺的人物关系也不靠镜头处理来把控,而是用大景别来说明嘉宾们是处于同一空间的,并不刻意指明人物活动的前后逻辑关系。这种镜头处理方式更符合慢综艺的制播理念,与节目需要呈现的主题和内容相一致,且与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镜头语言如果太过密集,就会使观众不得不遵循着节目的节奏观看,就会丧失独自思考的判断力;而在镜头语言相对平实的情况下,观众则有更多的自主抉择权,嘉宾们以及环境的一动一静,都能引起不同观众的多种思考。因此,慢综艺能带给观众一种回归慢节奏的心理感受。

《你好生活》在拍摄中不追求极致的荧屏特效呈现,画面多用风景做背景,以大手笔的大景别来表现嘉宾们所处的环境。节目整体风格恬淡清新,有如置身于辽阔的大自然,契合受众心中对大山田野的憧憬。编导有意识地规避影像画面构图手法的运用,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符合我们肉眼观看习惯的纪实画面,鲜少涉及复杂的运动镜头和极致的角度的运用。但慢节奏的剪辑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观众注意力的分散,打破了原有的观看习惯来剪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部分观众流失。因此,作为增强可看性的措施,节目在后期画面的修饰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在一些可看性稍弱的大远景画面中融入MG动画特效,如给云朵、小动物加一些灵动可爱的特效,让整个大环境富有生气。节目在嘉宾们交谈完各自对生活的解读之后,加一些MG动画特效做诗意化的处理,以升华节目的价值内涵。在慢综艺营造的环境中,生活本真的面貌被还原,视听层面的淡化处理被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解读,通过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感知,迸发对节目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向往的生活》和《你好生活》通过剪辑手法和剪辑节奏上的探索和创新,让受众在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忙碌,产生“陌生化”效应。这是慢综艺的经营之道,也是慢综艺能俘获大批都市观众的关键。

三、结语

随着我国媒介政策的调整更新、媒介技术手段的快速迭代、媒介产品的日益丰富、受众分层分众的趋势加剧,我国娱乐文化的多元格局逐渐形成。受众从浅层次的快餐娱乐向高层次的深度娱乐转向,表明受众开始选择兼具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娱乐方式。从媒体人制播理念的发展更新以及媒体人对制播理念的探索和创新的视角来看,综艺节目领域也在营造一种深耕受众需求市场的创作环境。慢综艺的发展道路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其对于大众的社会影响力有目共睹。慢综艺以慢节奏叙事展开,呈现纯粹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力求高度还原朴实无华的生活,带给受众在繁华都市高负荷运转之后的片刻宁静。慢综艺引导受众回归平静生活,慢下来去经营生活,静下来去体悟生活,感受幸福生活最本真的面貌。深度娱乐是节目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是荧屏影像满足受众当下诉求的举措,是快餐娱乐时代后精神层面的慰藉构建。随着一批又一批慢综艺节目的兴起,会逐渐形成更加精准的社会镜像定位,会慢慢营造出一个兼具精神文化价值和娱乐舒缓属性的拟态环境。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9-128.

②[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8-78.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168.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2-351.

猜你喜欢

综艺娱乐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娱乐眼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