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挪移与构建:宋朝古装剧空间叙事研究
——以电视剧《梦华录》《知否》为例

2023-02-23李晴

视听 2023年1期
关键词:茶坊梦华古装剧

◎李晴

早在1945年,对于空间的理论研究就已初见雏形。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一富有见地性的表达,“将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空间的‘同时性’取代时间的‘顺序’或系列”。①而后,该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影视文本也逐渐进入空间研究对象的范畴。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历史”空间作为与现代空间相隔绝的场域,所隐射的不再是关乎“过去”的纯粹时间概念。“过去—现在”的一维性被重塑。正如福柯所说:“当下的时代将可能首先是空间的时代。我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我们处于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②我们通过影像所感知的历史空间,即古装剧中所呈现的空间分离了时间的一维性,创造了与现代并置的平行时空。从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大宋宫词》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表演《只此青绿》,再到《梦华录》的热播,可以看出,历史真实虽然被艺术真实解构,并被置于介于真实与非真实的中间地带,但这种拟像的“在场”或已成为文化输出的有效方式之一。

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与《梦华录》都是以宋代人文空间的塑造为切入点。与同时代背景下其他古装剧相比,这两部作品的叙事中心并非聚焦在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或后宫轶事上,而是着重描绘宋朝礼教制度下庶女盛明兰和罪臣之女赵盼儿的传奇经历。从忍辱负重的“经世”到化蛹成蝶的“出世”,这种生存智慧嵌入与后宫斗争截然不同的市井生活空间中。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呈现着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并将空间划分为客观的物理空间、主观的精神空间、社会的实践空间。”③两部古装剧巧妙地将人物的命运与周遭环境结合起来,完成三重空间的跨时空叙事,并以此勾勒出宋代人文风情画般的百姓生活,更加契合当代大众的观古视角。

一、物理空间叙事——生存与经营兼容的公共空间

作为意义生成的领域,空间在最大程度上承载着叙事的功能。物理形态作为空间呈现最直接的方式,其鲜明的符号表征最易被大众感知。为了更好地还原宋朝市井生活的原貌,古装剧《知否》与《梦华录》在服化道方面都借鉴了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许多元素,以相对真实的历史符号呈现在空间中。对比来看,两者的叙事场所分别以“家”和“茶坊”为中心向外辐射,前者的“家”从略显破旧的后院到颇具贵气的澄园完成了人物身份的转化,后者的“茶坊”则由水秀江南迁移到繁华东京,用以凸显人物心路的变化。

相比《知否》中“家”这个场域内在的诸多限制与规定,《梦华录》中的“茶坊”是相对开放的外部空间,它的商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归属于社会空间的范畴。在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下,宋代的科举制激励了众多文人考取功名,正如诗中所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茶坊作为娱乐休闲与信息传播的重要空间场所,是文人墨客们的主要聚集地。《梦华录》的物理空间就是巧妙借助茶坊场所的迁移来构建叙事。

赵盼儿与孙三娘开的第一家茶坊位于江南,空间内轻舟便楫与墙上的名画相互映衬,女子身着轻纱罗裙手持小扇款款走来,为来客焚香点茶。一静一动下,俨然画已成景,景幻作画。仅仅几帧画面,钱塘市井的风俗画卷就已跃然展开。这个空间中的赵盼儿以茶坊为生,她按部就班地在来往墨客面前做好自己的营生,自由决定开张或闭店,花果与点心的供应也是随心而定。依山傍水的恬静与万里青色的绵延构建起了外部的桃源空间,而她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等待心上人中榜的期许则构成了她内心的乌托邦。

半遮面是赵盼儿与三娘、引章在汴京立身的第一家茶坊。为避免与其他茶坊竞争,赵盼儿选定在远离中心的马行街。相比江南水乡的自由与恬静,东京地域的繁华更添了几分嘈杂与热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④从北宋时期汴京的空间格局来看,茶坊与市民的生活空间联系紧密,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夜市通宵达旦,其娱乐休闲的属性也就大大增强。这里的外部空间是自然法则的实训场,尽管赵盼儿的茶艺精湛,但仍难以逃脱与同行竞争的生存困境。面对欧阳旭的背叛,她深受创伤,但为了能拿回夜宴图并证明自己,她没有回到舒适区,反而迎难而上。身处该空间内,她被迫放弃自己传统的经营模式,苦心孤诣地研制出一套新的营生策略。在质疑与否定中,姐妹三人艰难立足。表面上看,半遮面是三人留在东京生活的物质场所,实际上这里也是赵盼儿不断丰盈自己精神世界的实体化场域。在空间迁移的同时,赵盼儿内心世界也悄然崩塌与默默重建。

永安楼的建立是偶然也是必然,正是由于半遮面的坍塌才有了该茶坊的建立。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茶楼取代了原始的茶坊。与前两个空间相比,该空间处于东京商业中心位置。这种外部的挪移造就了空间内部的质变,社会竞争的激烈促使她们不断转变商业策略。在与池衙内阐述生意经时,赵盼儿还引用了佛教中的“感知观”。事实上,她也凭借这种创新求精的思路获得了成功。她不仅在茶楼中设置分区满足百姓需求,还设置了12位文人雅士进行沉浸式首席体验,巧妙地借助舞蹈重现名画《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的场景,将雅俗共赏结合起来,拉高受众体验满足感。究其根本,现代社会的营销策略也大多是从古人的经营智慧中借鉴而来,不同的是,数据化与网络化的升级为其套上了技术外壳。空间迁移是营销方式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受众体验方式的不同也促使饮茶行为的目的发生转变。从解渴—消遣—鉴赏的上升消费路径就能看出,宋代的茶文化依托于空间内氛围的营造,文人墨士们将茶视作精神的补给,于悠然闲适中品味自己的人生。这种上升路径也是姐妹三人成长之路的隐形标识。在第三层空间内,生存对她们而言只占据了一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得以实现。

古装剧《知否》和《梦华录》都是以物理空间作为实体介质来映射生存这一主题,前者更倾向于通过封闭空间内的显性束缚来完成人物的苦难叙事,而后者则偏向于借助社会空间的隐形压迫助推人物的成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这与现代女性面临的生活困境相似,家庭主妇和职场女性与之相对应,两者通过影像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并达成了古与今的精神共鸣。

二、心理空间叙事——独立与清醒的新个体赵盼儿

波伏娃曾提出:“‘他者’的准确含义是指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⑤在传统社会中,物理空间作为男性的规训场域,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着双重禁锢。主体身份的迷失让女性一度处于“他者”的现实困境中难以脱身。压迫与被压迫的同时,觉醒与反抗的种子在赵盼儿的心中悄然萌发。

随着物理空间的迁移,精神空间的形塑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态势。赵盼儿幼年时因父亲获罪不幸沦为乐伎,后脱籍归良。赵盼儿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其性格的多面性,因而她既是知书达理的名门贵女,又是次次能够化险为夷的女侠。虽然她与盛明兰同样出身低微,但各自的生存轨迹截然不同。如果说盛明兰是在宅斗中通过藏拙自救,那么赵盼儿的自我拯救则是勇猛激进式的反击与抗衡。

赵盼儿对于男权社会的第一次反抗是在拯救她者的路上。在当时的社会,风尘女子是社会的边缘群体,爱情与地位于她们而言都是十分奢侈的。引章作为传统社会中女性“失语”的典型代表,将摆脱贱籍的希望寄托于男子身上,殊不知自己正中对方的圈套。囚禁的锁链就是男权外化的象征物,他们凭借力量上的绝对压制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掌控,进而异化其精神。赵盼儿要打破的正是禁锢女性的双重枷锁。在明知自己在权势和金钱上处于劣势时,她巧施“美人计”,借助女性天然的身体优势绝处逢生,在拯救引章的同时也形塑着自我的内心世界。

赵盼儿第二次的成长是在认清欧阳旭真面目后的果断撤离。与南戏作品《张协状元》的人物设定相似,欧阳旭与张协都是在考取功名后背信弃义。虽然贱籍女子做妾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是赵盼儿不愿向世俗妥协,她在思想上有如现代女性一般追求平等,这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树立自身的清醒认知。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委曲求全,而是毅然选择划清界限。她与引章的犹豫不决和盲目自信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传统社会下敢于打破常规的独立意识。其次,突破依附他人的传统女性形象。为了拿回自己的《夜宴图》,她与姐妹们依靠自身的技艺在东京立足,直面社会的流言,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业。

救与自救是赵盼儿在社会现实中自渡的必经之路。从个体意义上看,她成熟主体的完整构建是在对待顾千帆的爱情观上。当得知顾千帆的父亲可能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时,她并没有盲目将仇恨转移到顾千帆身上,而是调查真相还原事实。她的深明大义与顾千帆的刻意躲避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质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女性身上勇敢、善良特质的强化。赵盼儿以个体的独立性建构了完整的自我,以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其他女性的对抗意志,从而获得了心灵与身体的双重自由。

三、社会空间叙事——人文画卷与小家大国

在学者钱穆看来,“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⑥宋代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在相关的史料记载中,还是从电视剧《梦华录》对宋代人文空间的视觉化呈现中,其繁华的经济生活与休闲的社会氛围已初现近世的诸多特征。

古装剧在进行历史叙事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普遍的历史自觉。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其标准为人处世。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碎片化与快节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主流,繁复的仪式不断被简化,但人们心中对古人所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旧保持着敬仰与尊崇。当民俗节日不断以新的形式复刻旧有的仪式时,当外在的礼仪形式内化在人们的心中成为精神指引时,这也许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礼仪是人们遵循秩序与规则的显性体现,而茶文化则是社会场域中人们内在精神气质的传达。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品茶论茶已经成为宋代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古装剧《知否》和《梦华录》中都有对茶文化的多样化呈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赵盼儿所做的茶百戏。为了在斗茶中获胜,她将熟练的点茶技艺与绘画技巧相结合,以顺滑的茶汤为底,于轻柔的佛弦中勾勒出花月图,水痕虽晚露但形不散,此作一出就惊羡了众人。茶百戏作为点茶的一种,在唐代就已出现,到了崇尚茶文化的宋代更是达到顶峰。除茶本身,茶坊环境也是构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营造茶坊特色,赵盼儿在墙上张挂了诸多名画以营造古典氛围,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徐熙的《雪竹图》。当如玉珠走盘的琵琶声若隐若现时,名画与茶香交织的古色早已让人流连忘返。宋代社会党争激烈,文人士大夫们往往宦海沉浮,品茶时的淡雅悠然与清香犹存的余味能暂时洗濯人们心中的杂念,引人至淡雅平和的心境,因而这也是宋人们能够在浮躁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淡泊宁静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以茶会友,但古代茶坊中那份精神怡然与心灵自由却再难体悟。

古装剧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通过建立古与今的精神契合来实现的,简而言之,就是“借古喻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⑦当部分古装剧在追求画面与人物的外在美以博得观众的眼球时,其仅存的历史价值早已大打折扣。

作品《知否》与《梦华录》将家与国紧密联系起来,将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嵌入主人公的发展轨迹中,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政治说教。《知否》中,盛明兰处处遵守礼节,身处宅斗中从不与姐妹相争;顾廷烨虽然放荡不羁,但为人正直。在国家危难之际,明兰不顾自身安危出宫送血书,而顾廷烨全然不顾往日科考被先皇驳回的往事,毅然决然陪同赵宗全镇压叛军,助其上位。两人在结婚后也事事以国为重。为了让太后放权,顾廷烨暗地配合皇帝,虽然心疼身怀六甲的妻子为其奔走,但他始终没有说出实情破坏皇帝的计划。《梦华录》中,赵盼儿侠肝义胆,救助落水的三娘时,自己差点也丢了性命。在得知引章被夫家囚禁,她不顾前嫌孤身前往救助引章。为了不让当朝皇后刘娥的秘密被公开,她与顾千帆多次身处险境。在猫妖多次侵扰国家安宁时,顾千帆不顾旧伤奋勇杀敌。他们身上有着平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勇敢胆识,真善美的优秀品格是他们面对不堪生活的有力武器。

巧合的是,两部剧的结尾都将叙事空间从民间社会转移到了皇宫场域,并且都是以进宫领赏的方式完成使命的升华,小人物的牺牲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国之大家,这种家国同构的历史情怀影响着观众。由家到国的集体意识是个体意识建构的“归属地”,它不仅关系着家庭文化的延续,也与中华民族自信、国家繁荣发展息息相关。

四、结语

古装剧市场上鱼龙混杂,历史成为部分作品的“利用工具”与“宣传噱头”。而《梦华录》另辟蹊径,通过现实主义的方式复现宋代的市井烟火气。其巧妙借助宋代人文景观搭建出与现代社会平行的精神时空,折射出现代人心中的乌托邦。建筑空间通过上升与挪移,在增加叙事张力的同时,也使得传奇女性的现代内核趋于饱满。无论是在等级森严的家庭场域,还是在危机四伏的社会场域,女性个体身份的建构都困难重重,这与现代女性的生存处境不谋而合。虽然剧作在情节设置上对于人物形象的“神化”暴露出一些弊端,但瑕不掩瑜。这种还原历史的创作精神为其他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注释:

①潘颖.媒介化社会视域下宫斗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与受众的二次生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②[法]福柯.另类空间[J].王喆法,译.世界哲学,2006(06):52-57.

③包亚明.现化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7.

④[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59.

⑤[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⑥钱穆.理学与艺术[A].姜锡东,李华瑞.宋史研究集(第七辑)[C].台北:台湾书局,1974:2.

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3.

猜你喜欢

茶坊梦华古装剧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无题(1)
似淡却浓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水浒传》中的茶人茶事
游篁岭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东京梦华录》中呈现的北宋时期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