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

2023-02-23唐兴虎

关键词:村庄农村发展

唐兴虎

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以农业国为主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强大的农产品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建设,是十九届全国人大的重要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必然会促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农村“青山绿水”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化进程,是全面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国土空间规划中农村发展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很多传统村庄面临空前的危机与挑战。农村室外活动空间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特征,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保持村民认同感的重要场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过度旅游开发,传统村庄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1.1 空间利用率低

近几年,由于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导致农村的公用空间利用率下降,农村的公用空间也在逐步丧失生机;村庄搬迁和农村住宅改造,多采用由国家主导的的政策,仅重视住宅外部的美化,却没有重视农村的空间结构,仅仅是模仿了城镇的建筑形态,却忽视了居民的居住需要,导致农村社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得不到提升,使得农村的社区生活时间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少。

1.2 耕地面积减少

当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家庭增加,村中人地矛盾明显,使得农村的劳动关系从原来的“帮工”变成了“请工”,这种以集体劳动为基础的公共活动也开始解体,导致劳动协作的解体。

1.3 缺乏乡村核心文化

由于城镇化、旅游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休闲由集体文化向个人化的休闲形式过渡,而农村的各类婚礼等礼仪也逐步简化,使得农村出现了“文化缺位”、“认同感下降”的尴尬局面。

由于时间的流逝,现在的村庄已经不能适应居住和游人的需求,村落空间改造是当务之急。

2 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

2.1 公用设施设计

在村庄的公共空间总体布局上,可以按照民居群、村落等不同的等级进行分层排列,其中以邻近民居为单位或小型组团,各单元由若干住宅和一个集中的公用场所组成,并在村庄内设置一个大型的公众活动场所。

这样的分层式的公共空间布局,能够增强社区意识和居民的各种行为。根据空间服务主体的数目,户外空间可分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它们分别与住宅后院、住宅前院、小型公共空间、服务于小型民居群的公共空间、服务全村的公共空间,增强了他们的归属和安全感[1]。

2.2 交通空间规划

2.2.1 运输方式

戈登·库伦在其《城镇景观》一书中,“荒漠规划”一词被提了出来,它描绘了以车辆为主导的功能性计划对室外运动的破坏。人类大多数感官更善于感知并掌握在5至15公里/小时内的运动中所得到的具体信息和印象,例如走路或跑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和加工的几率越来越小,从而使人们在街道上逗留甚至参加各种事件的几率也越来越小。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种农村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一是实行不让车辆进入村庄,只容许步行和骑车行驶,也就是将车辆停放在村庄门口或居民区的外围,通过房屋与房屋的间隔,走一小段路回家;二是以低速车辆与单车、步行相结合的形式,再加上曲线型的规划和减速器,可以使车辆的速度自然而然地下降,这与前者的结果是相同的,因为更宽松的管制和更多样化的人的行为。

2.2.2 公路的规划与设计

村庄内部的路网总体上采取了集中布局的方式,防止交叉的小路会影响到村庄的室外空间。一份以人的行动为基础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一次行走的半径一般在400至500m之间,因此,为了保持村内每栋居民到公共活动空间的便利性,应将活动距离控制在500m以内,防止因为距离过远而削弱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

2.3 院落布局

住宅的前庭是一个住宅的私人和室外的一个半私人的过渡性区域,它会极大地决定着室外的可能性和品质,如果进入的深度过低,就会引起主人隐私暴露等问题;如果进入深度过高,就很难与他人交流。3.5m的院子间距是比较适宜的,可以保证邻里间的距离,也更好地保护了大家的隐私。

2.4 辅助设备计划

在农村的公共空间中,休闲场所的布局应该是沿着建筑物的外立面或者两个空间的转折点,这一点是由德克·德·琼治的“边界影响”学说所提出来的,在那里,人们更愿意待在诸如森林、海滩之类的地方。所以,休闲场所的布局应该面向周边,让人们的各种活动变成人们的娱乐场所。除更大的公众活动场所之外,某些未被人为安排的区域,例如大楼的入口处、阶梯等,也是居民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室外场所,可以利用休闲场所的设置、规模的人性化等方式来提高居住环境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由于该项目的活动和设施与公用空间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和旅游者前来观看、参与,从而增加空间的生机,所以,在已开展观光发展的村庄,可以在一定的公共区域设置一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民间工艺品制作,并发展各种体验型的项目。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3.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为了适应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重点突出农村观光旅游、乡村娱乐产业等赢利性的产业。城郊地处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福利设施比较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比较方便,农村工业总体上具有高度的集中度和规模经营的趋势;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比重,农民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

郊区农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农业生产基地,例如蔬菜水果等,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可以发展高技术园区,也可以通过食品加工来实现工业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城市郊区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态势、人文等方面都是多方面的功能。

3.2 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式

乡村综合体是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发展方式,它是以现代化、休闲、现代化与集中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发展方式。该模型的确立既可以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体制,又可以在农村工业和农村的近代化的前提下,形成“技术+互联网+旅游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一发展方式不仅能满足乡村的集约经营,而且能大大加快乡村交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为后面的乡村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根基。

3.3 以特色小镇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是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财政部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农村发展模型,既是一种理论性的尝试,也是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建具有特色的城镇,把农村与城镇联系起来,实现农村与城镇发展的因素重组,实现城乡发展的有机统一。农村能够吸引城市投资,吸引人才,城市能够优先利用农村的高质量的土地,给城市的人们一个释放的机会。两者结合发展,将会大大推动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在农村的有利位置建设有特色的乡镇,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已有的大量资源,又可以推进农村工业、农村的近代化、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在切实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铺平道路[2]。

3.4 集聚型村落改造型农村改造

发展产业集群是农村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在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区位、地域特点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一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并发展壮大专业产业村。在发展方式上,要以发展乡村经济为重点,依托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山水风光、文化底蕴和特色资源,迅速发展集聚提升类农村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产业聚集区,以实现各档次产业的一体化开发。

3.4.1 统筹推进区域土地整修的示范效应

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引导型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耕地质量,扩大农村的储备,同时保证农村的农业生产,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石。我国在实施全面整治国土、优化资源布局、构建适宜的生产和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增加了粮食的产出,发展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产品。

3.4.2 以工业+生态+观光为主的发展方式

在城乡结合部附近,发展农村的经济,对于推动农村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具有乡村特征的产业,对改善农民实际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作用。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富有地域特点的旅游路线,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以此为依托,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工业,形成“工业+生态+观光”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当地企业获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4.3 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国乡村地区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主要体现为基层、作坊式经营,需要与乡村的资源相结合,不断健全农村地区的电商服务体系,促进乡村地区的电子信息商业组织发展,为实现乡村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提供有效路径。

电子商务扩展到乡村,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向了信息化,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机会。由于网络的扁平化和透明化,使得网络可以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供应链短路等问题。通过对物流的电子商贸,可以实现买卖各方的物流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最优分配,打通农村电商的各种制约瓶颈,从而使农产品在途时间、第三方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商家带来巨大的贸易机遇,而农业利用网络的优势,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节约了生产的费用[3]。

3.4.4 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方式

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实行集中的农村工业化,把农产品集中出售,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特别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科学选择能发展的龙头,培育成本合理、产量高、效益好的产业,并做好线上、线下的推广,争取早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和产业产品优势,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建设和发展一大批能充分促进当地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龙头”,引导当地农民积极转变思路,推动农村工业化。积极利用农村工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工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的繁荣。

3.4.5 发展生态特色的模式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手段,吸收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由于农林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造成了害虫、草害的频繁发生和土地退化。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存在着过度的依靠农药和肥料,这不仅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导致了大量的能源短缺。所以,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应遵循整体化的发展理念,模仿自然的生态环境,减少开发费用,增加收益。为减少环境破坏,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型。比如种植蔬菜、养殖鱼类,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上面种植蔬菜,下面养鱼,一水两用,既节约空间,又增加观赏效果,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生产,提高农户的收益。既创造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格局,又对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 实施全域规划新模式

3.5.1 探索村庄体系划新路径

我们必须做好村庄的空间布局。我们必须因时制宜,分类评估。必须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与发展、第一产业发展基础、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配套设施等能力,有效划分村庄总体规划类型。城镇住宅和周边村庄被视为城乡一体化;将产业链特色独特、环境资源优良、乡村振兴优先的村庄定为特色保护村;人口多、土地面积大、有一定设备和配套设施、逐渐形成的区域商业中心的村庄被指定为保护和升级村庄。根据群众自主、慢进入、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较小的村庄将汇聚成特色保护村和积累提升村;对自然条件薄弱、自然灾害或自然环境破坏、间距不足、生产生活受到限制的村庄,应当进行搬迁和巩固[4]。

3.5.2 创新的工作方法和顺应趋势的新措施

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按规定有序开展,不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搬迁、上楼,掌握工作时间。要根据中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农民主体性,加强公众监督,做好社会发展稳定风险评估。

加强对道德底线的控制。根据“双评价”系统软件,合理划分绿色生态保护底线、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保护线、村庄基础设施边界等室内空间监管边界。

创新工作方法,普遍收集信息,促进部门联动,应用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创建分析模型,合理确定村庄空间规划和各种规模经济和生活要素的配置;地方和市政府应成立统筹领导小组,牵头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交通、林业和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根据部门职能,明确提出村庄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的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基础设施发展边界、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公路交通、林草管理等总体规划建议。同时,相关村委会还需要成立群众代表参与的议事工作组,按照“共管”原则,合理确定村庄空间布局路线。

4 结论

“乡村振兴”是一项旨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福祉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它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也可以促进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的公共生活,特别是室外活动,通过适当的布局,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利用,从而促进农村社区更好地交流,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村庄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村庄在哪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