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发Takotsubo心肌病一例的护理

2023-02-23齐梦影万磊方业香刘萍

军事护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护士责任康复

齐梦影,万磊,方业香,刘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88)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发病率为(0.4~2.5)/10万[1]。多数GBS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和对称性四肢无力,继而涉及延髓、面部和呼吸功能的神经肌肉麻痹[2]。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是GBS罕见的、可致命的并发症,其特征是急性可逆的左心室功能障碍,主要因素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和心源性休克,但TTC与GBS相关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3-4]。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用于危重患者的主要体外生命支持设备之一,静脉-动脉(veno-arterial,VA)ECMO能为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气体交换和人工体循环,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5]。2021年5月,我院收治1例VA-ECMO联合血液净化治疗GBS并发TTC的患者,经过36 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顺利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2岁,因“四肢乏力3 d,意识不清4 d”于2021年4月2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考虑GBS可能,予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冲击治疗及对症处理。4 d后患者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68%,二氧化碳分压(PCO2)120 mmHg(1 mmHg=0.133 Kpa),紧急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期间患者多次突发血压、心率进行性下降,心搏骤停2次,行心肺复苏术后均恢复窦性心率,但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仍难以维持其血压,呈循环衰竭状态。2021年5月4日,我院ECMO团队赴当地行左股静脉、右股动脉VA-ECMO治疗,上机后转速3200 r/min,血流量3 L/min,气流量2 L/min,机器运转正常后于次日凌晨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深昏迷,格拉斯哥评分3分,双侧瞳孔直径均为5 mm,对光反射均消失。查体:体温35.7℃,脉搏150次/min,呼吸14次/min(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96/53 mmHg(去甲肾上腺素以2.5 μg/kg·min-1泵入),四肢及抬头肌力均为0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04×109/L,C反应蛋白42.64 mg/L,脑钠肽2516.91 pg/ml,肌钙蛋白6.43 ng/ml。呼吸道病原体:流感病毒B(+)、流感嗜血杆菌核酸(+)。头胸CT示:脑水肿、右侧气胸、两肺炎症伴实变。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25%,心肌弥漫性运动障碍。肌电图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运动神经轴索损害为主。患者入院后行ECMO治疗,期间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针对GBS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7次,同时辅以降颅压、冰帽脑保护、强心利尿、抗感染、营养神经、早期康复介入等对症支持。入院第5天患者神志转为清楚,第7天ECMO撤机,第18天脱机并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心功能、肾功能逐渐恢复,GBS症状缓解,但四肢肌力仍较弱,第36天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ECMO联合CRRT运行管理

2.1.1 ECMO系统的管理 患者在GBS发病初期出现TTC,诱发心源性休克,通过紧急行VA-ECMO治疗,维持充足氧供及有效循环灌注。(1)管道维护:ECMO置管处采用双外科缝线固定,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在膝关节和踝关节处妥善固定,管道下方皮肤使用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6]。ECMO运转第2天出现抖管现象,超声提示血容量不足,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20 g后好转。(2)下肢血供观察:由于插管型号相对股动脉管径粗,带管初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弱,通过建立远端股动脉侧支循环后症状好转,责任护士每4 h冲管保持通畅性。(3)循环监测:专家共识[7]建议VA-ECMO运转期间应维持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60~65 mmHg,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vO2)>65%,参考乳酸浓度调整ECMO参数。责任护士动态调节去甲肾上腺素泵入速度,第2天剂量减至0.4 μg/kg·min-1,患者MAP为65~80 mmHg,于第4天停用。从第3天起,责任护士下调ECMO参数,患者SvO265%~75%,乳酸0.9~1.5 mmol/L,第7天ECMO转速降至2730 r/min,血流量降至2.2 L/min,气流量降至1.5 L/min,患者MAP 70 mmHg左右,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3.5 L/min,ECMO运转158 h后撤机。ECMO撤机后1 d患者CO为4 L/min,EF提高至47%,心功能逐渐恢复。

2.1.2 CRRT系统的管理 入院第6天患者肌酐534.0 μmol/L,尿素60.42 mmol/L,紧急行ECMO联合CRRT治疗,以改善急性肾损伤。由于患者双侧均有颈内深静脉置管,双下肢置入ECMO管路,且血小板为51×109/L,不适宜再置入CRRT导管,医护团队快速将CRRT回路并联在ECMO离心泵之后、氧合器之前,设置模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 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此时CRRT动、静脉压力值比单独运行时高,易造成高压报警[8]。责任护士密切观察各压力值的变化趋势,及时处理报警,并定时检查ECMO及CRRT管路连接处的紧密性,用听诊器听诊泵头内有无异响,避免进入空气。5月11日复查患者肌酐189.8 μmol/L,尿素23.07 mmol/L,机器脱水量1906 ml,净出脱水量1701 ml,CRRT运转30 h后撤机。

2.1.3 抗凝监测 ECMO运行过程中使用普通肝素对患者全身抗凝,CRRT管路预充及运行未额外使用抗凝剂。肝素液(125 U/ml)以1~3.3 ml/h静脉泵入,责任护士每4 h监测凝血指标,维持患者活化凝血时间在160~20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50~60 s,并结合血栓弹力图调整肝素用量。责任护士每小时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每4 h用手电筒照射整个ECMO管路及滤器,观察滤器外观是否出现条索状,血液颜色是否加深。第5天,滤器8点位置出现5×0.5 cm2条索状白色血栓,但未影响ECMO正常运转。

2.2 免疫治疗 PE和IVIG是GBS的一线疗法[9],中国GBS诊治指南推荐两者单独使用,PE频率为1~2周内开展3~5次,每次量为30~50 ml/kg,若症状无好转可增加1个疗程[1]。患者行5次IVIG冲击治疗效果欠佳,故5月7日至15日共行7次PE,每次置换新鲜冰冻血浆2725~3100 ml,置换时间为88~115 min。由于GBS患者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易出现低血压,责任护士根据MAP调整置换液、去甲肾上腺素及补液速度。在PE过程中患者未发生低血压、低钙血症、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等并发症。5月19日复查腰椎穿刺,结果显示:压力值180 cmH2O,仍提示“蛋白-细胞分离”,白细胞正常(1×106/L),生化指标结果均偏高(白蛋白1.01 g/L,葡萄糖4.82 mmol/L,氯138.4 mmol/L),但患者呼吸困难、肌力明显改善,双下肢麻木感减轻。

2.3 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肌无力是本例患者的核心症状,康复是难点问题。ICU成人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运动最佳证据[10]表明,当血流动力学稳定,结合临床评估及康复目标即可开展早期康复。(1)方案制定与实施:由医生、呼吸治疗师、康复护士组成的康复团队制定以目标导向的康复方案,协助责任护士落实。(2)时机选择:患者在前2天心率90~149次/min,波动幅度较大,第3天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立即启动功能锻炼。(3)康复措施:①在镇静或昏迷状态下,患者以被动运动为主,如保持肢体功能位、四肢被动运动等;②当患者清醒且拔除ECMO管路后,增加坐位训练、床旁活动;③为有效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责任护士每2 h或按需翻身,每6 h震动排痰,5月15日及17日医生行2次纤支镜肺泡灌洗术[11];④气管插管期间,呼吸治疗师每日行自主呼吸试验,患者第18天成功脱机,改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指导下开始缩唇呼吸、咳嗽训练,并使用呼吸训练器(10~15 min/d);⑤为改善患者肌力及握力,康复护士指导其握拳、使用握力球,采用哑铃、阻力带行上肢抗重力/阻力训练;⑥卧床期间,患者穿着丁字鞋预防足下垂,借助脚踏车行下肢训练,转速20 r/min,2次/d,由10 min/次增至30 min/次。脱机后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为28~32 U/L,通过心肺康复,在脱机后第9天好转。转科时患者EF提高至57%,抬头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分别提高至3/1级,握力提高至15.9/3.3 kg,双下肢肌力均为2级,可在助行器及辅助下床旁站立,GBS残障评分由5分降至3分,Barthel指数评分从0分提高至45分。

2.4 并发症预防及控制

2.4.1 感染 ECMO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65%[7],该患者入院时有呼吸道前驱感染,伴有双肺炎症及实变。(1)环境干预:将患者置于负压层流单间病房,每日墙面、地面、仪器按规范消毒,做好保护性隔离。(2)集束化护理:按照指南[12]建议,严格落实集束化护理措施,如抬高床头30°~45°、维持气囊压力25~30 cmH2O(1 cm H2O=0.098 KPa),引流声门下分泌物、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冷凝水、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导管护理等。(3)感染监测:受ECMO水箱温度影响,同时血液暴露于ECMO管路易产生炎性因子,体温、炎性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患者感染征象,可借助微生物学指标判断[13]。患者5月17日前白细胞(6.02~22.16)×109/L,之后基本正常,5月20日前C反应蛋白10.81~63.74 mg/L,之后基本正常。EMCO撤机一周内患者间断发热,体温36.7~39.0℃。第6天、第23天患者分别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通过动态调整抗生素种类,多重耐药感染有效控制,CT示双肺炎症明显吸收好转,未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血流感染等。

2.4.2 出血 患者入院后气道、胸腔、消化道都存在出血,立即应用凝血酶冻干粉、云南白药、生长抑素等止血、抑酸药物。ECMO运转期间,建议维持血小板>50×109/L[7]。患者住院前11 d血小板(24~73)×109/L,可能与肝素抗凝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相关,期间间断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介素-11皮下注射,按需输注血制品,第13天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34×109/L。患者胸腔引流瓶内血性液体第4天达到峰值(100 ml),之后量逐渐减少,于第9天拔除胸腔引流管。转科时患者全身淤紫好转,且无新发出血点。

2.4.3 血栓 患者在ECMO支持期间双下肢制动,存在长期卧床、血管损伤等多种血栓风险因素。专家共识[14]建议住院患者均可采用Caprini量表评估,当评分≥5分(高危)时,在排除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应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该患者Caprini量表评分为5~8分,卧床期间使用膝下型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充气压力为35~40 mmHg,根据耐受性使用12~18 h/d[16]。责任护士每日测量患者肢体周径,围度无明显变化,第10天双下肢及髂血管超声未见血栓形成。

2.5 心理护理 患者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疾病因素使呼吸肌及其他肌群受累,导致沟通障碍,身体机能快速丧失。入院第5天患者神志转为清楚,根据Zung[15]焦虑自评量表,呈现轻度焦虑。(1)系统化宣教: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隔离病房环境,耐心科普GBS基本知识、治疗及预后相关信息,解释置管的必要性,告知仪器报警时不必惊慌。(2)人文关怀:气管插管期间,责任护士使用卡片图、触摸等技巧,消除患者孤独感、无能为力感。(3)家庭支持:该女性患者仅22岁,家庭关怀程度及期望高。因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探视,责任护士指导家属撰写关怀日记,在康复阶段每周创造1~2次简短(约30 min/次)的探视机会。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情绪反应轻,能积极配合治疗。

3 小结

本案例除需强化原发病的免疫治疗外,ECMO联合CRRT技术在患者急性期非常关键。责任护士应科学合理进行全身抗凝,重点观察并处理高压报警,严格落实感染预防措施。此外,患者肌无力症状突出,且治疗期间几乎清醒,早期循序渐进康复护理必不可少,还应满足患者情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护士责任康复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期望嘱托责任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