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护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2023-02-22曾德利邬光继彭娅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内科案例教学法

曾德利 邬光继 彭娅熙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理论及临床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对于心内科临床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因而需积极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但是,常规心内科护理教学中,对于护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存在不足,亟待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因而需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积极完善相关教学方法,提升护生的教学效果[1-2]。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是临床教学常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3]。近年来,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其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教学的效果尚不明确,有待深入分析[4]。为此,本次研究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2 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心内科实习的49 名护生,对比分析了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2 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实习的49 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24 名)与观察组(25名)。在对照组中,男1 名,女23 名,年龄21~23 岁,平均(21.95±0.89)岁,全日制4 年。在观察组中,男1 名,女24 名,年龄21~23 岁,平均(21.93±0.91)岁,全日制4 年。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专科;年龄21~23 岁;已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临床带教资料完整。排除标准:非临床护理专业;实习期间请假时间≥3 d 者;存在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者;无法配合临床带教活动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编号:(2021)第120401 号。护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教学,根据校内心内科护理教学规范化标准和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安排,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讲解和示范操作,耐心指导护生,心内科护理教学共21 个课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具体措施如下:

1.2.1 设计场景式案例

在情景模拟教学基础上,参考心内科护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整体护理理念指导下,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场景式案例,确定案例教学目标、时间、地点、进展与结果等主要药物。场景式案例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具有整体性特征,除心内科护理知识点学习外,还要联系心理、社会、人文知识,使心内科护理知识与家庭、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整体临床思维能力,养成了整体护理观念。

1.2.2 教学过程

为场景式案例设置进展性的情节,通过动态化的情节演进,使护生沉浸在案例情境中,观察其动态发展变化,感受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影响,逐一感受护理措施的效果与价值,进而主动提升其学习与探索能力。此外,场景式案例具有单一案例关联到心内科系统疾病的作用,使案例学习变成系统化学习,在护生案例学习中,指导护生了解案例的合并症、并发症护理防控知识与技能,同时了解心内科常见病的相关疾病知识,如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高血压等,帮助护生建立的专科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护理技能。案例分幕次逐步展示入院、评估、急救、护理、出院前指导等过程,老师调控进展时间、场景调度,提供基本案例资料,案例演进过程中,设置评判性思维问题。

1.2.3 引导性反馈

场景式案例教学中,同时进行引导性反馈;指导护生观察并记录模拟情况,每一次模拟活动结束后,引导护生分享模拟感受,老师引导护生发表意见,提出疑问或建议,总结问题;在第二、三次案例模拟后,引导学生观察其问题涉及内容的变化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头脑风暴模式总结经验、教师,而老师点评总结,简要补充、扩展相关知识点;案例模拟完全结束后,反思案例学习过程,总结心得体会,完成对自我与教学活动的评价,教师汇总相关总结,进一步优化改进场景式案例教学活动。

1.3 观察指标

1.3.1 教学效果评估

两组护生心内科学习结束后,均进行教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护理理论、临床操作、临床护理技能、专业知识应用、应急能力和综合能力,各项考核评分为0~30 分,评分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对比两组护生教学效果。

1.3.2 课堂创造氛围评估

参照创造氛围问卷创造氛围评估表(KEYS)[5]编制了《课堂创造氛围问卷》,分为学生团队合作度(5项)、学习趣味性(5 项)、教学启发性(4 项)、创新支持度(4 项)和课堂民主性(4 项)共5 个维度,共包括22 个问题,每个问题评分0~4 分,评估护生对课堂创造氛围的感知程度,评分越高,则课堂创造氛围越好。预调查显示,该问卷Cronbach α 系数是0.84,该调查问卷效信度良好。对比两组心内科护理教学后课堂创造氛围评分情况,对比两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

1.3.3 双向评价

参照院校心内科护理教学规范化标准和大纲设计双向评价表,分为带教老师对护生评价表和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表两部分[6]。带教老师对护生评价表的评价项目为:操作能力、专业素养、实习纪律、言行仪表规范性、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探索意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书写能力、职业安全意识、应急意识与能力,共12 个项目,每项评分0~5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带教老师对护生评价越高。该评价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9,表明其效信度良好。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表的评估项目为:教学技能、课程安排、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仪表及言行规范性、教学态度、工作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师生沟通情况、定期征求护生意见、课堂趣味性、创新支持度,共12 项目,每项评分0~5 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越高。该评价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6,表明其效信度良好。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束后,带教老师和护生分别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评价表,由2 名固定护理人员负责问卷回收及分值统计,对比两组双向评价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与技能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束后护理理论、临床操作、临床护理技能、专业知识应用、应急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果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果比较(分,±s)

2.2 两组课堂创造氛围评分比较

观察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束后课堂创造氛围评估显示学生团队合作度、学习趣味性、教学启发性、创新支持度、课堂民主性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课堂创造氛围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课堂创造氛围评分比较(分,±s)

2.3 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评价结果比较

带教老师对观察组护生评价量表的操作能力、专业素养、实习纪律、言行仪表规范性、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探索意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书写能力、职业安全意识、应急意识与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带教老师对观察组护生评价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带教老师对护生评价结果比较(分,±s)

表3 两组带教老师对护生评价结果比较(分,±s)

表3 (续)

2.4 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量表的教学技能、课程安排、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仪表及言行规范性、教学态度、工作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师生沟通情况、定期征求护生意见、课堂趣味性和创新支持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结果比较(分,±s)

表4 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结果比较(分,±s)

表4 (续)

3 讨论

近年来,心内科临床技术不断优护改善、改进,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临床领域也急需高素质的优秀专科护理人员,为此,应强化心内科护理人员培养机制,为心内科临床领域提供更多的优秀护理人员。常规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以“灌输式”模式为主,通过该教学方式,将心内科专科护理的复杂知识传授给护生,但是该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护生学习热情不高,亟待改进教学方法。为此,本院结合心内科护理教学实际,总结了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新型临床教学方法,对心内科护理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分析,旨在提升心内科护理教学效果[7]。

案例分析法是临床带教的常用教学方法,该教学措施强化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个体和教学目标,确定临床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对于临床技能的提升尤为显著,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教学方法[8-9]。情境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主题,建立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临床情境教学方法,与真实的临床情境较为接近,可使学生沉浸其中,主动学习临床知识,锻炼职业技能,形成“沉浸式”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10-11]。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在临床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带教效果,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心内科临床护理带教相关文献报道显示[12-13],将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应用于该科室临床护理带教中,可有效提升护生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培养其临床实践能力,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护生护理理论、临床操作、临床护理技能、专业知识应用、应急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得分可增加2~8 分,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束后护理理论(26.03±3.56)分、临床操作(25.98±2.86)分、临床护理技能(24.26±4.25)分、专业知识应用(25.03±3.69)分、应急能力(24.83±4.11)分和综合能力考核得分(25.42±4.1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41±6.08)分、(21.53±3.56)分、(20.36±3.97)分、(21.19±4.15)分、(19.56±5.79)分、(20.11±4.75)分)](P<0.05),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可知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对心内科护理带教效果提升显著。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情景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接近于真实的临床情境,在通过设置典型案例,让护生参与其中,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进而获取心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同时也可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4-15]。同时,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心内科护理教学结束后课堂创造氛围评估显示学生团队合作度(16.69±2.13)分、学习趣味性(16.58±2.68)分、教学启发性(13.19±2.14)分、创新支持度(13.43±2.45)分和课堂民主性评分(12.92±2.17)分和总分(74.73±6.9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08±1.98)分、(10.92±2.65)分、(10.05±2.78)分、(9.82±3.02)分、(10.03±3.05)分、(51.25±4.89)分)](P<0.05),可知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课堂创造氛围,提升护生对课堂氛围的感知度,有助于提升其学习兴趣。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可模拟或虚拟再现心内科案例发生、进展过程,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护生可参与其中,增进情感体验,因而可提升情感体验,便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景教学与案例分析法联用,形成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多重培养机制,师生之间的沟通机制更加畅通,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满意度提升,因而本次研究发现,带教老师对观察组护生评价总分(50.26±7.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15±8.56)分(P<0.05),且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总分(52.68±6.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0.32±7.89)分(P<0.05),可知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升师生双方评价效果,有助于拉动教学与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教学中,联合应用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可有效提升护生学习效果,并可提升课堂创造氛围,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带教老师与护生的肯定,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心内科案例教学法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