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类综艺《声生不息》的创新方式和现实意义

2023-02-22马佳乐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综艺香港音乐

马佳乐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声生不息》是由芒果TV、湖南卫视与TVB联合推出的一档献礼节目,由中国内地主持人和中国香港艺人共同主持。在16位参赛成员当中,有见证了“港乐”发展的前辈,享受“港乐”陪伴成长的青年人,也有喜爱“港乐”的现代年轻人。他们分为男女两队,在舞台上演绎“港乐”经典作品,共同向社会传达对“港乐”的那一份热爱与崇敬。下面笔者将以节目的创新方式和现实意义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声生不息》的创新方式

近些年来,各类综艺节目在网络上纷纷呈现出“井喷式”发展,音乐类综艺顺应趋势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可以创新的亮点之处。因此多种音乐类型、音乐风格出现在观众视野,以小众化类型为主题的音乐类综艺也逐渐被社会群体认可,如《乐队的夏天》《中国好歌曲》《声临其境》等。但从纵向来看,音乐类综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我看来,反映同质化现象严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观众的直接反馈。综艺节目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与反馈。当众多节目中都出现相似的赛制、单一的节目主题等情形时,观众易于产生审美疲劳而对此类综艺节目丧失兴趣,随着一波波的综艺蜂拥而至,此类综艺的传播将受到阻隔最终石沉大海。因此,改善同质化现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观众对综艺节目的积极看法。下面我将从音乐类综艺《声生不息》的创新方式讨论如何提高观众的积极看法。

(一)采用“音乐+文化”[1]的节目制作模式

吕一夫老师说过:“‘音乐+’是融合媒介时代的音乐类节目正在挖掘的素材库,旨在打破固有模式,在原有音乐基础上,搭建起新的支撑元素。”[2]因此,《声生不息》尝试选择“音乐+文化”的制作模式串联节目主题和赛制编排。以唱响“港乐”经典为第一层音乐性主题,传播“港乐”文化知识、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作为第二层文化性主题。节目以男女对抗比赛的形式决出最后优胜队伍。虽然赛制与其他竞赛类综艺相似,但比赛规定曲目是以“港乐”的经典歌曲为主,其目的不在于单纯的决出胜负,而在于发展和致敬“港乐”文化,以符合节目“音乐+文化”的模式体系,也契合节目创办的初衷。《声生不息》选择“音乐+文化”的模式,为以后的音乐类综艺指明一条新兴道路。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加持,可以正确引导中国综艺节目的主流发展方向,提升节目质量,带给大众不一样的新鲜感,从而提高观众的积极性看法。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音乐审美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优秀音乐文化得以广泛弘扬。因此音乐类综艺在以音乐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文化的加持有利于提高观众的积极看法,改善同质化现象。

(二)由“配角”变为“主角”

《声生不息》的100名现场观众都是“港乐”爱好者,分别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每场比赛结束后,他们会给喜爱的队伍投票,最终与获胜队伍共同演唱由观众推荐的一首“港乐”经典歌曲。

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也就是提升节目在观众心中的优势地位。参与度越高,优势地位越高,观众积极主动为此类节目做宣传,节目口碑便不断变高,最终屹立于其他类型节目。所以如何提高观众参与度是众多综艺节目热衷的话题之一。以《为歌而赞》为例[3],节目中设置了100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百赞团”,在现场对歌手和歌曲做出评价。这种通过面对面沟通的形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音乐的距离,且观众参与度也有所增加,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只不过是改变了评价音乐的场所,由网络移到现场。评价也只是由口头说出,类似“象征性评价”,其对歌曲本身没有过多的借鉴价值,毕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首歌有着不同的感悟;对于观众来说,其身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旧属于“配角”的范畴,只对节目效果起到辅助作用,观众参与度也只限于直面现场歌手和象征性评价而已。因此,以最大化程度去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其直接方式就是成为节目的“主角”参与录制。一般来说,当观众成为节目的“主角”,歌手则自动沦为陪衬角色,双方身份的转变容易使得节目的专业性、审美性和创作主题受到质疑,这也是大多数音乐类综艺望之却步的原因之一。但《声生不息》选择大胆挑战,邀请观众登上舞台成为节目的“主角”,歌手也并非陪衬,而是与观众站在一起共唱“港乐”经典,极大程度上拉进了观众与港乐的距离,唤起他们久违的记忆,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情感满足。此时双方同为“合唱者”,也同为“主角”。

当观众从台下走到台上,其本质身份由“配角”变为“主角”,而歌手们与观众融为一体,面对面以音乐的形式互诉彼此的“港乐”故事。以“主角”的身份录制节目,大幅度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他们对节目的积极看法,最终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和精神追求,“港乐”得以更好的传播,以契合节目创办的初衷。

二、《声生不息》的现实意义

(一)承载美好记忆

有的人在质疑“港乐”时代是不是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不再流行“港乐”了。面对这些质疑,“港乐”先辈们纷纷站出来发声,像维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维护着“港乐”的尊严。年过八十的林子祥老师现如今仍在唱歌、办演唱会、参加综艺,他积极地抓住一切机会告诉当代年轻人,“我叫林子祥,我还在这里,‘港乐’还在继续。”对于林子祥、叶倩文这些前辈来说,“港乐”对于他们不仅仅是回忆,更像是保护着一个孩子,陪伴他慢慢成长,最终成为他们所有人的骄傲。虽然“港乐”黄金时代的热度渐渐淡去,但《声生不息》可以在舞台上重塑当时繁华,因此在老一辈音乐人眼中,“港乐”是他们最璀璨的骄傲。

对于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来说,他们有幸在“港乐”的黄金年代出生、成长,从小听着beyond的歌曲,追过“四大天王”,做过杀马特的造型,看过红馆的演唱会。恋爱时听着林子祥的《分分钟需要你》偷偷傻笑,遭遇打击时借着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振作精神,朋友相聚时唱着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寄情武侠。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多的音乐风格充斥青年人的生活,他们渐渐淡忘那段青葱岁月,但《声生不息》的出现,将他们拉回少年时,重温那时的苦与哀、笑与甜。“港乐”似乎记载了他们整个的青春,或者说,“港乐”就是他们的青春。

“港乐”这个词起初在现代年轻人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只有当父母们讲述他们的年少时才会被提及。从《富士山下》到《喜欢你》,再到《2021年中国好声音》的冠军一路演唱的“港乐”金曲,越来越多的“港乐”歌曲被翻唱,老一辈音乐人的名字被反复提起,“港乐”这才开始走进年轻人的心中,在生活中播下“奋斗”的种子。他们渐渐明白了父母们为什么这么怀念少年时期,为什么一提到黄霑、郑国江的名字他们会激动万分,为什么“港乐”经典歌曲流传程度如此之广。虽然他们没有经历过“港乐”成长的阶段,没有亲眼看见“黄金时代”的盛世繁华,但“港乐”歌曲仍在风格繁杂的音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似乎存在一种魔力,于疲惫惰懒中唤一声雷鸣,于纷乱繁忙中献一杯清茶。《声生不息》提供这样一种机会去深入了解“港乐”,以寻求年轻人努力生活的奋斗所在。

“港乐”文化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也承载着彼此心心相印的美好记忆。

(二)诉说家国情怀

《声生不息》节目组曾问过歌手们同样的一个问题,在这25年以来,他们影响最深的片段是什么,所有歌手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是1997年香港回归呀!”林子祥老师回忆说,“香港回归那一天我在,回归五年时我在,回归十年时我在,回归二十年时我还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距今已经25年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在祖国的映衬下,熠熠闪光。从1999年中央政府赠送香港大熊猫,2003年联合战胜非典,“自由行”的开通,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2019年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再到2022年3月广东省第二批医护人员受到前往香港支援抗疫的任务。因为回归,两地的爱变得更加浓烈,更加心心相印,我们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与进步。

“港乐”作为中国香港的“名片”,几十年来唱响大江南北,从老一辈的骄傲,到青年人的青春,再到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奋斗,都是“港乐”文化传承和音乐情感的共鸣所留下的痕迹。音乐记录一个时代、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样子,“港乐”不仅承载了内地与香港共同的回忆,更是作为纽带将血浓于水的中国情连接在一起。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音乐工作者到内地交流学习,并把看到过的、经历过的美好瞬间都告诉香港年轻人,向他们更具体、更全面的讲述祖国的繁荣发展,也激励着年轻一辈走上“北上”的道路,亲眼看见祖国的昌盛荣华。

香港某艺人说过:“如果音乐是一座交流的桥梁,那我就只是桥梁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4]音乐作为桥梁,借由时光里的经典作品连接两地的情感,而岁月永久不会消亡的便是那血脉的相连。《声生不息》在内地湖南卫视和香港TVB的支持下,积极地向人们传递着不可磨灭的血脉传承,诉说着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

(三)扶持“港乐”新人

有人说“港乐”时代不复存在,原因是“港乐”已经没有新人出现了。难道“港乐”真的是没有新人了吗?

《蒙面唱将猜猜猜》《我是歌手》《我们的歌》等音乐类综艺都曾邀请过香港的歌手,他们作为嘉宾参与节目。从横向来看,他们的音乐风格不同、演唱技巧不同、情绪表达不同,每个人在音乐上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但从纵向来看,他们都是在内地和香港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辈,自身专业实力过硬,且社会认可度和大众关注度普遍较高,所以音乐类综艺热衷于选择此类香港歌手以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大众口碑。

那回到上述问题,“港乐”真的是没有新人了吗?其实不然。从香港本地音乐类综艺《声梦传奇》来看,此节目是香港TVB为了帮助香港年轻人追逐音乐梦想精心打造的,香港本地自此掀起了一阵“音乐潮”。十五位年轻人在舞台上尽情挥洒他们的音乐热情,并在本土获得大量的群众支持,但相较于内地歌手来说,其影响力和曝光度还是不够的。因此,当内地人民还未真正了解过他们时,他们就已经被迫“销声匿迹”了。而《声生不息》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声生不息》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中国香港的两位歌手获得前辈的好评,观众也开始注意到这两位新生代年轻人。一位曾获得《声梦传奇》的三料冠军,另一位一年前被环球唱片签约,由此可见,两人专业实力是得到了普遍认可,且作为“港乐新人”站上舞台与前辈们竞赛可见他们不凡的勇气与信心。某香港艺人也曾在节目中说过,他渴望“港乐”新人能登上舞台,被观众们所认可。他们展示不输前人实力的同时,也代表着“港乐”新生一代站上最高处,向内地和香港大声呼喊:我们是“港乐新人”。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节目渐渐明白“港乐”新生代也有着非凡的专业实力和坚定的音乐梦想,这为“港乐”的未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观众基础。同时,《声生不息》作为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共同打造的音乐类综艺,也是加强内地与香港的音乐文化交流,以“共赢”的姿态紧密合作,从而推动中国香港音乐文化产业和内地音乐市场的共同进步,为以后音乐文化类建设立下鲜明的旗帜。在未来,两地也将给予新人足够的平台和机会去展示自我,向世界宣告:“港乐”的时代在继续。

结语

音乐类综艺通过增加群众的积极看法予以自身传播和发展,而节目制作模式和观众身份的改变或许可以为以后的节目创作开辟新的道路。一城之歌唱出几代人的隽永和美好,而岁月不可磨灭的便是我们浓浓的家国情怀。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港乐”的代代相传,离不开音乐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帮互助。《声生不息》将“港乐”重新展现在大众视野,向全社会表达出对“港乐”的崇高敬意。而“港乐”,将永远为那颗璀璨的“东方之珠”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综艺香港音乐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音乐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香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