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元明清官箴书的温情治理与爱民情怀*

2023-02-22李亦然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爱民官员

李亦然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刘勰《文心雕龙》:“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中国古代官箴经历了从韵文到散文、短篇到长篇的演变,多记载清正廉洁、治理措施、抚民以仁等内容。“箴,又规诫也。”官箴在指导官员如何“保禄位”的同时,还要求官员展现一定的为官素养,起到积极的行政作用。

据古书记载,夏商周时期,早期的箴文业已出现,以君主为规谏对象。西汉时期已出现官箴文字,如扬雄创作了《官箴》二十五篇等系列箴文。唐代武后为官员统一组织编纂了官箴书《臣轨》,君臣互箴。北宋“文治天下”,群臣进谏,促进着官箴的发展。元代官箴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仍有流传后世的著作,如张养浩的《三事忠告》。明代官箴在延续宋元官箴的基础上,内容更加多元。到了清代,官箴书的数量和规模臻于高峰,还出现分支——吏箴,即以胥吏和幕僚为规诫对象的箴书,如汪辉祖《学治臆说》《佐治药言》、万维翰《幕学举要》等,可视作广义的官箴。随着时代的发展,官箴书的箴诫对象和创作群体有所扩大,“官箴”的概念经历了动态演变的过程,官箴书从规训说教走向实用、可操作的态势逐渐明显,走向全面性和针对性兼具的形态。

一、内容特点

明清官箴书所涉内容较宋元尤详尽而全面。吕坤在《实政录》中的赈济饥荒篇用两千三百余字详细记载了施粥于灾民的处置之法。要“行劝义之令”,便入衣食丰足之门亲与讲说;要“别食粥之人”,把老者、病者、少壮分为一、二、三等,男女共六班;要“定散粥之法”,男左女右,各照碗数依次分发;要“分管粥之役”,“大粥场立总管一人,掌簿二人,司积二人”“每锅灶头一人,炊手一人”“柴夫一人,桶夫二人,水夫总十人”①,精确到每一处的具体人数;除此之外还对饥病之人、过往流民如何赈济,舍粥之家如何奖赏作出说明,对饥馑之时如何社仓支谷、煮粥器皿如何收藏以及煮粥持续时间长短等细碎事宜进行了补充,考虑细致周全。再如清代万维翰《幕学举要》里的捕蝗篇,联系了蝗灾的特点、蝗虫的习性,对如何捕蝗展开了详细叙述。时间方面,扑捕须在清晨,“盖早凉饮露,多在末麦穗上,且其翅德湿不能飞动。及日出后,则伏于根叶之下,使费搜寻矣。”人员方面,“扑捕总要夫多,择其聚集处。”“应给与饭食,或酌给钱文,庶能鼓舞尽力。”技巧方面,“先掘深壕,然后周围三面徐徐驱之,使人壕内,用土填掩。”作者对蝗虫的观察细致入微,“蝗性向明,每于月光下鼓翅群飞”,蝗虫喜光,“若黑夜用秫秸燃火,能使飞就,可扑取也”。②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中依据“爱民”的程度将官吏品格分为八等:第一等人为有“恻隐真心”之人。这类官员视百姓如同母亲之于儿女,由是“心切而政生,虑周而政详。”第二等人有“亟亟爱民生”之心,但与第一等相比有“精神不贯之处”;第三等人知“修政立事,则名誉自章”的道理,是“为名而为善者”也;第四等和第五等人“守能洁己而短于才”,有一颗爱民之心,却没有能力真正施惠于民,“品格无议,治理难成”;第六等人有“欲心”和“怠心”,无“爱民之实”“向上之志”,却又不甘为碌碌庸人;第七等人为巧宦,“实政不修”“持身不慎”,善于粉饰欺诈;第八等人利欲熏心,“嗜利耽耽”“竞进攘攘”③,为了钱财可以无视他人的讥讽笑骂,罪不可赦。

《文心雕龙》有言:“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简而深。”官箴书中作者列举的例子都很有代表性,能有利论证观点。如张养浩用诸葛亮和元载两人为相的例子对比,以警戒为官者莫为利所蒙蔽:“昔诸葛孔明为丞相二十年,无尺寸之璔于家,未尝忧其贫,竟以劳于王事而卒,至今其名之荣常若世享万钟而不绝者。唐元载为相,惟利是嗜,及其败也,籍没其家胡椒八百斛,至其名之秽,常若䝉不洁而播臭无穷者。”张养浩深知居高位者腐败现象之普遍,便举用这两个鲜明的例子来呼吁:“凡为相者,能以诸葛孔明为法,唐之元载为戒,虽台鼎终身又何悔吝之有!”④。就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论述确切方面,元明清官箴呈现出较明显的进步状态。

二、“清慎勤”的作风与态度

吕本中在《官箴》首句提出的“清慎勤”三字被四库馆臣称为“千古不可易”。李元弼在《作邑自箴》中也直接提出了“谦、和、廉、谨、勤”的要求。怎样做到“清慎勤”呢?官箴书给出的答案是“自律”,即官员个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凭借个人的高尚品德来杜绝外界的诱惑。宋元明清的官箴书基本通过两方面来劝诫官员清廉行事,一面是传达安分守己能得福报的思想,如吕本中《官箴》中强调吃亏是福,“不与人争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不可不思也”⑤。万维翰“官身外之物,荣枯有定,原不能委曲求全。只要行其心之所安,处以理之应得,成败利钝,岂能逆睹?”⑥蕴含着道家思想,官乃身外之物,官运非自己决定,由此劝诫官员安分守己不逾矩。另一面则反过来告诫官员贪墨的弊害,警示官员以贪污为耻,如《三事忠告》戒贪篇:“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⑦。《州县提纲》则用“盍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和“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⑧正反两面来劝诫官员。“养禄之家,不可与民争利。”⑨宋元明清官箴书对清廉的要求还涉及官员的家人。“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⑩“然官一而已,非阖家皆官也。一人官而家之人无不官样,禄其足济乎?”(11)为官者为满足家人的奢侈之心,挥霍钱财导致俸禄不够用,很容易走上以公谋私之道。官员家属的吃穿用度极为奢侈,也会侧面影响为官者本身的形象作风。因此官员不仅要自我约束,还要严管家人,“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12)

除了“廉”,官员还要“慎”和“勤”。吕本中《官箴》举用刘器之建中崇宁初知潞州的例子,赞扬“其廉慎如此”。(13)《三事忠告》要求官吏首先对自身严格自律,言行举止皆须谨慎。“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则当严于士焉;有言责者,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14)“勤”则要求官员“昼夜孜孜”,在付出和勤奋中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为民为君要“执事勤谨”。

三、针对“灾病荒”的治理措施

古代自然灾害频发,为官者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治理灾荒病的经验。平时就应有预防意识,如兴修水利、建立仓储;灾中要赈济百姓,安辑流民;灾后需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纵观宋元明清官箴书,古代官员的治理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拥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远虑意识。“室已焚而徙,薪舟已溺而市壶,疾已成而求艾,虽殚力为之,无及矣。”(15)《三事忠告》远虑篇指出了很多需要及时预防的方面,比如参加宴饮要谨防沉迷声色犬马;打猎要预防荒芜;修缮建筑要考虑是否可能超出规定;指定刑法要注意防止百姓遭到滥杀;征伐要防过度用兵等。正所谓“惟君子为能见微知著,思患而预防之欤”(16)。对于尚未发生的灾荒,也要提前做好储粮的准备,“尝闻近代为县者教民种蔓菁,捣其根以为饼,大者三四斤,干而储之,后值凶年,蒸以食饥民,味甘且美,赖以全活者甚众。夫古人虑民之周也如此,其肯苟且幸代而不为民预备哉。”(17)提前做好预备,是荒灾来临时不幸中的万幸。

二是针对疾病的防治措施与卫生意识。古代监狱封闭性较强,人员流动极差,尤其是暑热季节,更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正所谓“囹圄不扫,匣杻不洁,秽气熏蒸,春夏之交,疫疠扇毒,至有负死囚接踵而出者。”(18)官员很早就注意到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州县提纲》和《昼帘绪论》均提到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合理调整监狱室内设施,避免囚犯因换季而生病。“春则深其狱之四围沟渠,蠲其秽污,俾水道流通,地无卑湿,而又时时洒扫,使之洁净。”(19)“如稍向寒,便当糊饰户牖,支给绵炭,使各得温䁔和适,可免疾患饥寒之。”(20)除了卫生意识,还有隔离意识。“重囚有病,须别牢选医医治,仍追其家属看待。或有患疮者,亦须别牢,时其濯洗,毋使与余囚相近。”(21)

三是在商业方面,官家要合理干预市面上的粮价并注意价格调整的速度。《图民录》斟酌米价篇曰:“凡遇米贵,措置须有道。”(22)此篇分别举了两个例子:文潞国所任的蜀地米足,一经干预即能降价;赵清献所任的越地需要从外地进米,又逢雨浙旱蝗之灾,米更稀少,别人都禁止增米价,唯独赵清献命令涨价,这样一来商家纷纷觉得有利可赚,把大量米从外地购进售卖,米一充足,价格又降了下来。除此之外,古代官员还看到富人的作用:“藏富于民,非专为民计也。水旱戎役,非财不可。长民者保富有素,遇需财之时,恳恻劝谕,必能捐财给匮。”富民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发挥为国输财、兴修水利、赈济灾荒、稳定社会等积极作用。“故保富是为治要道。”(23)

四、温情治理与民本思想

“宇内之重,无重于民生矣。”(24)不管是“清慎勤”的作风态度,还是治理“灾病荒”的具体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治理好一方土地,惠泽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公廉慈爱,为得民之本。但公廉而不慈爱,民不我与也”(25)。做官不仅要廉洁,还要宽厚慈爱,才能得到民众之心。“诚生爱,爱生智。惟其诚,故爱无不周;惟其爱,故智无不及。吏之于民,与是奚异哉?诚有子民之心,则不患其才智之不及矣。”(26)因诚心而生爱,由此能够爱民,而爱民能生智,就能做好决策。清代汪辉祖治以亲民为要篇里说:“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之以诚,示之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27)体现出官民之亲。“夫长吏近民,虽自己足食,尤当思民之无食者;自己披衣,亦当思民之无衣者,推此一心。”(28)如何亲民?做到父母对孩子那般即可。正如张养浩所言:“盖古人视民如子,天下未有子在难,而父母坐视不救之理也。”(29)不管是清正廉洁的从政之道还是对灾病荒的治理,都体现着治理温情与人文关怀,爱民思想贯穿其中。

温情治理具体到相关事务中,则体现在处处留心。“狱官夜点时,或闻有呻吟之声,必须翌旦亟命医诊视。”(30)官员必须对自己的百姓负责,哪怕是囚犯。失火时,“则伐鼓集众,亲莅以救之。恻隐之心人所共有,诚能鼓舞以作其气,虽仇人亦将焦头烂额而相趋患难矣。”(31)官员应当亲自上场指挥救人,率众以对。张养浩说:“今为政者,往往以先入之言为主,非彼狃徇一偏,盖由不通上下之情故也。”(32)为官者要深入群众,探访民情,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关措施应对问题。袁守定在《图民录》举了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的例子,那时百姓对疾病很惧怕,“一人有病,合家避之”。辛公义为了改变这样的风俗,便自己置身于病人之间,泰然办公。“所得秩俸,尽用施药,迎医疗之,躬视饮食。”他说:“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汝等勿信也。”(33)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深入基层、心系百姓、为民爱民的好官员形象。赈饥以近民为主,查灾必亲至其乡,皆是温情治理的具体表现。

宋元明清的官箴书篇幅众多、内容丰富。尽管也有落后之处,如封建迷信、男女之别等,但其中从政道德、治理措施等内容所体现出的温情治理、爱民情怀在今天依旧可贵。其中“清慎勤”既道出了中国古代所有官员理应具备的官德作风与修养,又培养了官员的自律品格,对今天的公务人员依旧有借鉴意义;针对“灾病荒”提出的治理措施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远虑意识、卫生意识、商业头脑等,表现出官员自身优良的素质与能力。官箴书中体现的温情治理与爱民思想承袭着“仁”的核心,官员与民为亲,考虑人情,尊重人权,这既得益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得益于为官者自身的爱民情怀与修养。清代汪辉祖佐身为治三十四载,亲自为官五年,驰骋官场近四十年;陈宏谋为官四十八年,历任十二省巡抚、总督,一生政绩卓著……这些官箴创作者自身的品格、处事作风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和阐发中国古代官箴文献,不断发掘、创新中国古代官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内涵,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官箴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应该对官箴中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部分进行总结,梳理为官一方的治理措施,并对温情治理所折射出的爱民情怀加以发扬,批判继承其中的精髓。

注释:

①(24)[明]吕坤.《实政录》,《续修四库全书》第753册,史部第493册职官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8—272页、第247页.

②⑥[清]万维翰.《幕学举要》卷一,《官箴书集成》第4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748—749页、第753页.

③(28)[清]陈宏谋.《从政遗规》卷上,《官箴书集成》第4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252—253页、第285页.

④⑦⑩(12)(14)(26)(29)(31)(32)[元]张养浩.《三事忠告》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史部第360册职官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54—755页、第733页、第735页、第735页、第748-749页、第733-734页、第742-743页、第743页、第749—750页.

⑤(13)[宋]吕本中.《官箴》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史部第360册职官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53页、第656页.

⑧(18)(19)(21)(30)[宋]《州县提纲》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史部第360册职官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1页、第642页、第642页、第644页、第644页.

⑨[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卷上,《官箴书集成》第4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266页.

(11)(15)(16)(17)(27)[清]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下,《官箴书集成》第5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288页、第756页、第757页、第743页、第275页.

(20)[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史部第360册职官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15-716页.

(22)(25)(33)[清]袁守定.《图民录》卷三,《官箴书集成》第5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211页、第219—220页、第223—224页.

(23)[清]汪辉祖.《学治续说》,《官箴书集成》第5册,官箴书集成纂委员会,黄山书社,1997年,第297页.

猜你喜欢

爱民官员
李爱民美术作品
小英雄李爱民
触摸俄罗斯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