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人类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贵州大学文传学院大类选修课为例

2023-02-22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影视课程

林 华 吴 妍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和摄影机等数码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社交方式,逐渐影响着社会文化形态,使影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主导力量。作为人类学和影视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影视人类学,“致力于研究影视摄制与人类学原理、理念的有机综合,用影视手段纪录、阐释、传播人类文化”,有责任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运用影视手段探究新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更好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发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艰难处境,去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面对社会需求,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将影视人类学开设为学科大类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影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影视拍摄技巧呈现不同文化形态。在课程改革之前,本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实践性不强。为此,影视人类学课程于2020年开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于2021年6月获批为贵州大学一流课程培育项目,于2022年6月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课程。

一、教学理念与课程特色

有学者认为,“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走出了象牙塔,还逐步走入了社会的中心。它再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成为一个同社会命运息息相关,并不断地交换着信息的有机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与时代同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影视人类学教学团队力图打破专业壁垒,强调跨界融合,注重人文精神,观照现实生活,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新文科人才。

(一)实施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型教学为依托,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按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设计课堂练习,穿插着线上的课前学习内容,以及本次课堂讲述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到创造逐步递进的能力。

课前,教师在雨课堂发布公告,要求学生在线上提前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可通过线上测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翻转课堂上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应用影视人类学时,要求学生线上学习朱靖江教授的精品课程“影像中的人类学”的第六讲“土著影像”,了解社区影像即参与式影像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然而,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理解参与式影像的特征及其社会价值,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反馈情况,结合具体的参与式影像作品,分析它和普通纪录片的不同;可以结合社区影像即参与式影像在中国乡村的传播情况,特别是乡村之眼的发展来说明社区即参与式影像的赋权意义。换而言之,社区影像即参与式影像可以让村民自己记录表达,通过教育、对话与沟通,从而培植融洽的社会关系,塑造村民自我文化身份,进一步构建社区认同。

(二)立足省情教学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有着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商业文化的侵蚀,一些少数民族从语言到服饰,从传统习俗到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文化失去了其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极为关注实际情况,从传统建筑在消失、文化遗址被破坏、非物传承人缺失、传统习俗在衰落等角度,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影像画面的保存、文化宣传片的制作等角度,和学生探讨观察式影像如何形象生动地全面记录文化遗产、多元立体地阐释文化内涵、保护文化遗产。同时,鼓励学生拿起智能手机、照相机、摄影机等各种数码器材,捕捉身边的人事物,表达自我的演变历程及文化需求,关注正在发生着的文化变迁。例如,有学生拍摄黔北“三幺台”习俗的片子,有学生拍摄校园中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有学生在暑假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中拍摄了当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三)跨界融合教学

影视人类学的教学团队结合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教学骨干,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也有所不同。五位教师跨界融合教学,共同完成布鲁姆的分类教育目标。

林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人类学和传统文化,主要负责理论阐释,达到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杨兰副教授研究民俗学与乡村文化建设,担任纪录片《这方热土这方情》和新版《苗岭的呼唤》的总编导与文学统筹。杨老师结合作品,和学生探讨如何从学校乡土教育开始,促进学生在家乡文化的滋养下自信成长,促进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承的可能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

吴妍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在影视人类学、民族传播、新闻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毛燕妮老师的研究方向为摄影艺术,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拍摄视频,田鑫老师则专注于电子媒体采编实务、非编制作。几位教师均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实现动作技能操作领域的教育目标。

(四)以科研促实践

团队成员结合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创作。杨兰老师的国家课题“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调查走访贵州省雷山县农村小学的师生及村民,观察和分析撤点并校前后农村小学布局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关系。吴妍老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媒介化社会”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研究——基于贵州岜沙苗寨的民族志阐释,以具体的田野调查探讨参与式影像的赋权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拍摄制作相关作品。林华老师主持的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缺失,引导学生在运用媒介制作和传播作品时有效规避陷阱。这些科研项目,从不同层面思考了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下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为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来支撑和引领,一方面是通过“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信息技术手段快速改变教学环境和信息传递方式”,另一方面则是“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作用,引领教育变革,重塑教育生态”。影视人类学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借助学校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以及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平台,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团队根据混合式教学特点,调整了教学大纲,构建了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实施了较为合理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线上教学侧重影视人类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线下教学注重实践性,强调拍摄制作人类学片的技巧。

(一)利用线上资源,完成课前预习

教师在上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公告,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完成课前预习,熟悉教学内容。例如,“学堂在线”上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影像中的人类学”(中央民族大学朱靖江教授主讲)、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文化人类学入门与导读”(中央民族大学黄志辉教授主讲)。

(二)借助雨课堂工具,拓展学科知识

雨课堂的PPT课件功能强大,教学团队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进展情况,适时插入MOOC视频或者腾讯、优酷、bilibili等网络平台上的影像资料,也可以上传本地视听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借助雨课堂工具,学到更多知识。

(三)课堂即时对话,提升学习效率

本教学团队的教师非常熟悉长江雨课堂的使用方法,充分运用测试、弹幕、投屏等功能,加强课堂上的即时对话交流,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习效率提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几乎每次课都会有随堂测试,形式多样:既有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主观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畅谈对经典的人类学片的理解。本课程还通过分组功能,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线下讨论,线上总结。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随时开启弹幕、投票功能,获悉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及时了解各项数据,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学生标注了“不懂”的课件内容,在课堂上再次讲解,或换一个角度分析。

总之,本课程在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运用线上资源,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增强了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线上精品课程,研究大量的影像资料,拓展了学术视野,提升了感性认识,线下的实践教学效果更好。

三、考核方式与实践成绩

影视人类学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之对应的考核模式也有所变化,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实行全程化的多元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实行全程化的多元评价,从第一次课开始,一直到期末结束,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评价体系要求,成绩评定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

1.线上预习及课堂成绩:每次线上自主学习,基于学习目标,均设定了相关题目,通过线上测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课堂学习情况,分值占比10%。

2.翻转课堂成绩: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通过课堂评讲、回答问题给分,分值占比10%。

3.实践作品成绩:课程结束前,指导学生拍摄制作人类学短片,提升实践能力,成绩占比40%,由学生互评打分。

4.期终试卷成绩:卷面成绩占比40%。

总之,在考核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主导模式,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有传统的教师评分,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在翻转课堂环节,让学生给主讲的同学分别打分,最后取平均值,更加公平可信。在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对上传到平台上的作品匿名评讲,根据同学的评分给定成绩。

(二)拍摄制作推送优秀作品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大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积累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线上学习和线下训练,掌握了拍摄制作人类学片的基本技巧,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10名学生分组拍摄制作了34个短片,新闻学专业54名学生分组拍摄制作了15个短片,并在公众号“贵大文传”上推送优秀作品《城市人十二时辰》等。

四、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影视人类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团队在线上线下都很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醒学生关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纪录本土文化正在消逝的族群,思考世界热点如战争、种族问题,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比赛或电影节活动。例如,在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几位教师指导学生拍片参加2022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IM两岸青年影展等活动。2022年5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委会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开展了“强国有我,不负青春”视听作品大赛,有266所学校近千部作品参赛,264部作品入围。教师团队指导学生拍摄了6部作品,4部入围,其中,由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8位同学一起创作的《追光逐梦 点亮未来》获得三等奖。

综上所述,影视人类学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积累模式,借助线上平台的优势和线下教师评讲、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实行跨界融合教学,逐层递进,使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都对应着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考核机制,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素养、拍摄制作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影视人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人类学影视课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