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3-02-21阿茹娜杨大镛
阿茹娜 杨大镛
一、引言
1982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概念,我国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但是时至今日,关于这一概念,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解释。
1985年,这一创新性融资方式,由香港企业家引入中国,两地公司合作完成中国首个PPP项目——深圳沙角B电厂建设项目;1995年广西来宾B电厂建设项目,是中国首个国家推动并成功进入移交阶段的PPP项目。
2013年底开始,中国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带动PPP项目的规范化。同一时期,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昭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至此,作为两项国策的契合点,又具备诸多优势的PPP模式,受到各地方政府追捧,得到迅猛发展。
截至2021年末,中国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入库项目数为10243个,总投资金额162077亿元。生态环境类项目数为959个,占项目总数的9.4%;生态环境类投资额为1073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6%;总投资金额排在“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之后,位列第四。
二、PPP模式在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现状
截至2021年末,中国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中,内蒙古的入库项目数为272个,总投资金额2427亿。其中,生态环境类项目为79个。
表1 中国探索试行阶段典型PPP项目
(一)所属行业
PPP模式在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以来,主要集中于3个行业: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垃圾处理。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的这三类项目分别为30项、17项和11项,占总数的84%。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类PPP项目也主要集中于这三个行业,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这三类项目实施较广,为内蒙古环境保护类PPP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二)回报方式
现有PPP项目的回报方式有三类,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和使用者付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项目中,30个项目采取“政府付费方式”、41个项目采取“可行性缺口补助方式”、8个项目采取“使用者付费方式”,各自占比依次为38%、52%和10%。“使用者付费方式”占比较低,政府的财政负担依然较重。
表2 内蒙古生态环保类PPP项目(截至2021年底)
(三)运作方式
PPP项目主要的运作方式有:BOT、TOT、ROT、BBO、BOO、OBFO、OBFOT、LOT、MC、O&M等。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项目中,56个项目采用BOT模式,占项目总数的71%;另外,2项OBFOT、4项TOT、9项ROT、1项O&M、7项其他。运作方式以BOT为主,其他方式运用较少,创新性不足。
(四)所属阶段
按中国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统计口径,PPP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准备阶段、采购阶段和执行阶段。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项目中,62个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落地率达到78.5%。与居全国第一的——北京的落地率(98.2%)相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三、内蒙古生态环境类PPP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1.法律制度不完善。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但到现在为止未最后成文。虽然法律未成文,但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提出,PPP项目的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由于中央层面的法律制度的缺失,没有明晰的、针对生态环境类PPP项目的专业法律制度做依据,地方政府处理各方矛盾时没有法律依据,不利于纠纷的解决,成为生态环境类PPP项目在内蒙古广泛实施的主要障碍。
2.政府过度参与。内蒙古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中,30个项目采取“政府付费”。长此以往,短期内PPP项目可以降低政府一次性付费压力,但是长期来说,财政负担依然非常沉重,不利于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回报机制势在必行。
3.政府监管不到位。对于PPP模式这种新鲜事物,地方政府对制度规则、运作方式、项目流程、管理方式,学习研究不足,认为是解决公共服务融资的好办法,就盲目上马。内蒙古亦存在上述现象,政府对PPP了解不足,未建立起适合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政府监管中出现了过度干预和管理不足等两个极端,未形成规范合理的监管流程和监管制度。
(二)社会资本方
1.私有资本参与不足。在我国,PPP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国有企业偏好。根据《中国环境报》(2020),中国十大生态环境类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均为国有企业。内蒙古亦存在上述现象,生态环境类PPP项目的国有企业参与率在80%以上。这就严重违背了通过PPP项目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目的,变相加重了财政负担。
2.社会资本方的资质不足。生态环境类PPP项目存在收益低、技术复杂、长期性、资本密集等特殊特征。部分社会资本方对自身能力和项目复杂性认识不足,暴露出技术能力、融资能力、运营能力的不足。出现了部分入库项目因社会资本方无法攻克技术难题令项目受阻、社会资本方的资金链断裂令项目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在2017年和2018年,内蒙古出现了大量中国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退库的现象,凸显了社会资本方资质不足的现象。
(三)新兴行业的分布数量不足
传统行业的PPP项目回报机制和绩效要求较明确,有诸多的成功案例可借鉴,但新兴行业制度不够明确,风险较大,社会资本不敢介入。这就导致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主要涉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占比高达84%;生态旅游、新能源、生物质能、海绵城市等新兴行业占比不足20%。其次,草原生态恶化是内蒙古现阶段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草原生态保护类PPP项目仅2项,该领域PPP项目的缺失,不利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不利于内蒙古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乡村生态环境类PPP项目缺失
内蒙古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主要涉及城镇,涉及乡村的项目较少。内蒙古地广人稀,乡村相对比较分散,所以PPP项目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风险较大,社会资本不愿介入。其次,乡村PPP项目,涉及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民、村民自治组织等多方参与者,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矛盾冲突更难协调,不利于各方达成合作协议。
四、完善PPP模式在内蒙古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建议
(一)制定地区性的相关政策
为加快PPP项目在内蒙古环境保护领域的推广,在中央层面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内蒙古应该把握相关部门的现有政策的主旨,结合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分析过往相关纠纷,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符合各方利益的管理制度。
(二)推行EOD模式
内蒙古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中,“政府付费”的占比较高,财政负担较重,优化回报机制势在必行,而EOD模式的实施是优化回报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EOD(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就是通过组合开发等方式,将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与收益性强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通过关联产业的收益,反哺生态环境类项目。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类项目也可以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养老等产业结合,提高生态环境类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降低政府付费的压力。其中难点在于识别关联产业,找到与生态环境类项目可以有效契合的关联产业,这是EOD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三)引导激励支持私有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
1.为私有资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首先,合理设置生态环境类PPP项目的准入门槛,避免隐形壁垒,为私有资本参与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为提高私有资本的竞争力,也可以引导私营企业联合竞标;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混合竞标等,通过强强联合提高社会资本方的资质。再次,成立项目基金引导私有资本入股,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令更多的私营企业和个人,参与PPP项目,提高私有资本的参与率。
2.为私有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现阶段,社会资本主要通过银行长期贷款获得所需资金,单一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项目各方的风险,成为项目成功的最大障碍。一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领域的财政补奖政策,加大对具有示范作用的PPP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级银行为生态环境类PPP项目提供优惠的倾斜性贷款;三是成立项目基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股权投资;四是引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的优惠资金支持;五是综合运用股权、担保、融资租赁等资本市场金融化理念,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3.在内蒙古建立专业的咨询机构。PPP模式作为新兴投融资方式,政府和社会资本都缺乏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作经验。在内蒙古,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才能保证项目各方有问题时,能及时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协助。
(四)严格执行按效付费制度
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类项目的特性,进一步细化绩效考评体系,构建有针对性的专业绩效考评体系。通过严格规范的评价,如实掌握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政府根据生态环境改善质量进行付费,既可以完成环境改善的目标,也可以倒逼合作方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创新能力,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五)均衡PPP项目在各领域的发展
传统行业,重点在于修复和综合治理,属于事后管理;新兴行业,重点在于预防环境破坏,属于事前管理。健全新兴行业的管理制度,降低各方风险,加强新兴行业中PPP项目的应用,从污染源头治理环境,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内蒙古乡村经济,借着“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也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但与城镇相比治理力度明显不足。建议以“乡村生态环境类PPP项目”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支持、咨询指导,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内蒙古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内蒙古,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可以尝试将PPP模式引入草原生态保护中,解决草原生态补偿的资金缺口,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恢复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各界对PPP模式的日趋了解,相关市场的日趋成熟,PPP 模式对内蒙古环境保护的贡献愈发明显。但当前生态环保PPP 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政府监管不力、政府和国有企业过度参与,新兴行业推广难度较大,社会资本方资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引导激励私有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力推行EDO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均衡PPP项目在各领域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PPP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