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农牧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3-02-21马晓昀慕安琪
马晓昀 慕安琪
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牧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及时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粮食增产,畜产品供给充足,稳住了农牧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
一、2022年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年,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要求,粮食逆境再夺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油料扩种超出预期,肉蛋奶等重要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业绿色发展纵深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粮食逆境再夺丰收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427.7万亩,较去年增加101.2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780.1亿斤,居全国第6位,较去年增加12.0亿斤,增量占全国的16.3%,全区粮食面积、产量均实现高位增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833.1万亩,较去年增加493.3万亩;大豆产量49.1亿斤,较去年增加15.4亿斤。
(二)畜牧业稳定提升
在“奶九条”政策的带动下,2022年新增奶牛存栏可达24.6万头,奶产量达到733.8万吨,同比增长60.6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全区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15.2万吨。全区猪牛羊禽四肉产量277.8万吨,同比增长2.8%。其中,牛肉产量71.9万吨、同比增长4.6%,羊肉产量达到1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三)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依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组建了16支农业重大技术协同团队,建立了80个科技小分队,发布农牧业主推技术56项,培育入库高素质农牧民14.5万人,深入推进农牧业科技融合,杭锦后旗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巴林右旗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取得新进展。
(四)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深入实施肉牛、肉羊国家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落实羊绒收储贴息和马铃薯生产者补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263亿元,同比增长6%。新认定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72%。
(五)绿色发展持续深入
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统防统治面积4804万亩、绿色防控面积4840万亩,预计化肥农药继续保持负增长。在63个旗县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9个盟市19个重点旗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粮食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内蒙古“十年九旱”,旱地面积8743.2万亩,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5%,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农业干旱区。部分地区风雹洪涝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粮食持续大幅增产难度大。二是种业“芯片”短板仍需突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种业“卡脖子”问题有待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种子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粮食单产提升空间较大,奶牛、肉牛核心种源和苜蓿种子再生性、产性亟需提高。三是产业链条较短仍然突出。大部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落后,以初加工为主,缺少精细综合加工企业,农畜产品加工存在产品和服务不够精准,不能高度满足消费的需求,品牌溢价有限。
三、2023年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要求,以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力推动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一)强化粮食产能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落实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创建高产示范典型,打造吨粮田。分区域推广玉米、小麦等作物高产种植技术,提高全区粮食单产水平。
(二)建设高效设施农业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智能化高标准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中草药、精品苗木种植,推广气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京津市场供应基地。
(三)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
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户开展养殖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扩大中东部地区肉牛养殖,支持标准化育肥场建设,推动肉羊养殖向玉米主产区集中,稳定优势区生猪产能,培育打造设施畜牧业重点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突出典型模式引领,带动农牧民积极参与,构建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多元化设施畜牧业发展格局。
(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科学引导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有序扩大林下种养经营规模,增加林下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积极推进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实施“一水一策”,科学划定限养区、养殖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
(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制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规划。按照“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要求,启动“十百千”三好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保护性耕作行动,在东部四盟市部分旗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六)强化饲草基地建设
以农牧交错带和牛羊传统养殖优势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 推动建设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基地。在沿黄灌区、西辽河流域、阴山沿麓和大兴安岭沿麓,利用春闲田、秋闲田、中轻度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建设优质饲用燕麦生产基地。在东北部草原、西辽河流域和沿黄流域,推动苜蓿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羊草人工种植。
(七)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持续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加快优质品种更新换代步伐。聚焦种源创新与现代生物育种、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效种养与绿色生产、农牧业机械装备与智能化、农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农牧业生物安全与灾害防控等重大创新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
(八)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
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研发制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高速精量(免耕)播种机、柠条平茬收获专用机械等,加大大型、高端、智能化、节能型作业机械推广力度,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全面实行重点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运用手机APP和物联网轨迹监控等手段,推动作业量与补贴政策有效挂钩。
(九)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
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示范。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先行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开展绿色发展支撑体系试点建设。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能力,加强境外引进野生动植物物种管理,严格规范“异宠”交易与放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