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舞蹈研究的一项新探索
——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丛书》

2023-02-21兰林友马辰媛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田野舞蹈民族

□兰林友 马辰媛

【导 读】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系列研究成果概括和总结了舞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炼了舞蹈人类学的研究框架,在方法论上例示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与学术实践。在探寻解读舞动模式的路径方面,打开了舞蹈民族志研究的更多可能。

一、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对身体行动的独特记录与讲述

基于人体运动和身体体验的舞蹈文化研究,最为关键与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曾是在表演转换文字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因为身体动态语言的记录和描述是舞蹈研究的基础。然而,舞蹈的审美研究通常因其“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的飘忽性(ephemerality),因缺乏有效的记录手段和讲述方式而陷入困境,有些舞蹈从业者精于舞蹈本体研习而疏于理论训练,有些非舞蹈专业人士则可能精通理论而短于舞蹈本体熏陶。因此,如何将动态的具身行动(embodied action)构成值得调查的知识之文化形态[1]935-936,向来是一种学术挑战。换言之,将身体运动视为动态的具身行动感知,寻求从表演转换为文字,把人体运动编码为一种剧本,通过将其描述为连续的、静止的位置而把运动保存在记录之中[2],在舞蹈学界始终是一个学术难题。

当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舞蹈文化研究所直面的一个学术挑战是,如何形成学习和分析行动的一套记录和讲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2021年出版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丛书》,较好地回应了这一学术挑战与难题。这一系列成果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大家较少关心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将之确认为中国舞蹈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即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其次,主要基于人口标准,确认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中的18个人口较少民族22个族群舞蹈作为田野调查对象,调研点则遍布全国9个省(自治区)27个市县(旗)几十个乡村。此外,所调研的舞蹈形态不包括学院派的民族舞蹈、剧场化和创作形态的“民族舞蹈”以及当代中国古典舞,而是濒临传承危机的民间形态的民族舞蹈。[3]

从13册出版的成果形态来看,丛书呈现出多元混合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识生产特征,按照总述性的研究报告、田野笔记、田野调查报告、文化图志、文化研究等成果形态递进排序。这一独具特色的多元研究产出可概括为:

1.初级学术成果汇集之田野笔记与田野调查报告

丛书第二辑至第八辑的内容是项目团队在调研18个人口较少民族时所做的翔实的田野记录,每篇田野笔记都包含着丰富的访谈资料和文化场景的具体描写,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民族舞蹈的动作、服饰、道具、表演环境,并对当地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记录,甚至具体到每日天气、饮食、交通、物价等。这些详细记录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和真实境遇。除了客观记录,这些文字记录也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例如,当地人对本民族舞蹈文化的认知、记忆、情感、认同,以及调研者初次接触民族舞蹈时感受到的文化震撼。其中,还就一些人口较少民族舞蹈的流传现状与20世纪80年代的状况进行了对照性的详尽记录,从传承脉络上清晰地呈现出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2.文化图志:“读图时代”的视觉表达

丛书的第九辑是别具一格的一册《民族舞蹈文化图志》,充分考虑到当代人在“读图时代”的学习特点,该书以图为主。文化图志诞生于田野之中,立足于舞蹈民族志、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力求将各民族的舞蹈还原到民众的生活和历史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接呈现出各民族(普米族、毛南族、塔吉克族、京族、基诺族、珞巴族等)舞蹈的面貌,令读者身临其境地直观感受到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环境及舞蹈特点。

3.研究报告:丛书开篇

丛书的第一辑《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复兴的格局与路径》,就研究缘起、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做了一份综括性研究报告,对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具体的建议。

4.舞蹈文化研究:升华与结晶

当然,丛书的成果并未止步于记述田野中的所见所闻,而是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民族舞蹈研究个案的概括和提炼,探究一些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舞蹈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概而言之,该丛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学科层面上尝试构建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探究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变迁机制与内源动力。其次,在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方面,帮助当地族群存留了宝贵的舞蹈文化素材,提出了解决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危机的可行方案。最后,在学术实践层面,逐渐实现从传统的采风式短暂考察向实证的扎实的田野调查转变,确立了舞蹈民族志的研究路径,贯通了与地方民族艺人之间的连接。

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新框架、新方法与新阐释

本丛书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在构建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方面,凝练出舞蹈人类学的研究框架,有力地推进中国舞蹈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到的阐释舞蹈文化的观点和见解,夯实了舞蹈学理论的研究基础,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丛书的第十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流变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考察时空、动态、节奏、乐器、服装道具、功能、观念等方面的变迁,探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的生态适应,总结舞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舞蹈变迁的内外因素,提炼文化保护的具体对策。又如,第十一辑《民族舞蹈功能与意义研究》,则从价值论的角度探究舞蹈的功能与意义,立足于局内人的视角考察舞蹈在当地文化系统内部的活力,寻访具体真切场景中的舞蹈状况,进行多角度的文化阐释,充分论证舞蹈对当地人以及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探索民族舞蹈的保护方法与发展方向。再如,第十二辑《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云南兰坪杂居民族的圈舞研究》,又从美学的角度总结舞蹈的审美规律,归纳出普米族、怒族、基诺族、阿昌族几个民族舞蹈的独特审美特点,认识各民族舞蹈之间的个性与共性,诠释民族舞蹈审美的多样性表现,加深族群互动理论的理解。

当然,就理论阐释而论,我们认为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尚需运用恰当的理论框架分析田野调查资料。如斯宾塞就主张在社会过程中理解舞蹈的意义,强调乐舞不分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进行舞蹈民族志的提炼,探讨舞蹈本体、艺术行为与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4]终究,无论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研究旨趣发生怎样的变化,从研究对象和审美风格逐渐转向日常生活,但核心聚焦点还是有韵律的人体运动,舞蹈被视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一种映照。

在方法论上,该丛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探究,以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为基本方法调研舞蹈文化,提炼了舞蹈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为舞蹈文化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和研究路径,回应了最新舞蹈人类学的实践趋势。从具体的研究路径来看,依据身体和身体体验来进行探究,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对身体语言进行深描,因为舞蹈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舞蹈身体语言呈现历史记忆、社会变迁、观念意识等,所以在关注舞蹈动作之外,整体论的舞蹈民族志通常还必须考察当地的历史、环境、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等。

然而,在人体运动的研究中,无论是威廉斯(Williams)的“行动符号系统”,还是凯普勒(Kaeppler)的“结构化的运动体系”,在调查和描述舞蹈时,关键之处依然是如何将飘忽的舞动韵律转换为可阅读的文本。在日渐得到重视的舞蹈民族志实践中,动感视角被认为是理解舞蹈文化的独特方法,因而还需要生产更多细致解读的工具和更为复杂的方法论,兼顾动作调查的微观和宏观层面。这样,身体成为一种铭记意义的根基,一种表演的工具,以及一种持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媒介。[5]

此外,从回访研究的意义来看,本丛书本就锚定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为靶向,田野调查主要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课题组曾经调研过的田野点进行学术回访,起点高,安排周密,田野工作扎实出色。田野调查与审美研究呈现出显著的舞蹈文化研究特色,具体表现在:第一,由26位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构成项目组成员,并组成不同的田野调查小组,分别前往18个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而田野之地大多为偏僻艰险的人口较少民族生活的边疆地区。第二,访谈对象以各民族舞蹈艺人为主,旁涉文化馆、本土文化学者、相关舞蹈研究者及政府相关人员。除了切身学习、体验当地的舞蹈以外,重视对舞蹈艺人的访谈,注重从他者的眼光中,挖掘舞蹈形态的成因。第三,从调研时间和周期来看,三年田野调查过程中,“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8个人口较少民族22个族群舞蹈进行了持续的实地调查,共开展了42次调研,行程达十几万公里。因此,“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程之后的一项重要社会调查,在民族舞蹈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如此历时悠悠十载的研究,翔实的田野笔记,概括和提炼形成的文化图志和研究报告以及精练的概论与综述,不仅接续前人的相关调查和研究,而且为当下和日后的舞蹈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证材料。

不过,毋庸讳言,假如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的文本相互参照,探究其历时性的传承动力机制和文化变迁机制,那么显然更能凸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价值,增强研究深度与拓宽研究广度。事实上,舞蹈表达的是编舞者有关人类情感、观念、生活及世界的知识[6];在舞蹈表演层面,身体是传递和存储文化知识的一种手段[7][8],经由民族舞蹈艺人的历时性意义追寻,两两相照,便可探知舞蹈象征或“表达”社会的文化特质的机制,借助舞蹈得以理解特定的族群与文化。

三、身体经验的混杂、共享与交融:作为文化实践的民族舞蹈

从该套系列丛书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来看,亦颇有几点可称道之处:第一,从社会文化和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只有真正进入田野,了解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领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减少民族文化之间的误解,从而增进对民族舞蹈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有效促进族际交往、交流与交融。显然,该系列丛书混合多元成果的文本呈现,不仅从中可以了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的真实现状,证实中国舞蹈文化的多样性,而且能让更多受众欣赏和领略到那些人口较少民族的舞蹈文化,从而促进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族际共融共享,更加直观而具身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于作为资政报告向国家民委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则为制定中国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策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决策依据和可行方案。

第二,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研究,无疑是一种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思维突破和创新之处,不仅反思了舞蹈本体的规律,而且思考了民族共舞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因此,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的观点,可以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注脚,生动诠释了身体的舞动是社会文化的铭记之外,身体被视为知识的所在,强调舞蹈的独特性与动觉交流手段,在各民族间的文化共通、共融、共进、共享过程中,必然呈现各民族舞蹈的文化混杂性(cultural hybridity)。许多研究表明,虽说有时民间舞蹈被视为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发明的组成部分,或是复兴和重新发明的[9],但事实上,舞蹈文化混杂性正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化晶体。

同时,有必要指明的是,若能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那么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研究自然更能呈现跨文化研究的特点,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民族舞蹈文化内源性与外源性变化的动力机制。随着一直被忽视的动觉等多感官研究成为共识,对实地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研究个案中提炼理论,对动作系统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遗产学、生态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自然能够提炼出有关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的典型特征。研究证明,舞蹈作为一种习得的文化实践,特定社会的舞蹈嵌入在物质文化和体质文化之中,而后者也风格化和图式化在舞蹈形式之中。诚如布莱金(John Blacking)所言,构成在时间和空间中人体所富有表现力的、社会性的活动,舞蹈作为一种人体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乃是理解一个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通道和路径。[10]

第三,对以青年女性为主的舞蹈从业者来说,基于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舞蹈文化研究是极为鲜明的研究方式。一方面,她们得以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由此在情感层面上感触民族舞蹈的灵韵;另一方面,在参与的田野过程中,她们调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对所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细致记录,包括舞蹈的名称、传说、分布、组织者、表演者、服装道具、相关仪式等。因此,通过对场景的观察记录、动态的亲身体验,对发展过程的采访,还原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在跨文化的意义上进行着身体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提出当地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方法。

新近的舞蹈人类学研究表明,当代舞蹈民族志的实践将舞动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情动转向的舞蹈民族志强调舞蹈自身的多感官特性,注重舞蹈本体的动觉特性和力效,重视多维感知觉的具身知识。因此,田野工作必须沉浸于具体舞蹈语境,由此得来的舞蹈民族志方能传递生动而丰富的动觉—情动信息。

第四,在学术与教学实践层面,鲜活而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为舞蹈文化的教学、编舞创作提供异彩纷呈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素材,从跨文化研究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舞蹈典范特征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有着特别的训练价值。

注释

[1]Farnell,Brenda.“Ethno-Graphics and the Moving Body”.Man,1994,29(4):929-974.

[2]Farnell,Brenda.“Moving Bodies,Active Selves”.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9,28:341-373.

[3]邓佑玲,马辰媛等.民族舞蹈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1:36.

[4]Spencer,Paul (eds.).Societyand theDance.TheSocialAnthropologyofProcess and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5]Desmond,Jane.“Embodying Differences:Issues in Dance and Cultural Studies”.CulturalCritique,1994,26:57-59.

[6]Williams,Drid.TenLecturesonTheoriesoftheDance.London:Scarecrow Press,1991:21.

[7]Buckland,Theresa Jill (ed.).DancingfromPasttoPresent:Nation,Culture,Identities.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6.

[8]Taylor,Diana.TheArchiveandthe Repertoire.PerformingCulturalMemoryinthe Americas.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

[9]Sklar,Deidre.“Remembering kinesthesia:An Inquiry into Embodied Cultural Knowledge”.In Carrie Noland and Sally Ann Ness (eds.),MigrationsofGesture,2008:85-111.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0]刘咏莲.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舞蹈人类学视角——约翰·布莱金对舞蹈人类学的研究与贡献[J].中国音乐,2012(2):184-188.

猜你喜欢

田野舞蹈民族
希望的田野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在希望的田野上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