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路径研究①

2023-02-20孔钰棋李广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节约课程内容时代

孔钰棋 李广艳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节约

“节约”一词,在生活方式上有“制、止、约束”之意。《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约,缠束也。”[1]《周易》曰“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2]除此之外,“节约”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节制,并要求人能够做到“俭以养德”。如《左传》中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3]可见,节约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逐渐上升成为个人品德修养的规范。所以,古人将节约作为提升自我人格、进行修身养性、追求淡泊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当中,“节约”主要有两种基本解释,一是节省,二是节俭。这与古人所理解的“节约”一脉相承,但在当今,“节约”一词的含义被简化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节约”对“德”的提升作用。

(二)勤俭节约教育

“勤俭节约教育”又可称作“节约教育”,它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就一直号召全党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使得我们党能够在革命年代领导人民克服艰难时期。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多次强调要了解国家、了解群众需求,坚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努力拔除旧官僚恶习与作风。江泽民曾强调,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若要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那么克服浪费现象的举措必不可少。胡锦涛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化战略,通过“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重新构建好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记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不断丰富习近平勤俭节约观的内容。由此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将勤俭节约世代传承,不断完善勤俭节约教育的建设,以此筑牢思想的根基。

本文阐述的勤俭节约教育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奢侈浪费行为,通过发掘高校勤俭节约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有利于高校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勤俭节约教育的必要性,并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初做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首先餐饮浪费的现象触目惊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餐饮浪费绝非“小事情”,它反映出“大问题”,即我国的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最后,强调了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措施要求,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即抓得要紧、抓得要实、抓得要牢、一抓到底。[4]所以,高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与个人品德修养息息相关。如《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提到“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再如《诸葛亮集·诫子书》中“俭以养德”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家国情怀。如《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荀子·富国》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可见节约,于家关乎家族兴盛,于国关乎国泰民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所以,高校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深远性与持久性,将勤俭节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挖掘勤俭节约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不断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让国际社会惊叹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坚持勤俭节约”放在心中。我国虽地大物博,但粮食安全仍是困扰国际和国内的重大问题。所以,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是新时代国家未来发展的活力源泉,高校应适时引导大学生认清和理解现阶段严峻形势,鼓励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大学生“一己之行也能为国出力”的成就感。

(三)实现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立德树人”重在立什么样的德、怎样立德、为谁立德。关于怎样立德,高校应加强对勤俭节约教育的研究力度,拓展落实勤俭节约的多元化路径,这既能帮助大学生从点滴做起立好“德”,又为高校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德育理念拓展思路。

三、当前高校开展勤俭节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课程内容缺乏建设,导致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不强

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我国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工具。在现有的五本教材内容当中与勤俭节约的教育关联最大的是《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与第四章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两部分。一方面,勤俭节约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勤俭节约又有助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以上两部分都是对章节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而勤俭节约的具体实践内容却很难在该教材内容当中直接呈现。

其次,与勤俭节约相关的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本教材。在革命战争年代,勤俭节约是我党开展一系列工作的传家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断赋予勤俭节约以新的时代内涵。但是考虑到两本教材的设定意图以及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情况等,勤俭节约教育还是难以在课上主要知识内容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局势,以便于了解推行勤俭节约理念的初衷,但勤俭节约不应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2018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完善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材体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对统筹兼顾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建设。新时代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符合意见在课程内容方面指出的“五个重点”以及“五个主线”,有助于促进“立德树人、立志成才”终极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将勤俭节约的教育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辅助性学习材料予以补充。

(二)教育方法收效甚微,导致大学生勤俭节约能力缺乏

当前高校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但由于高校缺乏系统的有关勤俭节约教育的建设,以至于大学生们难以感同身受。二是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例如校报校刊宣传、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等。以上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值得肯定,但仍有不足之处值得深思。例如,宣传勤俭节约更应重视其所能达到的实效性。一方面关注宣传教育的效果,即德育效果是否在质量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重视宣传教育的社会效益,即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产生长久的社会影响力。

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导致大学生勤俭节约行动受限

当代大学生虽然心智相对成熟,但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诱导。一方面,重大社会思潮利用其强大的号召力,可大幅提高受众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重大社会思潮可能存在方向性的错误,利用其煽动性,严重危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牢牢捍卫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底线,并积极利用大学生这一“家校沟通的桥梁”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声望,不断拓展勤俭节约的宣传方式,让勤俭节约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拓展勤俭节约教育的教学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通过古为今用来丰富勤俭节约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需要汲取民族智慧以充实勤俭节约教育的课程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无论是对外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塑造好中国形象,还是对内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经验当中获取灵感以丰富勤俭节约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发挥新媒体的开放与交互作用,创作出喜闻乐见作品形式以进一步传播讲好党的故事。[7]并且,要不断挖掘百年党史中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相关的红色资源。

此外,还需要洋为中用来完善勤俭节约教育的课程内容。例如,很多西方国家都采取了循环利用教科书的方法,减少纸张资源的消耗。再比如,日本为了深化全社会对节约的认同度,制作了符合日本国情的资源节约手册。所以,高校可以借助国外经验,结合新时代的发展、中国自身国情、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将勤俭节约包装成为一种校园潮流,以此来不断强化勤俭节约的教育作用。

(二)多领域融合勤俭节约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

1.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二者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基本一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8]高校应该继续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善于利用和解读“近人平语”的魅力,不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完美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高校首先可依托自身办学特点与地方优势,为学生专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平台,以配合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其次,高校应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习惯与道德修养。最后,鉴于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等,高校要加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助力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法律的重视程度与正确性认识,让生态文明教育深入人心。

2.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沃土,并且要积极开展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高校应该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有关勤俭节约的好故事和好榜样,并且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认识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9]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们解读“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蕴含的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高校教师要提高对共和国领袖有关勤俭节约的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重视程度,增强信息与知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并利用学生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如每日微信推文、微博知识打卡等,为大学生全方位了解一位领袖的为人处世、理想信念等人格魅力,创造好相对丰富的条件。

3.劳动教育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细化了推进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与实施途径。可见,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高校首先要明确劳动的育人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德”,以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创新发展劳动教育以推进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使命感与“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豪情壮志,帮助大学生提升劳动价值以抵御来自消费享乐型不良文化的侵蚀,使其逐步成为新时代劳动文化的代言人。最后,高校可通过时刻关注大学生针对劳动而产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创办劳动周与劳动月、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等,锤炼大学生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意志。

(三)构建家校勤俭节约教育合力平台,净化社会风气

教书育人的重任虽在学校,但是勤俭节约教育效果的保持,也需动员全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在推动学生勤俭节约思想的构建与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时,一方面需适当鼓励学生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一是在学校里是教师的学生,即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可获知识面的提升与价值观、行为上的改进。二是在家庭里是家长的老师,即学生在面对家庭时,也可作父母的老师,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发挥其社会作用,给家庭教育予以公益性的科学指导,发挥家校合力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勤俭节约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节约课程内容时代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节约
节约
节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