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21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3-02-19陈敏张月月王丹丹孟佳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过敏史头孢菌素喹诺酮

陈敏,张月月,王丹丹,孟佳佳

抗菌药物作为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围术期预防感染最有效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滥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超级细菌”肆虐,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审查,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有助于了解临床用药情况,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2]。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213例抗菌药物ADR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13例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5 772例未出现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为对照组。

1.2 资料收集 利用Excel软件对研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DR级别、患者转归、累及系统及相关症状进行分析,并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3]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分析抗菌药物药品类别。记录患者过敏史、是否联合用药、用药时长、给药途径等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菌药物ADR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3例抗菌药物ADR患者中,男性94例,占比44.13%;女性119例,占比55.87%。年龄6个月~89岁,20~79岁居多,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各年龄段性别分布及构成比

2.2 ADR级别及患者转归 213例抗菌药物ADR患者中,一般的ADR 190例(占89.20%);严重的ADR 23例(占10.80%),表现为严重皮疹8例、三系

减少7例、肝功能异常5例、过敏性休克1例、肾功能异常1例、呼吸困难1例。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后,权衡治疗与ADR的利弊,ADR症状较轻的患者予减慢滴速、减少剂量等操作,严重的ADR患者经及时停药、抗过敏、吸氧等相关对症治疗后,痊愈195例、好转13例、未好转2例、不详3例,无死亡病例。

2.3 引起ADR抗菌药物药品类别占比、累及系统及相关症状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共有12类24个品种,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62例)、喹诺酮类(55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37例);较常见的抗菌药物ADR为累及皮肤及附件,共127例(59.62%),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水肿;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共47例(22.07%),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见表2。

表2 致ADR抗菌药物的分类、所占比例、累及系统及相关症状

2.4 抗菌药物ADR的单因素分析 2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有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长≥3 d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资料比较 [例(%)]

2.5 抗菌药物ADR的多因素分析 将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长作为自变量,抗菌药物是否发生ADR为因变量(赋值:发生=1,未发生=0)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用药时长≥3 d是抗菌药物发生A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见表4。

表4 抗菌药物ADR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品类别之一。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显示,抗菌药物ADR报告数量一直居于首位,是ADR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4-6]。抗菌药物种类繁多,ADR与疗效并存,在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的同时,其ADR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213例抗菌药物ADR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7,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与相关研究结果[7-9]一致。抗菌药物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好发于老年人及儿童,主要因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吸收、代谢、排泄功能减弱,因此其使用抗菌药物易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ADR;而儿童的血浆白蛋白浓度较低,结合力较弱,加上部分内源性物质可以竞争性结合血浆白蛋白,造成药物游离浓度增加,故易发生抗菌药物ADR[10-12]。本院抗菌药物ADR患者中以20~79岁居多。

本研究表2结果显示,致ADR的抗菌药物排名前三的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62例,占29.11%)、喹诺酮类(55例,占25.82%)、β-内酰胺酶抑制剂(37例,占17.37%)。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因其耐青霉素酶、抗菌作用较强,故临床应用广泛,尤其五水头孢唑林作为第一代头孢,ADR发生率居本院头孢菌素类首位,可能由于其广泛用于急诊内科及围术期术前预防有关。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会导致交叉过敏现象,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内源性杂质,如降解产物、自身聚合物及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外源性杂质均可引起ADR,因此,随着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升高,其ADR发生率也日益升高[13]。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化学合成抗菌药,抗菌活性较强,尤其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高,在抗菌药物致ADR中排名第二,其中左氧氟沙星是导致ADR最多的一种喹诺酮类药物。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ADR累及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共127例(占59.62%),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水肿;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共47例(占22.07%),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本研究表3结果显示,不同给药途径导致的抗菌药物ADR中,注射给药为首要原因,与滴速、药物浓度、避光、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前是否冲管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应严格遵守卫健委公布的“用药十大原则”之一: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同时,药师应做好用药教育,提醒患者在静脉滴注期间不要随意调整滴速,某些特殊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在静脉滴注后应减少光照,以免ADR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长可能是抗菌药物ADR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用药时长≥3 d是抗菌药物ADR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全程加强监护;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应简化用药,必须联合用药时应熟知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且在静脉滴注时,应选择合适的溶媒、浓度,给药速度;使用易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应予冲管处理,或间隔使用。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体内正常寄生的敏感菌被杀灭,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造成菌群失调,而外来致病菌可趁机侵袭人体,引发二重感染,因此应严格掌握用药疗程,及时停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ADR患者以20~79岁居多,致ADR的抗菌药物排名前三的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且注射给药是抗菌药物ADR的首要原因,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长≥3 d是抗菌药物ADR的独立危险因素。本院正在积极着手开展前置审方服务,药师应通过定期的培训、考核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审方力度,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提升用药质量,提醒医师及时停药。定期开展医嘱点评,及时将点评结果在院内进行通报。做好ADR宣教工作,加强医护ADR防范意识,减少ADR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使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趋于合理化。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过敏史头孢菌素喹诺酮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沉默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