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音乐课程核心素养的视域

2023-02-17周虹先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周虹先

摘 要: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距2011年版时隔11年,此次课程标准结合11年后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更新完善,也直接决定了音乐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方向。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结合2022年版《艺术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当下音乐课程内容中的“以美育人”的理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内容;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73

结合全球视野的艺术课程标准与艺术学科教育的最新动态,我国对当下最新的美育做出了细致详细的新要求。最新出台的课程标准从我国国情出发,严格遵守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围绕课程方案,对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优化培养目标,确立学业质量标准,强化了学段衔接和指导性,这也是基于2011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上所做出的新改变。

音乐课标在总结、传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证明与经验总结,基于对一线教学较强指导性的基本内容,遵照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总体要求,更新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各方面,对课程总体要求做出进一步规定,使艺术教育课程跟紧国家改革发展,增强实效性,与国家未来紧密关联,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发挥课标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1 音乐课程中“核心素养内涵”的体现

在美育中,艺术教育占据较大的比重,其强调真善美的凸显,培植纯真心灵。其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课程内容皆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培植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从各学科、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培植来入手,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良好品格。而艺术核心素养培植包括如艺术表现能力、对不同种族文化传承的理解力、对大众美学的审美能力等。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那么,音乐教育的內涵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涵。

1.1 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了培养、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核心素养首先是通过学习需具备基础的知识。传统教学中,知识填鸭式的方式与僵化、机械性控制教学模式导致了所学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甚至导致对基础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的教学困境。核心素养以学习的知识为基础,又以能力的生成为追求。只有当书本、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转化迁移至实际能力的体现,核心素养的真正功能才有所体现。

1.2 审美与表现能力

除静态知识的获取,体验感知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则建立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对艺术现象与行为做出审美判断。其中需要思考以下几点涉及音乐美学的内容: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所探索的美的规律体现在何处?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包括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等,了解并感悟艺术中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美”含义的理解与表现有利于构建社会稳定和谐。表现能力则与“实践”紧密结合,获得丰富的审美感知后,将知识化为实践,可以自主选择表现方法与表现途径,实际应用,从而构成素养的外在表达,生成机制反应素养的内在需求。

1.3 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借助联想和想象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参与,才可实现创新与创造。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审美感知、表现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间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不仅是人作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社会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4 由文化差异至文化理解、认同的过渡转变

人的自我发展与进步、完善是个永久命题,人的价值应如何寻找,如何实现?核心素养中就包含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来自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融合与碰撞,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盛行文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在义务艺术教育中的音乐课程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认同,进行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能够决定知识和能力的实践途径与发展方向。在音乐教学中,由文化差异至文化理解、认同的过渡转变需要感悟、领会、表达特定文化情境中音乐作品人文内涵,品悟文化发展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对文化与音乐之间关系的辨析,引导学生在将音乐教育与培植争取的“三观”相结合,厚植家国情怀,拥有辩证思维,明辨是非且拥有文化自信。

2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以美育人”分析

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及了课程分段设计思路。把第二阶段重新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第二阶段:三四五年级;第三阶段:六七年级;第四阶段:八九年级)。参照音乐课程内容的学段目标,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学段对音乐的要求不同,但音乐文化的象征与基本理念始终贯穿在整个学段目标中,只不过范围与深度有所不同,从浅层——深层,表面——内在,单一——全面。在课程整合中,核心素养扮演着指路标的角色,而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整合。课程整合彻底颠覆了能力和知识如今的零碎状态,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现状。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涵盖十四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欣赏”,学生丰富听觉与视觉,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在欣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意识,增强对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理解。在“表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揣摩实践,循序渐进习得器乐、声乐、综合性艺术表演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把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表现传递,不断积攒音乐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养。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2.1 情境化教学

如今处于信息时代的个体,极易受到快节奏生活、文化的影响,缺乏对现象以及社会的慢观察与慢思考。而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对政治、文化环境的体验,增加整合多层次、多向度的认知图式十分必要。学生个体内在会产生对情境的辨识,也逐渐会以一种全面多角度的态度与价值观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虚假的参与者或学习的“边缘人”。现回归到对人的关注,设定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音乐在不同学段的情境化教学,实质在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当多频次地应用情境化教学,学生就会自觉产生问题意识,熟悉所在情境带来的认知冲突,并思考多角度的解读方法与路径,在潜移默化中结合经验、个性、思维、认知,使其成为终身的核心素养。学科实践是指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学科,关注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结合音乐学科特点,音乐的实践首先需要学生的参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提示”模块中也增加了情境素材建议,基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或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创设与音乐相适应、与生活相关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相关学习内容上,逐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音乐经验。此外,还包括情境表演的设计,根据一定的情境和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等……例如,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唱游音乐部分需要(1-2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此阶段知识面的拓展会奠定学生了解有关人文知识的基础,培养探索意识,也会提升对未来掌握音乐及姊妹艺术学科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与艺术学习拥有相同的特点,例如划分阶段性、整体及连续性。强调学习主体在场和亲身参与,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度探析以大观念为导向的教学、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真实性学习、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自信心,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

2.2 发挥学生自主性

学生的思维与行动是具有自主性的。音乐作为艺术学科的分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科目,通过音乐课程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审美创造。第二学段目标(3-5年级)提及“对音乐会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即兴表演和编创等艺术创造活动中展现个性和创意”;第三学段目标(6-7年级)中“能选用合适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创与展示简单的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学段(8-9年级)提及“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能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二度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等都间接反映音乐教学需要情境化教学的设计。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更新,创新教学的步伐加快。若一直受到傳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会减弱,不利于其进一步的自我发展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在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方式。只有带着问题意识接受并反思,音乐审美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新课标中也强调了词典,激励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引领学生主体参与,获得体验感受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的探索兴趣,由浅入深,结合多学科的视角,去探索本质及规律,总结经验,甚至作用人生的整个旅途中,对人的终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 情绪情感体验

引领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不仅是情绪的安放之处,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有效途径。当前,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在音乐欣赏中累积丰富,具备独立分辨事物的分析思维,且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实践有利于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体现,可以唤醒中学生对美的详细认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音乐作品之所以迈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依托的便是其独特的思想情感或是人文内涵。创作者在写作初期将自身思想情感与时代背景的故事融入音乐作品,学生再从聆听和欣赏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目标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三要素的集聚。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到,要引导学生抒发情感共鸣,加深其爱国情怀。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点和审美特质,辨识不同音乐表现特征的差异与联系……学生若要感知音乐的美,就必须审美地接受音乐情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音乐要素、外界事物了解的基础上。此外,主体的差异性促成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的心理情感具有特殊意义,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于音乐整体内容、风格、元素的感以及理解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为了让情感目标顺利在音乐教学中达成,教师应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情感向正确的方向流淌。若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音乐审美教育便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音乐、音乐课的期待程度降低,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持续推进。保护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求知心需要重视音乐审美价值,引领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以及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2.4 多元文化、多学科的因素融合

学生既是音乐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受益者和促进者。当下,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音乐教育理念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交融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重塑,帮助学生多角度看待世界,并将所学所应用到其他学科内,形成良性循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曾明确强调音乐教育要拥有包容性,在文化多元的情况下,尊重不同音乐体系。每个音乐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音乐教育应把音乐独特的多元文化性质彰显出来;倘若多类型文化群体汇聚到本国中,那么音乐教育必须做到兼容;在音乐文化中,正宗性理应被尊重。并且在我国音乐教育中,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在思想上凝聚我国人民团结一心,延续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也能客观正确地看待与接受外来文化,实现创新与融合。不同学段目标旨在共同追求,依照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调整内容与具体策略的前进方向。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在持续深入,文化传播正在极速发酵,但教育仍然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即是文化教育,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中传播,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更迭发展与前进,坚定文化信仰,巩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3 总结

审美观念在音乐本质认知、音乐教学方法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音乐的听觉本质、非功利性价值、情感体验特性、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审美能力、“以美育人”理念方向于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关注的是人们思想意识。音乐教学聚焦于审美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多方法的创新,借助教学方式来磨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以美育人的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颜妍.核心素养5C模型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16):8284.

[2]郑冠群.后疫情时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OL].教学与管理,2022,(18):14[202206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24.G4.20220523.1726.002.html

[3]曲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分析[J].知识文库,2022,(10):3133.

[4]方明.互动性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5):5456.

[5]林季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教育艺术,2022,(05):60+63.

[6]陈立菲.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J].江西教育,2022,(16):3738.

[7]于泽元,马祝敏.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3):8491.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