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州城区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作用

2023-02-17李再强廖惠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文化交流

李再强 廖惠兰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作为勇当改革开放尖兵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需要推进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充分把握文化交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把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先行示范区。本文从广州市黄埔区的优势和条件、困难和挑戰、对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剖析,指出可从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行政管理创新培训体系、探索粤港澳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培训模式、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实施红色资源弘扬工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实施湾区文化+工程、实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安心工程、实施人文湾区共建工程等入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先行示范区。

关键词:广州;黄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0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推动事业新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作为勇当改革开放尖兵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如何推进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充分把握文化交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乘势而上、立足长远,作出战略部署,构建相应的工作机制,出台系列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把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先行示范区。

1 优势和条件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氛围浓郁、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优秀。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GDP达3502亿元,增长8.6%,增速创6年来新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98亿元,进口总额1601亿元,出口总额1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五项指标居广州市第一;科技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指数、上市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财税总收入等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势头强劲的经济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自1984年以来与港澳经贸合作非常广泛,先后经历了“前店后厂”“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比照自贸试验区背景下的创新合作”等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超7000万,区域整体GDP达11.62万亿元;人均GDP已达16.15万元。

1.1 世界级文化IP富集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IP,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见证一口通商的千年古港——黄埔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现存最大海神庙——南海神庙,享誉中外的黄埔军校,“千年学府”玉喦书院等,得天独厚的文化交流基础无可复制。无论是“哥德堡号”的考古发掘、还是“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第一条航线,黄埔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平台。如今的黄埔港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出海通道,在保障全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和支持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黄埔军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万人。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千年学府”玉喦书院是广州历史最早的书院之一,作为岭南文化重要节点,1983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具有坚实的资源优势。

1.2 众多国家级基地加持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先后囊括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国家动漫创意研发中心华南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黄埔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及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多项荣誉称号,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基地平台。依托这些国家级基地平台加持赋能,有助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筑巢引凤”,强化文化科技企业向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发展,彰显该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的众多平台优势。

1.3 多元文化禀赋优越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乃至广东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的交汇点,是广州的地理中心与“湾顶明珠”;从文化引领上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文化源远流长,跨越千年而经久不衰,在开放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特质,与港澳和海外的亲和力、耦合度高,加上知识创造能力与改革开放精神,积蓄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力量;从产业发展与湾区核心功能承载上看,高新产业聚集、国际人才汇聚、核心功能区示范功能强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有“产业创新动力源”。

1.4 出台重磅扶持政策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出“文创10条”“港澳青创10条”系列政策,给予粤港澳大湾区青创个人及团队最高20万元创业启动资助、设立10亿元规模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金、给予最高5万元一次性就业资助等,为各类创新团队提供覆盖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融资、股权投资、投后增值等各阶段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系列重磅扶持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夯实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基础。

2 困难和挑战

2.1 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在行政体制上,新冠肺炎疫情前,广东省级层面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对接较频繁,如自2002年起,广东省文化厅(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机制,并由三方轮流承办。这一模式有助于整合广东省内各城市的文化资源,但也导致市、区层面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上主动性不足,城市文化资源要素集聚功能弱化,相关市、区层面难以突破行政体系垂直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处于“等上级文件、按上级部署、被动完成任务”状态。2021年10月,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大湾区文艺工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在中国文联的倡导和支持下成功举行首届峰会。这一创新机制的设立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界从“做人的工作”入手,串联起众多文艺名家名人资源,加速培育文化艺术市场,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参与到市场中来,通过文化吸引更多港澳同胞走入内地、了解内地、融入内地。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实际情况看,涉及文化交流的部门有宣传、文化、教育、外事、统战、商务、旅游、体育、卫生等条线,各部门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未充分实现人才、资金、资源等的有机结合。同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缺乏跨部门、跨界别的统筹,缺少融入类似大湾区文艺峰会合作机制的有效抓手,未能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缺少跨界别文化企业整合推介。

2.2 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待加强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对外文化宣传和形象塑造不足,深入整体挖掘和展示区域文化特色和底蕴不够,特别是在文化体系中构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文化标识体系的推广以及提升文化认知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2.3 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相对全区经济规模而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与深圳南山区、广州天河区等相比,比重偏低,与港澳地区在相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势文化品种欠缺,本土培育的文化龙头企业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行业集聚度不足,产业链不完整,未形成成熟的、领先全国的特色文化行业及产业基地。

2.4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需提高

文化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美术馆、文化馆、影剧院、书店等艺术类、创意类精品场所偏少,代表广州开发区对接国际水准的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的高端展览、艺术交流场所比较欠缺,对广州中心城区依赖度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对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吸引力有限。基础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缺少整体统筹策划,未形成有显示度的主打品牌。

2.5 文化“走出去”规模有待加大

文化“走出去”平台渠道有待拓展,对外覆盖范围有待扩大。文化传播、展示和交流能力不足,推广推动机制和国际文化品牌缺乏,文化产品的输出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高端文化领域如版权贸易、文艺演出、影视娱乐、图书出版等,“逆差”现象明显。

3 对策和措施

3.1 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行政管理创新培训体系

通过广州市黄埔区政府牵头,组建由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际化营商环境讲师团,由区属国企组织实施,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政务接待向政务培训转变,由点对点接待向点对面交流介绍转变,由政务接待向招商引智转变,打造行政管理创新培训体系。结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施政特点,聚焦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企业筹建、科技创新、应急管理等方面施政亮点及措施成效,充分利用区内初心使命实践馆(科学广场展示中心)、广州开发区企业产品展示中心(智尚黄埔荟)、各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场地资源,展示区域发展成就、优质营商环境、精准产业政策和高效政务服务。

3.2 探索粤港澳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培训模式

联动港澳开展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解读、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与知识产权维护的科技创新,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邀请创业类国家特聘专家就亲身经历,围绕创意、创造、创新、再到创业的全过程开展高端分享培训,再现创新创业过程的痛点、难点,引导大家解决创业路上各种实际困难。

3.3 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中心

探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合作联盟,统筹整合区内宣传、文化、教育、外事、统战、商务、旅游、体育、卫生等条线港澳文化交流资源、资金,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托区内企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中心,链接融入大湾区文艺峰会,跨部门、跨界别统筹协调港澳创新文化交流,整合力量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辐射度和影响力。

3.4 打造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结合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该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2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将逐步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支持指导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交流中心等平台,深化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项目孵化、人才培训、资源对接转化,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引入港澳高水平文化大咖、知名设计师等高端人才提升广州市黄埔区文化产业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同时借助港澳拓展文化产品全球发行渠道,以大湾区为支点,撬动优质區域文化产品、资源、项目“走出去”,增强区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3.5 实施红色资源弘扬工程

立足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争取国家级博物馆设立大湾区分馆、特色馆,成为“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之旅”重要目的地。建立港澳大学生实习基地、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等,办好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研学基地内容,使红色基因在湾区青少年中入于脑、立于心、见于行,增强大湾区文化凝聚力。

3.6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探索建立以南海神庙为中心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扩大岭南文化在大湾区中的影响力。以粤剧为纽带,强化三地文化认同感。加大对粤剧传统表演及剧目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广州海事博物馆建设,提高传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大湾区国际民俗文化节等非遗文化传承与交流平台,推动区域间文化交流传播。

3.7 实施湾区文化+工程

做好粤港澳三地“区位相通”“产业相连”“文化相融”文章,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功能互补,支持形成错位发展、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湾区“文化+”产业集群。设立港澳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建立文化产业使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体系,鼓励港澳资源、境外资金、保险资金、社会资本投资广州市黄埔区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开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大湾区数字内容与版权交易中心等。依托区内优质文创企业,持续在旅游文化展演、文化博览、工业设计、游戏娱乐、家装家居、音乐制作等领域加强创新。

3.8 实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安心工程

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为港澳青年创业投资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搭建创意平台和人才交流等平台,提供港澳地区人才就业机会和就业优惠政策,吸引港澳地区部分人才就业,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引进港澳影视传播国际培训高校,开展“青春黄埔行”项目,进一步加强特色平台建设,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首选地。

3.9 实施人文湾区共建工程

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为突破口,打造一批面向港澳开展合作的文化创意园区,建立三地文化旅游的重大合作项目,如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经纪人培训中心、大湾区演艺后勤支持基地、文化产业保税仓等,着力推动三地在文化金融、时尚创意、数码技术、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体育赛事,在长洲码头打造知名水上体育运动中心,探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高端赛艇、龙舟邀请赛等。

参考文献

[1]段秀芳.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岭南学刊,2019,(03):3844.

[2]杨竞业,杨维真.粤港澳大灣区文化融合的几个问题[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3338.

[3]李仁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升广州文化影响力的对策分析[J].探求,2019,(01):5157.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