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及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2023-02-15兰韶颖师静蕊

广州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切牙牙列牙根

兰韶颖 师静蕊

平顶山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一科(平顶山 467000)

近年来埋伏牙逐渐成为正畸科正畸治疗的研究重点。埋伏牙是指已过萌出期但仍未在口腔中萌出的牙齿,其中包括正常牙列牙齿,同时包括牙列外牙齿。正常列埋伏牙是由于颌骨发育不良、牙弓长度不足或乳牙滞留等因素导致牙齿未萌出,而牙列外埋伏牙主要为多生牙[1]。埋伏牙可破坏牙弓完整性,导致牙列咬合关系混乱,影响口腔正常生理功能,降低面部美观度。同时埋伏牙可造成邻牙牙根吸收,影响咬合力,甚至造成根尖周炎、牙髓炎、牙齿脱落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分析埋伏牙发生情况及牙根吸收情况并及早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进行统计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为临床干预提供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21年5月我院正畸科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1 542例,其中男806例,女736例;年龄7~42岁,平均(22.41±6.48)岁。纳入标准:牙齿正常萌出或牙弓对侧同名牙萌出达到咬合关系,口腔检查未见该牙萌出;影像学检查显示牙根发育完成,冠方有组织覆盖;均行正畸矫治;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第三磨牙及乳牙列埋伏阻生;颌骨发育畸形;合并影响埋伏牙的其他全身性疾病;正畸治疗史。

1.2 方法

(1)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调查埋伏牙发生情况,统计埋伏牙发生个数、侧别、埋伏牙切牙位置等情况。(2)检测方法:仪器选择德国西诺德头影测量X线机及头颅定位仪,指导患者自然站立,双眼平视前方,上下颌牙齿自然咬合于咬合条,头颅定位仪严格定位头颅;通过曲面断层、头颅侧位X线平片检测,定位及诊断埋伏牙,若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则采用锥形束CT进一步明确埋伏牙发生情况。(3)牙根吸收检测:仪器选择美国KaVo公司的锥形束CT,嘱患者挺直腰背端坐前方,自然状态下使眶耳平行于地面,上颌牙处于正中状态;扫描参数:电流5 mA,电压120 kV,矩阵512×512,视野16 cm×8 cm,扫描时间9 s,扫描范围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

1.3 观察指标

(1)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情况,并统计不同性别、埋伏牙颗数、年龄分布、单双侧、发生位置等情况。埋伏牙位置标准:斜位:与邻牙长轴方向角超过15°;倒置:与邻牙长轴方向相反;平行:与邻牙长轴方向一致,且角度低于15°;水平:与邻牙长轴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角度为75°或105°。(2)统计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近远中分区:0区:滞留乳尖牙远中至近中;1区:滞留乳尖牙近中至邻近侧切牙中线;2区:侧切牙中线至近中;3区:侧切牙近中至中切牙中线;4区:中切牙中线至面中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情况

1 542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共出现埋伏牙186例,其中男102例,女84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患者性别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情况n(%)

2.2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颗数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出现埋伏牙1颗最多,占比65.05%,见表2。

表2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个数

2.3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发生埋伏牙患者年龄分布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发生埋伏牙患者年龄以12~18岁居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发生埋伏牙患者年龄分布n(%)

2.4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单双侧发生情况

186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后发生埋伏牙患者中,单侧埋伏牙157例(84.41%),双侧埋伏牙29例(15.59%)。

2.5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位置

186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后发生埋伏牙患者中,埋伏牙位置为斜位81例(43.55%),倒置47例25.27%,平行42例(22.58%),水平16例(8.60%)。

2.6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情况单因素分析

186例正畸矫治后出现埋伏牙的患者中,发生牙根吸收患者75例,发生率为40.32%。出现牙根吸收的患者埋伏牙位置为颌骨中间占比高于未发生牙根吸收患者,近远中分区0~1区占比、年龄均小于未发生牙根吸收患者(P<0.05),见表4。

表4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情况单因素分析 n(%)

2.7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情况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埋伏牙位置(颌骨中间)、近远中分区(0~1区)、年龄(低)是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情况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治疗过程中,主要考虑恢复埋伏牙牙弓正常为主,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1 542例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共出现埋伏牙186例,发生率为12.06%。进一步分析发生埋伏牙患者基础资料,发现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单侧埋伏牙157例(84.41%),双侧埋伏牙29例15.59%,埋伏牙位置为斜位81例(43.55%),倒置47例25.27%,平行42例(22.58%),水平16例(8.60%)。发生埋伏牙的患者中埋伏牙颗数以1颗最多,占比65.05%,这与相关研究[3- 4]认为埋伏牙以单发为主的结果相一致。埋伏牙多发主要表现为多颗牙发散性阻生,临床较少见,一般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相关,多颗相邻埋伏牙距离较近而产生压迫,提高牵拉难度,临床治疗较复杂,正畸时X线检查难以明确埋伏牙位置,尤其对矢状垂直方向有较大误差[5- 6]。因此,临床正畸时需注意对多颗埋伏牙患者应拍摄锥形束CT,明确埋伏牙位置、方向、倾斜角度、与邻牙关系、牙根发育情况、牙根变异程度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正畸,且多数患者需进行2~3次手术,治疗前应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明确,取得患者或家属理解。本研究中发生埋伏牙患者年龄以12~18岁居多。一般而言,7~15岁是恒牙建合或替牙列时期,埋伏牙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指出,对年龄低于10岁的小儿埋伏牙治疗时矫治时间较短,而对年龄较大的埋伏牙患者进行矫治时间较长[7- 8]。另有研究则表明,成年患者埋伏牙牵引成功率约为69%,其中30岁以上患者牵引成功率仅41%,与青少年患者相比明显偏低[9-10]。提示临床对于埋伏牙应早发现、早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难度。

牙根吸收是埋伏牙常见并发症,本研究186例正畸矫治后出现埋伏牙的患者中,发生牙根吸收患者75例,发生率为40.32%。目前临床对牙根吸收产生的原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邻牙萌出产生的物理压力所致,或由于牙囊造成的压力所致[11-1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显示,埋伏牙位置(颌骨中间)、近远中分区(0~1区)、年龄(低)是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牙根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埋伏牙牙根吸收会明显提高正畸治疗难度及成本,临床应尽早诊断并进行治疗。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锥形束CT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尖牙是前牙最稳固牙齿,且牙根最长、较为簇状,生理位置特殊,对口颌系统功能及颜面美观有重要影响,应尽量避免拔牙,通过正畸牵引治疗以提高美观度。

综上,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矫治后埋伏牙发生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为12~18岁的患者为主,且多为单发,牙根吸收发生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埋伏牙位置、近远中分区、年龄,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切牙牙列牙根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
种植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列缺损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
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142例临床体会
复合树脂加玻璃离子夹层修复老年牙根面龋的应用效果
正畸性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