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15朱克力

检察风云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市场主体中国式

文/朱克力

如何锚定未来三十年航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提出了今后中心任务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战略布局与重大原则。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应在法治轨道上蹄疾步稳、有序推进。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高质量发展既是本质要求,也是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经济战略。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

国内大循环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部分,其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亟须增强。具体而言,需要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锚定高质量发展航标,统筹发展与安全,协同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挖国内市场空间与潜力,以市场化法治化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多方协同

当前越来越重视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畅通高效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变局的战略安排。这背后也预示着,中国的内需和外需将出现一定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外需将面临长期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这种调整给扩大总需求带来较大挑战,扩大内需的重要性随之跃升。

对中国而言,只有重点解决制约国内需求的堵点和难题,才能在极端情况下确保国内大循环高水平顺畅循环。未来内需潜力的释放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练好内功,实现消费、制造、科技、投资、服务、金融等全方位循环,重点是推进科技与消费的同频共振。

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上,应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作用,在供应链安全、敏捷柔性、价值创造、生态协同等方面多维推进,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强大、可控、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企业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产业链核心环节留在国内的同时借好国际分工的“力”,进一步促进内外双循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经济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持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轨道,离不开新动能和新抓手。在市场与政策双轮联动下,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日益强劲,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回望十年前,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拉开了创新驱动新经济时代的序幕。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正式提出新经济顶层设计的重要论断。第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紧接着,在全国“两会”上,新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围绕培育壮大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竞相角逐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当前,新经济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到国家大数据战略,再到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从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到区块链技术发展,再到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

无论是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还是科技与产业的加速演化,都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带来更多挑战与机遇。在新经济日益挑大梁的势头下,新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一环,在创新发展当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而言,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再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指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再结合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发展路径的阐释,以及对实施科教兴国、坚持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的论述,足以表明未来将更为持续关注新经济发展及其组织建设等关联议题。

创新驱动、改革牵引与开放支撑

加大创新驱动力,加快发展新经济,应推动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随着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系全局发展,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战略联动,推动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瞄准科技前沿,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三是着眼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创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还要看到,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持续动能。

除了加大创新驱动力,还要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提升改革牵引力,重在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环境。新发展格局归根结底是靠市场主体运行的,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为市场主体输血,更要促进市场主体自我造血。除了实施减税降费等纾困措施和扶持政策外,尤为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尤其要给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强化开放支撑力,重在促进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放弃国外市场,更不是封闭的内部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扩大开放是出路,促进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是重点。

作为引领未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下一个三十年航标。面向未来,应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以市场化法治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双循环市场主体中国式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中国式民主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