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社区理论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2023-02-14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

内江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区指标探究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 曹 莹

混合式教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被广泛推行,构建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性与发展历程,分析了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发现仍然缺少可操作性强、评价便捷性高的评价体系。因此,借助探究社区理论,以安徽商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例,搭建了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效果越来越显著,它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时效性与“线下”教学的接触性、互动性有机融合,最大化的调动各种资源,增强了学习趣味。这使得传统只关注学生线下表现的评价过于片面,同时由于线上教学的虚拟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使得评价难以完全客观,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机制,已成为各大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1 混合式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它将师生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教学相结合,既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资源、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也避免了单纯网络教学缺乏师生情感互动的弊端,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突显出巨大优势。

目前,对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一类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还有一类研究师生对混合式教育的满意度。

1.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对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主要共识有:①评价要涵盖学习全过程。不少学者都提出,混合式教学强调学习的动态性和全过程,因此,评价体系设计不仅要考核学习结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要同时涵盖线上、线下的两个部分学习数据,形成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立体式评价体系。但不同教学科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具体权重应灵活设置。②评价要素应全面。不仅包含知识层面的考核,还应包含能力和素质层面的考核。例如:于洪涛指出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需包括学习态度、合作交流、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四项一级指标[1]。宋蔚研究发现,有学者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水平、协作与社会知识建构、情感态度[2]。③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传统学习评价往往以教师为主,而在混合式教学中部分评价数据应来源于学习平台,因为学习平台记录了大量学生线上学习的数据。其次,如果教学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则学生互评也应该纳入教学评价。第三,相关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结果的接受性,因此学生自评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第四,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企业也可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

1.2 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评价应涵盖教学全过程。混合式教学关键在于混合线上、线下各种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手段与方式,调用不同资源,因此,对教学的评价也应包含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部分。线上教学可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师登陆教学平台的次数等方面来考核;线下部分则可采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②学生学习效果仍是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还是改进教学效果,所以任何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检验教学的最重要指标。例如:刘智勇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被激发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新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3]。③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凸显。结合混合式学习的特点,教师要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充分有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做到合理配置,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④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将成为新增评价指标。

1.3 师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评价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研究的成果来看,总体满意度较高,呈乐观态度。例如管恩京等人在以山东理工大学的68门多学科课程为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课程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有提高,而不及格率有所下降。这说明,线上线下互融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4]。但具体到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则各不相同。Arbaugh等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激励手段、对学生提供的支持等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5]。而不满意主要来源于学习内容的增加,占用了课余时间等。教师满意的主要因素则来源于教学效果的改进等,不满意或焦虑的是教学设计的创新、备课量的增加等。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师生对混合式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具体到对混合式教育效果的评价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评价设置的评价指标过多,执行难度较大;部分评价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部分评价指标难以衡量等等。因此,本文仍将目标锁定于如何构建更为合理、更有推广性的混合式教育学习效果评价中。

2 探究社区理论

探究社区模型是由加拿大教育学者兰迪·加里森等人共同创建的,强调支持协作学习与反思批判对话,从而实现对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环境的动态、过程性管理,最终达到深度学习(探究社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加里森等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多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认为“社会存在、教学存在、认知存在”这三个要素在混合式教学中很关键,只有当这三种存在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6]。

图1 探究社区模型框架[6]

2.1 认知存在

认知存在是指学习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批判反思与讨论,获得意义建构的程度,包括触发事件、探索、整合、解决四个阶段。在教学背景下,触发事件一般指通过提出话题或布置任务引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自发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探索,对不同观点与思想进行整合,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测试,不断完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

2.2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学习者对自己所参与的课程学习小组的认同能力,能将自己与其他成员联系起来,在自己信任的探究环境中交流及展示完整人格,发展信任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创建了一个让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的目的,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维和想法,并与他人充分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情感反应、交互式响应和凝聚力反应。情感反应指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交互式响应指对同伴发起的话题给予回应、聚焦某个学习主题的讨论,主动表达对他人信息的看法等;凝聚力反应是指小组成员关系的直接反应,可以通过使用的称呼、交流的方式等体现。因此,社会存在揭示了信息质量的高低,是协作学习社区和简单下载信息之间的本质区别[7]。

2.3 教学存在

教学存在是探究社区模型的核心,指“教师或部分学习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促进会话、直接指导,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意义建构和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6],也包括三个关键要素: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促进会话、直接指导。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设施;促进会话指设计教学环境、吸引学习者、引起话题、识别共识或分歧、引导学习者达成共识或理解、评估过程有效性;直接指导指展示话题、把控讨论过程、总结评估、解决问题等。

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三个存在共同运作,兼顾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同时,强调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最终创造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说探究社区理论是目前最成熟的、应用最广泛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框架,也是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框架[7]。

3 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3.1 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施,安商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安商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基本过程

课前导学阶段:首先,教师需要收集学生专业背景、前导课程(或上次任务)成绩信息,从而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学情分析,并根据学情分析结果,组建教学团队、选择教学平台、准备教学资源。第二,教师发布课程线上教学视频,布置课前导学任务,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提问等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活动,并完成课前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视频观看数据、提问次数、课前任务得分,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课中研学阶段:教师根据导学测评结果分析学生的易错点,结合问答、抢答、游戏等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师发布的与本节教学任务相关的模拟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研学中完成模拟任务,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评分。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研讨情况,收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数量及质量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补充讲解。

课后拓学阶段:教师布置与教学任务相关的拓展学习任务和必要的课后作业,并将这两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下一次课程学情分析的基础信息之一,并由此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方法。

3.2 探究社区理论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对探究社区模型和混合式教学流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结合混合式教学流程从探究社区模型的认知存在、教学存在、社会存在三个维度,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表1为笔者结合探究社区模型和混合式教学流程,建立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表1 探究社区理论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1)认知存在维度评价指标设计。正如前文所述,认知存在包括触发事件、探索、整合、解决四个阶段。①触发事件:一般首先为教师发布的课前学习任务,该课前学习任务可以是视频、动画或文档资料,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需要评价学生线上学习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可以设置为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长和线上资源点击率,而这两项指标的评价一般均可以由教师选择的线上教学平台达成。其次,在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由于观点的交流仍有可能产生新的触发事件。②探索阶段:由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进行测试,而测试成绩即反应了学生在探索阶段自主学习的效果。该项评价可由教师事先在平台设置题目及答案,由系统直接批改得出。此外,为了更深入的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参与互动,必要的资料收集必不可少,此项评价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参与互动话题讨论的回答质量来进行评价,因此,没有放在认知存在的评价指标里,而是放在了社会存在维度里。③整合阶段:通过对不同观点与思想进行的整合与分析,反应了学生原有认知的变化,因此,探究社区理论模型把整合放在了认知存在,其评价主体,根据具体评价内容的不同,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互评。④解决阶段:学生完成了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测试,方案的完善,最终解决了问题。表现为完成了教师课后布置的书面或口头作业,我们统一为作业评价,可以由教师、同学或企业导师评价。

(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本质上反应的是探究社区理论模型需要的环境特质。相信很多教师也有感触,就是明明自己设置了小组讨论、小组作业,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同学仍是习惯单打独斗,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势,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本质并不是小组讨论的方式不适合我们的学生,而是教师和同学们有没有营造出展示完整人格、发展信任关系的环境。因此,想要发挥好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改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从评价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设置一些能够促进环境改变的指标,来测试学生在混合式教学社会存在维度中的表现。其中,互动话题参与度可以反映学生在线上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可由系统直接统计得出;但参与讨论并不能反映学生在情感、交互式响应和凝聚力方面的真实表现,因此,增加了互动话题参与质量的指标,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质量来判断,当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这一指标也能实现直接由系统评分。此外,小组参与度和课堂参与度则反映了学生在线下课堂的表现,可以由教师和同学互评实现。

(3)教学存在。探究社区理论认为教学存在是核心,是肯定了教师的核心作用,即不论是传统课堂、线上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教师仍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为教师设计组织了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学中的各种会话、并且对学生进行了直接地指导。因此,单从理论角度来看,教学存在更多的体现的是对教师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的评价。但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和企业实践成绩既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展现,因此也放在了教学存在维度,分别由教师、系统或企业导师完成评价。

(4)权重设置。在权重指标方面,研究组成员首先根据学院整体评价原则: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结合我校实际,过程性评价包括了平时成绩(50%)和期中考试成绩(10%)两个部分,占6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成绩(20%)+实训成绩(10%)+企业实践成绩(10%),即学生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其次,采用了权值因子判断法,结合专家讨论、文献资料,调整后得出了表一中各指标的权重。其他同仁在设置考核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要求灵活调整。例如部分专业课程可能不设置实训或企业实践,则这两个部分可以不设权重;有些学校可能会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那么也可以将这两者单独计分,不纳入学生课程评价中。

4 结束语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同评价方式的效果不同,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能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成长,使教师与学生都从中获益。而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不仅给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也给混合式教学评价提供了参考。通过引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能够促进教师更专注于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更深入地研究,例如“社会存在”维度的指标各自对社会存在的影响效果如何,是否还有未发现的指标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存在”发挥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潜能。当然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动态,更多的方法去改变教学,提高质量,结合元评价机制的构建,真正发挥好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社区指标探究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社区大作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