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

2023-02-11莫家业刘芬霞张校锋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产教应用型

莫家业,刘芬霞,张校锋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456199)

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其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办学主体关系更加突出企业(行业)教育实体作用,提高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1]。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型步伐,实现应用型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移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移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而教师转型正是应用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应用型高校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与企业联合培养产教融合型师资是破解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和提高其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从现代产业学院视角出发,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作进一步探究。

一、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的内涵及价值

(一)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的内涵

在现有的文献中,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产教融合型教师的内涵。学者金向红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教师界定为:“能积极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深层次参与学校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其具有扎实理论基本功、多元的知识结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强的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能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教师[3]。”而本文关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教师的定义基于金向红的观点之上,结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点)》等文件的要求,对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教师做如下界定: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有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训技能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能力,其具有扎实理论基本功、多元的知识结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强的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能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二)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的价值

1.教育价值: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产教融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巩固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使之与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现代产业学院要主动创新育人协作机制,推动高校和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在育人机制上真正实现校企双带头人负责与多主体参与,保证政府、行业、企业人员深度参与,各主体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5]。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各参与主体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使专业对接产业、教室对接车间、教学对接生产,多角度共育,丰富协同育人内容;另一方面,将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引入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充分挖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育人共性,实现校企文化有机融合,落实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同时,现代产业学院各主体要发挥其主体优势将企业元素、职业元素转化为教育元素,将产教融合元素贯穿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经济价值:实现多主体产教资源共享

现代产业学院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源与政策保障。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建设更多的产学合作、校企合作项目,政、企、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育更多的产教融合型教师。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来看,其共同特征都是将师资队伍建设贯穿于企业及经济组织的合作。例如德国师资队伍建设最明显的模式就是“双元”特征,其与不同社会组织系统间存在多元主体关系与合作机制,共同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6]。我国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也一直强调行业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从政策导向来看,一直强调健全应用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建设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从教学组织来看,目前已经呈现结构化趋势,如在教学场所上,包括应用型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应的教学任务也被合理分配至各教学主体,建立起了更加多元开放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因此,应用型高校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加强企业、应用型高校、行业多方主体资源的融合与协调,强化经济价值最大化,拓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3.社会价值:支撑技能型社会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7]。”技能型社会强调,要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氛围[8]。基于此,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团队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靶向,整合现代产业学院参与主体的多方资源,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一方面,从社会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能扩大高素养应用型教师供给规模,在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将技术技能向社会扩散,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从个人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更加突出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现代产业学院育人功能,使政府、企业、应用型高校形成合力,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师资支撑。

二、可为: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逻辑

(一)政策引导性:国家政策文件提供的政策依据和保障

2020 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9],该文件提出重点面向应用型高校建设第一批产业学院,这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奠定政策基础。2023 年6 月国家发展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10],可见,现代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被赋予了重要的职责。从已有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应用型高校与企业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多元化拓展,这也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二)理论适切性:职业教育跨界理论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职业教育跨界理论思想起源于黄炎培先生,在1926 年提出的大职业教育观中就指出:“办职业学校,必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与联络[11]。”职业教育跨界理论认为,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限,是基于人才培养类型变化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的理论范式,是构成职业教育的多元边界或要素的融合、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12]。所谓的跨界指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13]。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是具有学校与企业或者其他社会机构的两个或以上多元办学地点的跨界教育。在新业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单纯依靠产业端主体或教育端主体,难以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工艺技术升级和人才缺口,而现代产业学院把产业端与教育端两者有效连接,共同实现服务产业发展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更好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高校是一种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高等教育类型,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尽管应用型高校在名称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职业”一词,但其在人才培养上重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同时也强调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实践,从这个角度而言,应用型高校教育实质上实施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14]。现代产业学院是由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产生的混合型实体组织,其将教师与企业在时空上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从教师实习基地转变为教学创新团队,使现代产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跨界理论对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适切性。

(三)现实可行性:满足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

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势明显。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具有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桥梁加强企业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发挥特色优势作用。另一方面,能科学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的强大优势,科学合理供给与配置资源,有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15]。同时,产教融合型师资也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直接影响了应用型高校教师招聘,应用型高校需要招聘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面临着无人可招的尴尬境地。因此,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所培养的应用型高校“本土”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短期内可以有效解决应用型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历的问题,长远来看也为提高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供不竭的人才源泉。

三、应为: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支点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师资队伍是培养这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力量。尽管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教学质量却始终得不到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根本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应对标产业岗位的需求

1.对接产业岗位需求,确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

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大致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其中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致力于培养本科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同时从事社会发展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对标产业岗位需求建设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从专业动态调整的角度来看,应用型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要随着区域产业发展“动”、跟着产业升级“走”、围绕产业需求“转”。首先,以调研产业岗位需求为基础。对接产业“上游(技术研发类岗位)—中游(生产服务类岗位)—下游(营销服务类岗位)”主要技能要求,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指标融入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使得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符合产业链各环节[17]。其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方面,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强化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另一方面,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各方资源,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生产要素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提高产教融合型教师综合能力。最后,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为重点。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把教学与生产相融合,使其既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工厂,把工作任务转换成教学内容,使产教融合型教师接触最新的技术前沿。

2.整合现代产业学院资源,培育产教融合型师资

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各主体的资金、技术、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建设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瞄准区域经济社会相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瞄准岗位综合能力发展需求,借助现代产业学院拓宽应用型高校办学空间,实现产学研优质资源多元融合,助力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18]。其次坚持产业为要,创新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密切联系产业需求,科学设计和优化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以增强师资队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要求,推动创新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持续性优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使之能够匹配产业生态不断发展的需求[19]。最后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学科专业整体质量。现代产业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最大的差异之处是其相对而言比较强调与有关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更加体现开放性办学方式。因此,要切切实实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就必须完善学院行政管理体制,助力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课程内容要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产业相匹配,提升学科专业质量,使得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要所需的技能。

3.拓宽产教融合型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当前与应用型高校共建产业学院的大多数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集团,其不仅拥有能力、条件支持产业学院的教育资源建设,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全过程,还能有效的促进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应用型高校要突破师资建设原有的框架限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着力改变师资单一来源的线性结构。首先,将企业师资融入到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中来。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特点就是对企业师资的吸收、培养与管理,这是拓宽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的重点。为实现产业向教育融合,实现产业融于教学,需要产业的工程师和高管人员融入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中来,成为工程教学的企业师资。其次,构建应用型高校师资内部培养工程。注重培养应用型高校内部“本土”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企业工程师”标准的培养制度,即先实践后上岗。

(二)基本原则: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为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提供保障

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参与者有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产业协会以及企业行业等,主要的合作形式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校地企合作、校行企合作等。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构建应用高校、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协同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首先,以互信互利为前提,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发挥其顶层设计、宏观把控、信息互通等方面的作用,为应用型高校、企业搭建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达成教育共同目标,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铺垫基础。其次,以资源互动中实现共利为重点。应用型高校可以在信息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技术开发、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为有效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提供多元方式的合作空间,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路径。

2.加大行业协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赋能产教融合型师资建设

行业协会组织是一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具有中立性、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等共性特征,其了解本行业领域内的前瞻性技术、工艺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产业对人才需求与匹配情况,充分发挥其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作用。首先,行业协会有助于大力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办学主体之间跨界资源整合以及保障关键信息交互顺畅。产教融合型教师要求教育端与产业端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与沟通,因此,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加大行业协会参与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效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匹配好产业端与教育端地沟通与衔接,满足产业转型对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其次,行业协会参与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实现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行业协会在对接经济发展动态变化态势、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行业灵敏度,能更有侧重性地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力资源匹配所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21]。

3.拓宽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功能,提供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渠道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核心的平台,应赋能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也应成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追求。首先,利用现代产业学院搭平台——打通产教融合型教师社会服务的通道。一方面,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激发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服务活力。积极为产教融合型教师提供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关信息,合理安排产教融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与教学工作,为方便产教融合型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搭建高技能培训平台,拓宽服务面。高级技能人才培训是应用型高校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应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其职业技能鉴定所、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基地等机构,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拓宽社会服务面。其次,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强能力——强化产教融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积极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者高管,建立大师工作室,积极推动和实施技术技能帮带互促战略,以技术服务为载体,以解决企业生产为主线,有效提升产教融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三)基本思路:完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路径

1.强化校企合作企业对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服务输出力度

企业自身是产教融合过程中研究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样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目前学术界已达成的共识。互利共赢是驱动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具有天然盈利的功利性目的,因此推动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综合能力提升需要给予企业足够的利益,同时也要平衡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功利性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22]。首先,企业方面要承担起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调研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确定不同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设计培训任务具体目标,确保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知识以完成任务目标。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选派具有扎实工程实践经验的员工参与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应用型高校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持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强化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还存在“院校一边热,企业一边冷”的“壁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利益难以获得充分兑现。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加强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发布的有关教育政策性文件展开全面深入解读与研究,找到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合作的政策红利点与突破口,寻求应用型高校和合作企业利益的最佳平衡点,以增强共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共提出三项战略任务,提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可见,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应着眼于产教融合模式,借助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首先,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计划。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部门教师参与阶段性的企业实践,以此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轮流培训制度。其次,打通引企入校通道。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要疏通相关政策的堵点,畅通合作交流渠道,则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引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到校兼任专业负责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优势,校企互选派人员,以“人才共享、互培互聘、双向流动”的形式,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最后,校企资源共享,搭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落脚点,搭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真正融入企业一线生产过程,掌握和了解行业领域新产品、前沿技术与工艺,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

3.健立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评价激励制度,形成内生动力

评价是激励的基础,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应用型高校专任教师提高工程实践教学和技术研究的能力,也是加快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合理构建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以教学为重心,以工程教育素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教学与技术研究,形成符合应用型高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分类评价体系。其次,构建多元的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评价指标。应用型高校需针对不同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打破只将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申请科研项目数量等传统的评价要求。在职称评审中,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学术能力并重,同时将企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作为重要条件,鼓励教师向产教融合型教师发展。

四、何为: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已难以满足新的产教融合形势下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此,需要借助现代产业学院的东风加快建设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制为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教融合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机制,明确产教融合型教师的育人主体地位

一是提供政策保障,赋能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落实财政部《关于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中强调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纳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全方位协同支持,提升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而赋能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深化立德树人,明确产教融合型教师的育人主体地位。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引导做“四有”产教融合型教师,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三是坚持理念先导,强化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理解。明确定位,将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明确写入院校章程和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并由专门的机构统筹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分配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

2.深化现有师资工程实践培训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队伍既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以才育才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必然选择。培训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平台拓宽培训、实践锻炼的途径。企业参与教师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应用型高校教师可到合作企业挂职或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产品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等环节,接触产业最新技术技能,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深度的产教融合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实战平台催化剂[23],同时也是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训练场。三是制定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教育培训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度。一方面,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型师资培养的动力,完善企业权益保障力度,注重企业权利与义务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的企业给予明确以及具体的财政优惠。

3.建立协同共育机制,打造以多主体共同参与为路径的新格局

一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支撑。一方面,完善实验实训设施以及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为产教融合型教师提供内部支持保障。另一方面,在现有师资条件不足以支撑产教融合政策顺利执行的情况下,引进行业能工巧匠、企业高管等专业人员到校兼职,与行业、企业形成专业化网络体系,为产教融合型教师提供外部支持。二是以应用型高校培养为核心。产教融合型教师主要是由应用型高校“本土”教师转型而来,因此,应打破应用型高校教学与行业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力量培养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三是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抓手。建立以应用型高校教师为主导的产教融合型师资团队、以行业企业为专业支持的专家团队,以真正发挥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发展抓手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应用型高校之间的联系,促进产教融合型教师专业发展,以提高其专业素养。

(二)标准为基: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体系

1.搭建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框架

一是规范标准框架。要依据应用型高校教育的本质,注重把握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衡量尺度,来确定产教融合型教师的标准框架。可以邀请工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应用型高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制定标准,确保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框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评定标准框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可以参照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成熟经验与有益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体系。三是设立第三方评定机构。第三方评定机构应有国家职成司直接管辖,由职教师资管理中心、行业技能培训机构、各高校协同管理,调配行业企业专家、学术专等共同参与[24]。第三方评定机构的设立可以有效保障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框架朝着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权威性的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框架。

2.明确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内容

应用型高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制定统一、科学、合理、清晰、全面的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可以从优良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方面明确标准[25]。一是优良的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主要指的是职业精神,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教师对职业的热爱、使命感,都体现在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上,教师优良的职业素养,会在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教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知识,也要具备娴熟的工程实践技能,掌握专业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态、技术前沿及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3.保障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实施

一是制度保障。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和实际需求,寻求具有较深厚资源、可靠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型教师培训制度。另一方面,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常态化制度,让应用型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保障标准的实施。二是待遇保障。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做为重要依据,激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产教融合型教师。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攻克技术难题,使得企业得到实际效益,会很大程度上加强企业与应用型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产教融合型教师标准的良性循环。三是氛围保障。形成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战略,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氛围,为产教融合型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为产教融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树立好典型,使产教融合型教师成为普通教师的追求目标。

(三)保障为实:政策资源倾斜,确保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稳步发展

1.提供政策保障,为教师向产教融合型教师发展提供基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政策具备有标准性和规范性,能够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保障[26]。一是提供经费政策保障。各级政府以及应用型高校要提供专项增加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应用型高校参加培训学习提升产教融合型师资素质能力。二是提供培训政策保障。教师向产教融合型教师发展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培训的作用愈发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产业学院,搭建教师向产教融合型师资发展的优质平台,落实好应用型高校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五年一周期企业挂职实践轮训制度,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了解行业前沿技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提供激励政策保障。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同时重视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尤其是要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在绩效分配时向产教融合型教师倾斜。

2.提供资源保障,多维形式促进产教融合型教师能力提升

一是整合学校内部资源。要摸清家底,对整个学校的实训资源、师资配置、经费分配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变革型整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升产教融合型教师能力,以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二是吸引学校外部资源。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为了促进产教融合型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项目,可以采取项目立项的方式,与企业签订横向或纵向课题协议,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展1+X证书教材、活页式教材的编写。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师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应用型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应厘清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笃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为全面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高质量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保障,体现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教育制度的优势。

3.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督导考核制度

一是校企共同修订产教融合型师资管理制度。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前往企业挂职实践的管理制度主要由学校单方面制定,而忽视了企业参与的重要性,这种情况既降低了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也限制了教师挂职实践的实际效果[27]。因此,应用型高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共同修订产教融合型教师管理制度,赋予企业培养产教融合型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共同管理的权利。应用型高校邀请合作企业派代表共同修改产教融合型教师管理制度,同时赋予合作企业共同管理的权利,以激发企业培养产教融合型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监督制度。目的是为了动态监测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整体进度、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三是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考核制度。目的是为了鞭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中每一位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建设项目,能全身心投入到产教融合育人当中,努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