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变“说教”为“共情”

2023-02-10杨怀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道理共情内心

杨怀志

很多家长只会说教,不会跟孩子真正沟通,导致孩子要么不听父母的,要么假装听从,实际内心不服气。这让不少家长感觉挫败,也很困惑不知怎么跟孩子交流。其实大家都明白,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掌握正确的语言技巧和应对方式,学会共情式沟通,亲子之间交流就会顺畅了。

那如何从说教转变为共情式沟通呢?

第一,变“旁听”为“倾听”。如果孩子在诉说自己的遭遇,而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只是“顺便”听两句时,感受到了自己不被重视的孩子会失望地放弃寻求帮助的机会,慢慢地不再吐露心声。因此,倾听时要做到专注,只做“听孩子说”这一件事,真诚地看着他,给他表达困境的机会和氛围,这样我们会比较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

第二,变“建议”为“跟随”。孩子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与困惑时,家长无须急于给予评判或立竿见影的提议。这时,我们只要怀着接纳的态度,跟随孩子的描述,簡单自然地回应,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给予他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他可能会很快地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变“调教”为“引导”。有时候,对于家长提供的“行动指南”“规则条款”,孩子并不领情,他会感到能力被质疑,自尊被伤害。我们应该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无须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他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第四,变“指责”为“描述”。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反复指责孩子,更不能评论孩子的人品,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我们要重在描述看到的问题,孩子就会把精力转移到问题本身,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第五,变“询问”为“陪伴”。当孩子心情不好又不愿意谈及他的遭遇时,我们不要急于追根究底,而是可以寻找轻松愉悦的话题缓解不良情绪,帮助孩子找回自信,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根本不想说话的时候,我们陪在他身边就好。

第六,变“长篇大论”为“言简意赅”。没有孩子会喜欢反复讲解大道理的家长,尤其是重复叙述一些孩子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泛泛的大道理只会令孩子还是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倒不如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些什么,而且内容越短可执行性越强越好,孩子越容易记住。

第七,变“操控人生”为“顺其自然”。在孩子的人生画卷尚未展开之际,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提供“最高效的做事方法”和“最充实的人生规划”,想要孩子成为修正后的自己,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但是,遗憾与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我们怎么能阻碍孩子去体验人生百味呢?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要以接纳的态度、充分的信任,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尊重是相互的,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也会更加尊重家长。我们的目的不是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引导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掌握共情式沟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不是容易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孩子的问题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在“共情”的道路上了……

猜你喜欢

大道理共情内心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