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折固定架的研制及在儿童股骨骨折牵引中的应用

2023-02-10郑瑞真童丽清李淑端杨乃群郑英智吴玉瑜

护理与康复 2023年1期
关键词:固定架患肢下肢

郑瑞真,童丽清,李淑端,杨乃群,郑英智,吴玉瑜

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1],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轴线与旋转畸形,不应过度强调解剖复位,最好选取伤害最小、最简单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儿痛苦,一般选择保守治疗方案[2]。皮肤牵引在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中是常用的方法[3],但牵引治疗时,若患儿不配合牵引,体位移动,易造成牵引带松脱或骨折端位置改变,需要重新进行骨折端调整及固定,多次的操作会促使患儿的恐惧及哭闹,增加治疗和护理难度,严重的可影响到骨折愈合效果。为了解决牵引体位的问题,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研制了一种下肢骨折固定架(专利号:ZL 2019 2 0553942.0),并在股骨干骨折患儿牵引中应用,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泉丰正伦〔2019〕17号。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符合单纯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临床诊断标准[4],行保守水平位皮肤牵引治疗;排除合并其他肢体、血管、神经或脏器损伤患者。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股骨骨折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10±1.62)岁。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07±1.67)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患儿采取水平位皮肤牵引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即患肢外展水平位皮肤牵引结合大腿夹板外固定,落实皮肤牵引护理,观察患儿皮肤受压情况,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感觉、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入院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牵引。根据患儿大腿周径选用合适的U型皮肤牵引带[5]进行牵引,牵引后在患肢两侧各放置1个1 kg重的沙袋固定患肢,防止肢体移动,足部垫一毛巾,保持足部悬空,防止受压。根据患儿骨折移位情况、年龄及体重选择牵引重量,一般1~2 kg,最重不超过3 kg。牵引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若牵引带松脱或骨折端位置不理想,予重新固定。皮肤牵引2~3周后,若骨折端骨痂生长良好,患肢无明显压痛,予去除皮肤牵引,改为大腿小夹板固定结合患肢单髋人字支具外固定,支具固定后即可出院。

1.2.2观察组

采用下肢骨折固定架配合外展水平位皮肤牵引。

1.2.2.1 下肢骨折固定架的研制

下肢骨折固定架为实心不锈钢材质制成,包括下肢骨折固定架底座、固定支架、移动支架、螺纹杆、调节螺纹杆、螺母及螺帽等。下肢骨折固定架底座是一个20 cm×30 cm的镂空长方体,在底座一侧宽边上焊接一个宽20 cm、高22 cm固定支架,在底座的长边设置一个移动支架,移动支架宽20 cm、高22 cm,移动支架宽边一侧为底托,可在底座的长边上进行移动,在底座的两条宽边的中点及移动支架底托的中点各钻1个孔洞,3个孔洞在一条直线上,设置一条螺纹杆连接3个孔洞,将底座、固定支架、移动支架连接成一体,螺纹杆上装上一个螺母及一个螺帽,螺母及螺帽分别安置于移动支架的两侧,移动支架滑动到适宜位置时,将螺母与螺帽拧紧,固定住移动支架的移动。下肢骨折固定架边缘光滑,焊接处进行打磨。下肢骨折固定架实物示意图见图1。

图1 下肢骨折固定架实物示意图

1.2.2.2 使用方法

按对照组方法根据患儿大腿周径选用合适的U型皮肤牵引带进行牵引,在下肢骨折固定架的底座铺上一层软垫,将固定好的肢体放置于固定支架与移动支架之间,滑动移动支架至合适位置,将螺母与螺帽拧紧,固定住移动支架,此时肢体固定,不能移动,下肢骨折固定架使用示意图见图2。观察组患儿牵引重量、牵引后的治疗及护理同对照组。

图2 下肢骨折固定架使用示意图

1.3 评价方法

1.3.1牵引效果

责任护士每2 h巡视病房1次,对患儿的牵引效果进行评估观察及记录在护理单上,发现不符合牵引要求的立即进行调整,评估指标分为完全有效牵引、部分有效牵引及牵引不佳3个等级。完全有效牵引:患肢外展位、牵引重锤离地、牵引带无松脱;部分有效牵引:牵引绳与身体纵轴未呈一直线、牵引绳上覆盖物品;牵引不佳:患肢外旋、内旋、牵引重锤在地上、牵引带松脱。有效牵引率=(完全有效牵引例次+部分有效牵引例次)/总例次×100%。

1.3.2牵引的依从性

患儿在牵引过程中,责任护士每2 h评估患儿牵引的依从性,采用自制患儿依从性评估表,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个等级,评估后记录在护理单上。牵引过程患儿充分配合者为完全依从;出现体位移动、哭闹,需要护理人员或家长沟通交流疏导者为部分依从;对牵引有抵触情绪,拒绝牵引固定者为不依从[6]。患儿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次+部分依从例次)/总例次×100%。

1.3.3骨折愈合时间

骨折愈合时间: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端骨痂生长良好,患肢无明显压痛,无骨擦感和异常活动[7]。牵引后的第1天,进行床边X线摄片,以后每周床边X线摄片,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若是骨折端对位对线超过可接受的范围,即进行调整,观察时间2~4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计数资料使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牵引效果及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平均牵引时间24.33 d,观察8 760例次,牵引效果完全有效2 754例次、部分有效3 670例次、牵引不佳2 336例次,依从性完全依从2 320例次、部分依从3 520例次、不依从2 920例次; 观察组平均牵引21.83 d,观察7 860例次,牵引效果完全有效3 782例次、部分有效4 078例次,依从性完全依从4 262例次、部分依从3 336例次、不依从262例次。两组有效牵引率及依从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牵引效果及依从性情况 %

2.2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3 讨论

常规方法行U型皮肤牵引时,牵引的患肢两侧用沙袋固定,当患肢疼痛缓解,患儿好动,在病床上玩耍移动,沙袋固定作用欠佳,患肢的牵引体位不能有效保持,影响了牵引的效果。为此,本研究研制下肢骨折固定架,主要应用于股骨骨折患儿在行水平牵引治疗时辅助患肢固定。设计该支架时,考虑到患儿年龄小、好动、依从性差等特点,支架材质由实心不锈钢制成,重量大不易移动,且肢体固定于2个支架之间,限制了患儿患肢的移动,防止肢体外旋、内旋及移位,保证了牵引时患肢的外展中立位,提高牵引的有效性,解决了患肢难于保持有效牵引体位的难题。同时,下肢骨折固定架中移动支架的设计,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肢肢体的粗细,调节支架的固定范围,提高使用舒适度,进而避免了因不适造成牵引带的松脱或滑脱,减少了因牵引带松、滑脱而增加调整牵引的次数,避免了患儿的抗拒、哭闹,提高了患儿牵引治疗的依从性。而且由于患肢牵引效果较好,患儿依从率高,从而提高患肢骨折端对线对位,有利于患儿骨折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牵引率、依从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儿童下肢骨折固定架配合皮肤牵引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固定架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