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主席: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2023-02-09

经济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基辛格

要闻

习近平主席: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美国旧金山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安全和繁荣。另一种是抱持零和思维,挑动阵营对立,让世界走向动荡和分裂。两种选择代表着两个方向,将决定人类前途和地球未来。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和谋划。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大国竞争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也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中国没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国的规划,美国也不要有打压遏制中国的打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既是从50年中美关系历程中提炼出的经验,也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中美应该有新的愿景,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

一是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同时,中国有必须维护的利益、必须捍卫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

二是共同有效管控分歧。不能让分歧成为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鸿沟,而是要想办法架起相向而行的桥梁。双方要了解彼此的原则底线,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多沟通、多对话、多商量,冷静处理分歧和意外。

三是共同推进互利合作。中美在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当前形势下,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双方要充分用好在外交、经济、金融、商务、农业等领域恢复或建立的机制,开展禁毒、司法执法、人工智能、科技等领域合作。

四是共同承担大国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中美应该做表率,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形成合力,造福世界。

五是共同促进人文交流。要促进旅游合作、扩大地方交往、加强教育、残疾人事务合作,减少阻碍人文交流的负面因素,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多来往、多沟通。

习近平深入阐述了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环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

ChatGPT自2022年11月底面世至今不断引起争议,它唤醒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2023年11月1日至2日,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举行,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欧盟在内的超25个国家代表以及马斯克、OpenAI创始人兼CEO阿尔特曼等科技巨头与会。与会国共同签署“布莱切利宣言”,同意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人工智能(AI)监管方法。“人工智能模型最重要的功能,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严重甚至灾难性的伤害。鉴于人工智能快速且不确定的变化速度,以及技术投资加速的背景下,我们确信加深对这些潜在风险的理解以及应对风险的行动尤为紧迫。”宣言认为,对于最有可能发现的与前沿人工智能相关的具体风险,各国决心加强和维持合作,通过现有的国际论坛和其他举措,识别、理解有关风险并采取适当行动。

宣言提出了一个双管齐下的议程,重点是确定共同关注的风险,建立对这些风险的科学理解,同时制定减轻这些风险的跨国政策。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开幕式上发言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加强技术风险管控,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各方协同共治,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

IMF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4%

2023年11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声明,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4%,2024年将增长4.6%,较10月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IMF表示,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因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强于预期,以及最近发布的一系列政策。IMF指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整的目标“值得欢迎”,挑战在于需将经济成本降至最低,同時控制宏观金融稳定风险。IMF称,中国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但为了加快复苏并降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成本,还需采取更多措施,包括消除房价调整的障碍;提供更多中央政府资金以促进住房完工;帮助可持续经营的开发商修复资产负债表,适应规模缩小的房地产市场。

IMF表示,人口老龄化、投资回报下降和地缘经济割裂等不利因素可能会抑制中期增长前景,因此,旨在提高生产率、支持再平衡和实现脱碳的全面市场化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支持新的增长引擎,并促进更加平衡、包容和绿色的增长。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2023年11月10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宣布,由于美国利率持续上升以及美国国会政治极化加剧,决定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穆迪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当中最后一家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维持在最高等级的机构——惠誉在2023年8月将美国的评级从AAA下调至AA+,而标普早在2011年就把美国的评级下调至AA+。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摒弃政府不干预市场的传统,而转向由政府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任期内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都包含巨额政府补贴内容,不断推升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2023财年财政赤字近1.7万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23%。2023财年净利息支出约6590亿美元,占全年财政支出份额超过10%。拜登政府庞大的支出计划,不可能全部依靠对富人的征税来实现,再加上对工薪阶层减税的承诺,其资金需求只能继续通过美联储增加债务的方式——开动美元印钞机大规模“放水”来实现。但这又引发了美国国内急剧高涨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四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自2022年3月开始启动了连续11次的激进加息。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这不但导致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多家中小银行瞬间破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不断增长的国债利息支出,对债台高筑的美国联邦政府而言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南华早报》:欧盟不能将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766亿美元。欧盟将这种“贸易失衡”归咎于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事实上,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其次,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也与欧盟的竞争力减弱有关。2019年到2022年,世界其他国家对华出口商品增长35%,而欧盟对华出口仅增长3.2%,欧盟在中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3.3%降至10.5%,在此期间,中国未采取任何针对欧盟的限制性措施。

目前,欧盟对华出口更多商品和服务的努力,受到其自身严格的出口管制的阻碍。欧盟拥有一份庞大的两用产品和技术清单,这些产品和技术在出口中国前必须获批。其中许多产品技术在中国都有市场,这正是欧盟享有竞争优势的地方。

欧盟越来越将地缘政治和价值观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在中国对欧盟的制裁做出一些反制措施后,欧洲议会暂缓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该协定解决了欧盟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大部分关切。显然,布鲁塞尔的政客们为了所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牺牲了中欧贸易。

“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恰逢其时”

中国政府近日表示,将通过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对此,非洲联盟委员会的贸易和工业等事务负责人阿尔伯特·穆昌加表示欢迎,并认为中国对工业化、农业和人才发展的重新关注,正是非洲大陆所需要的。“中国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并在前述三个领域给予我们互补式的支持……这两点都恰逢其时。”穆昌加说。

穆昌加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电信系统和能源设施方面大量投资,这对非洲帮助很大。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始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铁路连接,从蒙巴萨港口一直延伸到乌干达的铁路正在修建,这促进了国际贸易。“我们将有相当多的铁路去连接整个非洲大陆。”穆昌加说。

德国央行:对中国搞“供应链多元化”推高德国企业成本

近日,德国央行在调查8400家企业后表示,德国企业尤其是与中国有来往的企业在政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下提高了生产成本。“60%的公司已经采取措施增进其供应链的可靠性。45%的德国企业预计因供应链变化成本会上升。近五分之一的企业预计,这些措施将顯著提高它们的制造成本,增幅达5%或更多。”德国央行估算,到2024年年底,供应链多元化措施将使企业成本增加4%。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部分西方国家频频鼓吹对华“脱钩”,但越来越多的商界人士意识到,不可能在供应链中排除中国。英国《经济学人》周刊表示,西方国家主张的“多元化”政策确实改变了全球供应链,但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想象中“排除中国”的效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分析,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其源头却基本没有改变。美国企业“供应链多元化”的举措并没有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只是让更多亚洲贸易商成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中间人”。一个例子是在信息技术行业,尽管中国供应商的美国客户份额有所下降,但印度、越南等其他亚洲地区的公司正从中国采购更多产品,然后向美国出售。正因如此,尽管德国政府和欧盟一直向德国企业巨头施压,但西门子、巴斯夫、大众、奔驰、宝马等诸多德企巨头顶住压力,争相增加在华投资,尽全力保护中国市场份额不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经济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工作目标任务、谋定发展路线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从此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在加强。

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做好产融风险隔离。

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要把配套改革、政策优化、管理优化结合好,带头的还是制度安排,要在改革的轨道上“动真格”。

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打造“金融强国”。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

打造六个平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魏东近日表示,将围绕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搭建六个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空间:一是政策服务平台,开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预评估,提升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交流服务平台,在现有与民营企业交流的基础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开通专栏,常态化听取各方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所思所盼。三是合作服务平台,协调服务民营经济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四是监测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监测指标体系,及时跟踪了解、统计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五是评估服务平台,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评估督导体系,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六是宣传服务平台。

中国举办首届供应链博览会:美国企业踊跃参与

2023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这是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尽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国政府一再鼓吹供应链“脱钩”,但美国企业依然对本次博览会表现出极大热情,参展商数量远超预期,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亚马逊、埃克森美孚、苹果、特斯拉、英特尔、惠普、高通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均派高级代表参会,众多美国企业把链博会这个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当作产品首发阵地、创新阵地、合作阵地,展示了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中国贸促会展览部部长邬胜荣表示,首届链博会面向全球品牌形象好、国际社会影响力大的企业和机构发出诚挚邀请,获得各方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体现了全球工商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共同期盼和主动担当。本届博览会展示了中国制造链的自我维持能力,传递出“中国依然是制造业首选”的信息。美国彭博社称,虽然部分外国企业正在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需求有所减弱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发现,他们很难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生产中心”。

中国“新型工业化”为世界提供广阔机遇

中国实施的“新型工业化”举措是一项综合战略,通过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安全供应链和核心技术,推动中国工业持续发展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新型工业化”旨在实现三个关键目标:首先是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包括推动技术进步,并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以提高生产力。其次是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其中加强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工业供应链是重中之重。这些措施被视为中国在全球工业格局中建立领先地位,从而提高中国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再次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的决策机构已将技术创新列为优先要务。中国还将技术创新置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前沿,以促进经济增长并维持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关键参与者的地位。

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工业格局出现持续扩张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等显著上升势头,国内外投资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流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2023年上半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7.9%,表明外界对中国技术能力和潜力的信心不断增强。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同比增长28.8%,那些与中国政策重点领域相一致的企业,将从中国“新型工业化”中受益匪浅。(作者茱莉亚·因特莱斯,摘编自英国“中国简报”网站)

麦肯锡:中国人工智能将推动数万亿美元投资

中国企业正将视线投向人工智能,因为这些企业正在进入新的竞技场,并期望在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麦肯锡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基于传统人工智能和先进的分析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每年)將在中国进一步释放价值2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到2030年,中国一半以上的工作都将实现自动化;到2050年,自动化率将上升至90%。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三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运作更加顺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在全球范围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行动计划》围绕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等方面提出系列政策措施。为营造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制定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支持广州南沙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深入推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将有关开放措施纳入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实施。

观点

香港《亚洲周刊》:中国长期主义VS美国短期主义

长期主义的精髓在于长期的考虑和周详的计划,不在于一域之变,而在于全面布局。短期主义则是用招迅猛,争取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中国的长期主义是下围棋,不是看局部输赢与缠斗,要看最后结果。美国的短期主义作风则是下国际象棋,要咄咄逼人,争取尽快分出胜负。中国在国际外交和内政建设上都有长期主义的身影。中国的高铁、地铁、桥梁等建设在过去十年间后发制人,超越美国。这都是长期主义特色,基建的积累会产生连锁效应和化学效应,带动很多产业升级,提升整个国家竞争力。

美国曾是长期主义信徒,但如今内部政治被意识形态绑架,缺乏两党共识,导致任何长远计划都寸步难行。美国选举政治也导致短期利益的考虑。受制于短期主义的局限性,美国无法作出长远的内政和外交上的设计,不仅追求短期目标,内部还出现很多矛盾,结果内耗严重,终致国家竞争力下滑。美国短期主义的魔咒,折射出其政治制度的恶化。对华外交上,美国也暴露了短期主义的短板。由于要煽动民粹吸纳选票,两党不约而同妖魔化中国,但美国的实际利益又不能和中国“脱钩”。美国对中国处处要卡脖子,但整个产业链需要中国,这反而迫使中国加速创新,打破美国垄断。

美国《时代》周刊:打造一种新的美中关系

那些要求与中国对抗的人,似乎没有意识到世界两个最强大国家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中美两国之间有可能达成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包容和繁荣的全球体系。拜登政府不自觉地陷入对华关系的零和设定,很可能导致加强限制性和排斥性措施,损害竞争与合作机会。美国当前的讨论,把每一种对抗性政策都称为“竞争”。实际上,排斥与竞争恰恰相反。竞争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包含联系,并以健康方式进行;排斥则是试图切断竞争与合作的联系。

美国领导以为能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一些利润最丰厚、战略地位最重要的领域之外,而不会将世界拖入冲突。美国制定一套日益强势的排斥性政策,试图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关键技术之外,并阻止高价值的中国企业获得富裕国家的消费者和投资,这是徒劳的。美国战略中缺少为两国关系建立健全框架的步骤。只有当双方都能认识到超越自身狭隘利益的共同利益时,才有可能将竞争视为可以容忍甚至受欢迎的,而非生存威胁。(作者杰克·韦纳)

余永定:中国应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中國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并非不可避免。如果中国执行更具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而不是过分强调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保持6%左右的GDP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目前,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空间,以弥补“总需求不足”。扭转中国经济持续下跌趋势的主要出路,依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化可能是下一阶段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意味着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中国经济不借助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维持较高经济增速,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实现创新驱动。这就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创造技术革新所需要的宏观经济条件。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不但同体制改革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进。

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须改进之处在于:不能区分“产能过剩”的不同性质、稳房价目标对宏观调控形成干扰、过于强调财政平衡、过于强调减税降费、政策保留太多余地、通货膨胀目标太严等。如果听任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由于磁滞效应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累积作用,或者受外部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机会窗口就可能会关闭。(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黄奇帆:未来至少要推进三方面重大改革

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过去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汽车消费,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年销量完全有潜力超过4000万辆。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增加,可以倒逼大城市扩大道路、停车场、充电桩、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汽车等装备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这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内外贸在税收政策和结算模式、质量标准、营销方式、监管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恰恰是下一步要改革的领域,要推动改革深化,让中国的超大规模统一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练兵场”“避风港”。

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要由现在的3:4:3,逐步调整为5:3:2。消费比重的提高靠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需要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要由现在的43%提高到52%左右。实现这种分配格局的调整,关键是要做大中等收入人群,使现在4亿中等收入人群在今后十几年翻一番,这是实现国民经济一次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的关键路径。(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

人物

“中国人民老朋友”基辛格去世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等职,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基辛格访问中国逾百次,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只会把这个充满感情的头衔授予极少数对中外关系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其中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的全面遏制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起,美苏争霸,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新力量,为中美两国关系实现和解提供了现实基础。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在北京逗留了48小时,周恩来总理同他举行了6次共计17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友好磋商。

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随后发布了《上海公报》,宣布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作为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推动者,基辛格在中美关系“破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基辛格式”外交智慧受关注

2023年5月27日,百岁寿辰的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呼吁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避免过度对抗和冷战思维,强调对话、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美国应避免将中国视为永久敌对关系。”基辛格认为,这种对抗的做法可能导致双方陷入“无休止的对抗”,无法实现期望的目标。

生日后不久,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中方将会见地点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那是半个世纪前基辛格第一次见到中国领导人的地方。基辛格表示,无论如何困难,美中双方都应平等相待,保持接触,试图孤立或隔絕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强调,自己虽不担任公职,但关心美中关系,支持双方致力于改善关系的努力。

以“知华”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

基辛格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是他的“知华”。其最新著作《论中国》(中信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纽约书评》称此书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

基辛格在书中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用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不久前,基辛格又专门为《论中国》一书中文版出版10周年作序。新序浓缩了这些年来他对中美关系方向的思考。基辛格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和分歧,再次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深深忧虑。他特别强调指出,在核武器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时代,中美两国必须竭力避免一场代价高昂的冲突,求同存异才是中美交往的正道。

基辛格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猜你喜欢

基辛格
别了,基辛格
老朋友基辛格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基辛格的道歉
基辛格的策略
基辛格的策略
基辛格向金一南道歉
国宴中的“基辛格鸡”
基辛格方程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