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与策略探讨

2023-02-09孙海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物保护片区

孙海刚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

革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概念中的一种特殊类别,是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是指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历史,并经认定登记的实物遗存[1]。革命文物包含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两类,涉及与革命事件、革命运动等重要革命历史有关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具备一般文物的历史、文化等价值,是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承载着其在文化传承、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社会功能[2],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为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平台阵地。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既包括重要机构旧址、纪念设施等多种类型,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3]。这些革命文物全面勾绘出广东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是广东统筹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广东传承红色文化和彰显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广东革命文物基本概况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历史丰富厚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的虎门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中国人民自发抗英的三元里平英团遗址见证了广东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事迹。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立兴中会起,至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尤其是影响最大、最为悲壮的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埋葬着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72 位义士。百日维新人才摇篮的万木草堂、国共首次合作地“中共三大”会址、将军摇篮的黄埔军校等,也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广东谘议局旧址是自辛亥革命后广东省社会各界集会的重要场所。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和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推进革命走向高潮的见证。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广州公社旧址等是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领导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记载着广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荣战斗历程。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和孺子牛雕塑、云浮长岗坡渡槽等,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的代表性见证物。此外,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突出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洋务活动家丁日昌、甲午军魂邓世昌、维新领袖康有为、近代启蒙先锋梁启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爱国诗人丘逢甲、农民运动领袖澎湃、北伐名将叶挺、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等,皆生于斯长于斯,给广东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英雄史迹和为后世敬仰的丰功伟绩[4]。

广东省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公布了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共计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 530 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 952 件/套[5]。其中,革命文物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6 处,省级168 处,市县级729 处。尤其是广东省在革命文物名录中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物资源[6],包括重要人物故(旧)居、重要会议旧址、烈士陵园、重要事件遗址等类型,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广东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 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

2.1 多措并举,推动革命文物系统保护

2.1.1 完善顶层设计

广东建立了革命遗址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革命遗址保护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广东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行动计划》《广东省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指引》《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广东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岁修”制度,不断完善革命文物的定期排查、日常养护管理、安全防范和维修工作。此外,广州打造了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形成全省一体化的革命文物数据资源集群,引入智慧导览、3D 等技术,利用数字科技赋能革命文物保护事业。

2.1.2 夯筑工作基础

近年来,广东先后公布了两批次《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其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广东开展了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和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等基础工作,推进革命文物的现状调查和风险评估。此外,广东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施行了广东重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保障粤东西北市县级革命文物“四有”工作等系列举措,基本完成了广东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 “四有工作”,至2022年完成了90 余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活化利用的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清单,有效改善了广东革命文物保存基础状况。

2.1.3 打造重点项目

广东着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织编制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将“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等4 个项目纳入“十四五” 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着力打造“入粤第一仗”等五大展示园区和一批集中展示带。2019年建成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已成为广东省境内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广东还依托林则徐硝烟池、虎门炮台旧址及大鹏所城等重要遗址开展鸦片战争海防遗址[7]公园建设,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资源,推动实施虎门炮台旧址修缮、蒲州炮台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着力将珠江口东西两岸建设成为“山—海—城—台”辉映的近代历史文化地标和国家海防符号。

2.1.4 推进片区保护近些年广东在积极落实国家文物局 《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2022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年)、《“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2021年)等文件中有关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作要求,对位于广东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开展片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片区革命文物状况,了解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件,掌握片区革命文物环境、管理、安防和展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联合广西、福建等省份启动广东片区、海陆丰片区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等工作,持续推进片区革命文物的整体规划与连片保护。

2.2 文旅融合,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

2.2.1 推动红色旅游

2020年,广东出台《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快推进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此指引下,广东陆续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A 级红色旅游景区,包括现有45 家A 级红色旅游景区,13 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红色旅游景区质量持续提升。此外,广东着力开展5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改造及展馆设备改造提升项目、举办“走读广东,粤游粤红”自驾游等系列红色文旅活动。2020年,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2.2.2 打造红色线路

基于遍布广东各地的红色革命文物资源,广东将条件合适的红色革命文物“串珠成链”,策划出10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线路游览中厚植家国情怀。其中“红色广州·革命之城”精品线路、“奋进大湾区·逐梦新时代”精品线路和“岭南文化·人文遗存”精品线路入选了2021年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8]。另外,广东一些地市也结合自身红色革命文物资源策划红色旅游线路,如广州推出“伟人足迹之旅”等9 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深圳发布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旅游线路等。

2.2.3 构建“红色+”体系

广东在活化利用革命文物方面,主动结合实际条件构建“红色+”体系,依托革命文物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例如:河源开展“红色村”建设,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结合,以“红色引擎”赋能乡村发展;肇庆启动“红十景”研学游,系统串联红色景区,突出教育展示功能;清远依托革命文物与绿色生态资源,推出“山水+红色+古村”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潮州打造“红色+绿色”发展模式,打造红色革命文物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的红色生态文化体验区等。

2.3 红色传承,彰显革命文物教育功能

2.3.1 深化系统研究

广东立足自身资源历史特色,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历史价值,对广东主要历史阶段的重要线索、革命文物、精神实质等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利用,陆续出版《广东红色印记》(文物篇)、《红色广东》丛书、《岭南的记忆(红色交通线)》、《广东抗日战争志》、《中共三大历史资料汇编》、《重返杨匏安烈士在广州的历史时空》等革命文献档案史料。此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如举办“英雄城市·红色印记”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开展“革命文物服务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系列课题研究,深入阐释与弘扬广东革命文物背后的思想内涵与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2.3.2 提升展陈水平

近年来,广东策划了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其中,广东博物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推出的三个主题展览入选中央建党百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在香港回归祖国25 周年之际,广东策划的“广九铁路111 周年展” 是全国首个全面展示广九铁路历史的专题展览。2021年,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红色热土不朽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展”[9],观众总量超过30 万人次,广受社会好评。此外,广东还打造“广东网上红色展馆”“红色印迹线上展馆”等,给予游客多元式参观体验。

2.3.3 丰富传播形式

广东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的现实条件,举办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如广东首届“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广东声音”全省讲解员大赛、“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红色讲解员进校园、“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 百场宣讲等。在2022年广东组织开展活动431 场,参与师生超过77 万人次,尤其是设立多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打造系列红色文化研学课程,有力丰富了革命文物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焕发生机[10]。

3 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革命文物的调查标准不够统一

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开展革命文物全面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评估和认定革命文物的前提。然而,由于广东革命文物涵盖和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自身存在着年代跨度较大、类型复杂、性质特殊等复杂因素,目前广东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系统的针对革命文物调查认定的标准、指引或规定,这对具体文物行政部门实际开展革命文物评估认定工作造成不便,也给后续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带来困扰和阻力。

3.2 保护利用的顶层规划仍有欠缺

广东于2022年出台了《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成为国内首批出台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的省份,为广东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法治保障,也让广东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但在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顶层设计方面,当前广东仍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规划指引文件或方案,缺少对广东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宏观指导与规划引领。

3.3 集中连片的工作力度不够突出

当前,广东共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 530 处,革命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众多的革命文物存在点多面广、各自为政的突出问题,尚未树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一盘棋的观念。由于革命文物大多分布较零散,地域集聚效应不够显著,当前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以点状为主,更注重对每个点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保护,缺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跨空间区域的资源整合和整体统筹,较为忽视从历史事件、线性空间、集中连片等角度来整体谋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及资金安排,不能形成更具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核心主题、品牌形象不够突出。

3.4 文旅融合的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近些年广东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资金投入方面有较大提升,但由于广东革命文物数量较多,文物资金的安排多出于“撒胡椒面”式的零散性的资金分配惯性,多依照革命文物修缮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资金排序,无法与当地旅游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需求有效融合。在文旅融合上,革命文物工作往往更多重视对文物本体的安全与保护,忽视其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活化与整体利用,甚至有些革命文物资源无法满足旅游功能的配套设施要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景区之间关联性不强。

4 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策略分析

4.1 制定标准,夯实革命文物工作基础

革命文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红色文化遗产,应基于其多重性的价值特征,因地制宜地完善地方相关调查认定制度或规则。广东需遵循《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全省革命文物调查认定标准,应在深刻理解广东革命文物在广东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体现的重要价值与文化内涵基础上,围绕广东革命文物的概念、类型、时期、范畴等方面给予总体分析与科学界定,形成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可实施性的标准或指引文件,以此进一步廓清革命文物家底,准确把握广东革命文物的当代价值,有利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4.2 绘制“蓝图”,构建革命文物保护格局

近年来,山东、江苏、黑龙江、重庆等省市先后制定和发布了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广东应在以往颁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系列文件基础上,立足广东实际,依照《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要求,统筹广东革命文物资源,编制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或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空间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方案,绘制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蓝图”,以此构建广东革命文物保护格局,加强对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宏观指导,为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锚定方向和提供规划指引。

4.3 立足特色,强化革命文物片区保护

针对同一区域、同一主题的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点。广东应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片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广东革命历史和主题构成,深入挖掘广东片区、海陆丰片区等革命文物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对片区内同一主题、区域相邻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如基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工农运动、抗日战争、东江纵队、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等广东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广东事迹,探索策划富有广东革命主题特色的跨空间区域的片区式或线性革命文物群整体保护利用新模式,推动广东革命文物片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的广东革命文物集中连片整体保护格局。

4.4 联动发展,提升革命文物文旅水平

在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融合方面,广东可充分依托自身革命文物资源特色,以革命文物为载体,以革命文化为脉络,强化广东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如结合能够体现广东革命特色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红军长征过粤北、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等线性革命主题游径,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长征片区、中央苏区、海陆丰片区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与沿线、片区内的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美丽圩镇、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工作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整体提升广东文化旅游发展水平。

4.5 创新宣传,扩大革命文物全民意识

革命文物的阐释展示与宣传推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一环。广东应进一步创新革命文物宣传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性的传播与推广载体,不仅是利用革命文物物质空间,还可借助杂志刊物、学校教材等纸质载体类型,以及电视节目、影视剧、视频、文艺节目等多媒体载体类型进行宣传推广。如利用中国(深圳)文博会、广东国际旅博会、广东旅游文化节等重要活动节日进一步擦亮“红色广东”品牌,推出如广东红色印记、广东红色血脉等题材的红色专题节目,用好广东网上红色展馆、红色地图、“打卡广东红”等媒体平台,组织拍摄广东红色旅游宣传片等影像节目等,生动讲好广东革命文物故事,扩大革命文物全民意识影响力。

5 结束语

当前,革命文物工作正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希望通过对广东革命文物工作问题的观察与剖析,总结归纳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策略,以此推动广东在革命文物工作中创新实践,扎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为广东革命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起到指引作用。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物保护片区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白塔寺片区地图
红色旅游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