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神母题研究

2023-02-07荆晓丽

科学导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火神母题;可比性;火神山

在远古时代,火代表神秘的力量,古人从怕火到用火的转变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到来。火神是中西方的神灵,在历史上颇受民众崇拜,即使在今天,仍存在祭拜火神的活动。因此,火神母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母题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故事情节单位,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叙事单元,同一个火神母题,可以有不同的主题。中西方的火神象征着不同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神话中,三大火神分别是燧人式、炎帝、祝融。火神燧人式钻木取火的故事为人熟知,标志人类进入熟食阶段,为此他被人们尊称为燧皇,奉为火祖。另外,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把炎帝和火关联起来,炎帝被奉为火神。炎帝的“炎”,从形声字来看,与火有关,戴家祥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论述:“炎,火光上也。从重火。”在百姓眼中,最有名的火神是祝融。据调查,祝融是对火正一职的尊称,并非一人之专名。在古书记载中,重黎、吴回、陆终因相继担任火正,因而有祝融之尊号。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是赫淮斯托斯,她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阿佛洛狄忒的丈夫。他精通制作武器和金属用品,被誉为工匠大神。在利姆诺斯岛屿,最初尊他为地火之神,据说当时火山喷发,就是他在打铁,相传火山是他为众神打造武器的铁匠炉。古希腊神话中赫淮斯托斯被称为火神,甚至由此衍生了关于火的宗教,拜火的习俗。

面对庞杂的火神神话资料,研究方法一直是困扰火神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就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是我们就考虑到“火神母题”。我们借用“火神母题”的概念:“火神母题”是叙事过程中的最基本和最小的事件元素,持续的存在于文学传统中,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标准对火神故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当然,也能够和其他相类似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共生出新的故事,通过对“火神母题”的研究,便于我们对同一历史时期却处于不同社会发展形态的中西方火神进行比较研究,加强不同火神的共性,便于各民族间展开交流对话。

母题本身就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中西方火神存在有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中国的火神,还是西方希腊神话中的火神,他们受崇拜的原因是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诚然,东西方火神也有不同,东西方火神在外表上不同,比如中国的火神燧人式是人神同一的,也就是说中国火神的外表是半人半兽,这样火神既能够与人类构筑同感的形象,又能够表征火神身份,将神与人区分开。而西方的火神是人神同构,神与人在外表上几乎无差别。中西方火神在性情上也不同,中国的火神没有七情六欲,不会有人类的诸多情感,崇高、圣洁等各种美好的品性都集中于中国火神。反观西方的火神,却不是绝对完美的形象,有着人类世界的七情六欲。中西方火神差异的存在是民族特性的结果,中国古代的火神故事大都是先民们在劳动中创造和衍生出来的,人们将他们希望拥有的品质凝聚到火神身上,用于宣扬自己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优秀品质。而西方的火神故事则是别样的存在,西方的诸神是存在于一个宇宙中联系密切的整体,他们没有等级区分,随后虽关系仍旧密切,但都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生存发展的,这是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思想。

众所周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武汉,人们以惊人的中国速度建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传递了浓重的火神文化。湖北武汉地处古楚大地,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祝融是楚人的先祖,楚国人被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如今仍有人把火灾说成“祝融之灾”。火神山医院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火神文化的崇拜。

在今天,有些少数民族人生的各大仪式都与火神相关。比如壮族乡村的“诞生礼”,每年正月初十的“添丁节”,在云南佤族,黎族的男青年要在火塘边举行“成年礼”,哈萨克族的“结婚礼”也体现了火神崇拜,还有地区仍保持着“火葬”的习俗,他们认为“火葬”是最高级别的丧葬礼仪。在古希腊,历届奥运会举办之时,都要在火神庙前点燃圣火。后来圣火传递这一传统也被延续下来,成为每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必不可少的仪式。

综上所述,中西方火神所代表精神内核上存在差异,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将火带入人类社会的神,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民族的特性和文化精神方面存在不同。火神文化代表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

参考文献:

[1]郭成磊,邓林.人祖的神格化:炎帝、祝融與日神崇拜[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3):78-83.

[2]许新民,肖凡.火神节遥想[J].消防月刊,2003,(04):44-46.

[3]何浩.祝融、火正与火师[J].求索,1992,(03):122-128.

[4]毛巧晖.神话母题索引编制与时代语境——兼评《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2(01):6-10.

[5]尹虎彬.整体性、逻辑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神话母题索引》述评[J].民间文化论坛,2014,(06):104-112.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荆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