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盾”字考

2023-02-0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卜辞盾牌金文

苏 栎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1)

一、引言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同“戈”“矛”等字一样,“盾”本为军语用字。盾作为古代最重要的防御武器,在军事活动中有着极大的作用,几乎作为战争必备武器而存在。语言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盾的使用促使用来指称相关概念的字也随之产生。“盾”产生时间非常早,殷商甲骨文已见,经过演化发展,在西周中晚期逐渐定型。同时,由于盾作为武器从古到今历代不废,“盾”字也处于被不断使用并发展的过程,在历代文献中都保持了较高的使用频率。凡涉及“盾牌”概念的,大多回避不开“盾”字。产生时间早、使用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得“盾”广为人们熟知,最终进入了汉语常用字汇,这种发展在先秦就已经完成了。

二、毌

“毌”的卜辞义没有用来指称“盾牌”的,《甲骨文字典》释之为“方国名”和“疑为祭名”[2]755,此言确然。“毌”亦可作爵名,卜辞中有“侯毌(盾)”(《合集》03354、03355)②数例,或可作人名,但均不表“盾牌”义。相关词义金文中始见,“毌”有“秉毌戈”(《集成》10870)、“毌斧”(《集成》11767)③等例,“盾”有“俘戎兵盾矛戈弓”例[5]242,但总的来说相关文例较少。

综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干”正反同词现象的产生,是二者用字不同的结果。郭锡良先生指出:“反义为训、美恶同辞的说法实际上是传统训诂学在没有弄清某些辞的词义演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一种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12]258“干”的“犯”义与“扞”义最初并非由同一个字来承担的,而是分别由“干”和“”来表达。卜辞“干”表“捕猎武器”当是无误,后来引申出了“犯”义;而作“盾牌”义的字本为“”,后来引申出了“扞”义。《说文解字注》云:“干戈字本作。干,犯也。,盾也。俗多用干代,干行而废矣。”[8]630所言甚是。“干”有“扞”义实为后世假借所致,本义实非“盾牌”。上文说过卜辞合体象形字源于作“”,或作“”,后人因不识二字而以为“盾”古字作“瞂”,“瞂”实为后起形声字。但与并不相同,隶定后的“毌”与“”或“”有别。“毌”“干”“”上古属见母,“”字依王力先生观点则属于匣母元部[13]578,“毌”“”为见匣旁纽、叠韵,二者不为同一字,于省吾先生也持此说[6]9.946。故郭沫若先生以为“毌”也为“干”,应是未明此处字作“”,“干”则是“”后来的借字。《金文编》卷三“干”下作(豦簋)[5]130,释为“干戈”,“干”为“盾牌”义无疑。这说明很可能西周时期“干”已经用来借指“”。之后经过发展,文献中“干”彻底代替了“”。《广韵》“上平声寒部”下“”作“古寒切”,可证“干”已经完全与“”相同了。

五、盾;楯

六、结语

注释:

① 本文黑底甲金文图片,均引自北京师范大学“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另文内古籍语料如《诗经》《韩非子》《史记》《尔雅》《释名》及字书《说文解字》《玉篇》《说文解字系传》《说文系传考异》、韵书《集韵》等未标出处者皆见于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爱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制作V7.0)。

② 全文所言《合集》均为《甲骨文合集》略语。

③ 全文所言《集成》均为《殷周金文集成》略语。

④ 《古文字诂林》凡12册,故标注引文时页数前数字为册数。

⑥ 读如“干”或读如“毌”,均见母元部无疑。

⑦ 详见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第59页。

⑧ 详见罗振玉《辽居乙稿》石印本1931,第25-26页。

⑨ 笔者所调查的先秦文献为《楚辞》《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管子》《国语》《韩非子》《老子》《礼记》《六韬》《吕氏春秋》《论语》《孟子》《墨子》《商君书》《尚书》《申子》《慎子》《诗经》《司马法》《孙膑兵法》《孙子》《尉缭子》《吴子》《孝经》《逸周书》《晏子春秋》《仪礼》《战国策》《周礼》《庄子》,共33部。

猜你喜欢

卜辞盾牌金文
隐形的盾牌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多功能盾牌的研究现状浅析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金盾牌”夺金记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