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3-02-02

现代农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农村

赵 楠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生态振兴关系着我国农村产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切入点,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分析我国农村生态面临的治理困境,进一步找出治理乡村生态问题的应对策略,为乡村持续发展和乡村生态发展谋出路,进而全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1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1]。新时代,全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及发展前途的关键一步,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农村生态振兴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又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对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迈进。党的十八大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助推农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村与农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必须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只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才有实现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立场,真真切切为民生考虑,承载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使命。因此,要找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问题的契合点,才能推动农村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进而助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经济、民生等的发展。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振兴二者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又具有目标一致性。一方面,乡村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乡村兴。农村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解决好制约农村发展的生态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快速推进的可能;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农村繁荣昌盛和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3]。其中“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基本生活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人们不仅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因此,乡村的繁荣昌盛绝不仅仅是表现在让乡村富起来,而更要让乡村美起来,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因此,要以环境宜居为重点、以绿色农业为导向、以自然生态为支撑,为农民创造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生态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生态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潜在的治理困境,比如农村生态治理的精神引领相对薄弱、农村污染源多样且治理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资源投入比例失调等,这些问题已然极大地影响乡村振兴实践的前进步伐。

2.1 精神引领相对薄弱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农村,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是振兴乡村生态的前提和关键。由于青壮年大多数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受到条件的限制,其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整体素质较低,加之村民们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农村生态治理方面缺乏客观、理性、科学的认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对绿色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践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2.2 农村污染源多样,治理困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庞大,虽然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产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农村污染源却相同。农村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污染及农民生产污染3 个方面。首先,农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塑料以及各种畜禽污染物,这虽然会帮助提高农作物产量,但会污染环境,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工业生产污染最主要是“三废”物质的大量排放,给土壤、大气、水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污染。最后,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治理的中坚力量,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重要地位,仍存在就地燃烧秸秆、日用品垃圾、包装废弃物并且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行为,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三者相互作用给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困难。

2.3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乡村生态治理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健康有序、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5]。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虽然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约束,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各个县、乡镇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且,由于各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笼统的法律法规对于特定地区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单一化的治理模式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衔接不紧密,监督效率低下,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和多头管理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生态环境得不到常规化治理,出现生态问题时很难及时解决,农民的生命健康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4 农村地区资源投入比例失调

首先从人才资源来看,我国涉农人才数量不足[6]。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等的限制,农村无法吸引高水平人才,也很难长期聘请专业的生态治理专家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对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其次从资金投入方面看,农村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投入较少,治理成果不显著。最后,当地企业不愿投入治理资金购置处理污染物的设备,而是将工业污水、不可降解塑料等污染直接投放到农村当地的土壤、河流当中,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农村环境治理达不到预期目标。

3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应对策略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众多、关系复杂,在其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严峻且复杂的难题。因而,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的精神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优化生态治理的企业生产方式,强化基层政府的农村生态责任,有效解决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3.1 强化农村生态治理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7]。要始终以“两山”理论为根本抓手,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始终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坚强后盾,坚持党总揽农村生态治理全局,坚持引领有效衔接生态扶贫和乡村生态振兴,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模式优势,引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新风尚,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为振兴乡村生态做出新贡献[9]。

3.2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原则。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生态振兴是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选择,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生活和农民生活的“主心骨”,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而乡村振兴治理成效也反过来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应充分吸收“五级书记抓贫困”的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将村民反映最多、最迫切的需求深入到乡村生态治理问题中,让村民全方位多领域地参与其中。

3.3 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治理的主力军,其是否具备生态意识是决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关键。广大农民由于不了解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只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对土壤、水源等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村干部、基层工作者应带头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以身作则带领农民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新媒体、电视和广播等手段在农村传播农业环保知识。此外,也可通过开展环保宣讲等活动,让广大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的作用,增强其对农村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3.4 优化企业生产方式

企业应强化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一些无良企业甚至在农村建立起工厂,在生产中无视对环境的污染,将其产生的污染物随意排放在农村的土地里,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者和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主体,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国家“三废”排放规定,淘汰高污染产业,引进节能减排治污技术,以实现“三废”的有效循环利用和有毒物质的排解清理。企业应引入绿色技术,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承担农村生态治理的社会责任,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5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农村生态治理方针、政策是农村生态治理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根据具体的农村生态情况完善相应的生态保护制度,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制定党政干部一对一帮扶政策,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保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此外,政府部门应完善和改进监督体系,避免监管内容重复、监督区域重叠的现象出现,采取奖励与监督相结合的策略来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充分调动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推进农村生态治理高效运行。地方政府还可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基层干部的考核中,使其与工资绩效和岗位晋升挂钩,以此督促其创新工作方法与模式,进而实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比翼双飞[10]。

3.6 做好引进人才和资金设备投入

(1)政府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主导力量,应在做好人才引进和投入资金设备上发力。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可以到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聘请人才到农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大学生、企业家等社会人才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为优秀社会精英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知识培训。此外,以乡情乡愁为枢纽,吸引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和优质企业家回归故乡、建设家乡。(2)企业作为农村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之一,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保障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乡村生态建设短板。此外还需配备专业的财务和管理人员,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