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隋唐国子学官的俸禄

2023-01-31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子监俸禄博士

蔺 媛

“学官” 顾名思义是指 “官学的老师”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 “学官” 身份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官学老师的同时也是政府官员。因此同样会受到政府统一管理,具有品秩高低之分,而品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官的俸禄。涉及到隋唐学官研究的相关文章著作有很多,如冷向宇的《试论隋朝的学官选任》①、高明士的《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②、董坤玉的《唐代学官研究》③、宋大川的《唐代教育体制研究》④、韩凤山的《唐宋官学制度研究》⑤等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隋唐学官发展概况以及体例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写作线索、资料以及有益的启发。隋朝沿袭北齐 “国子寺” 独立官学机构的地位,在隋炀帝时期改为 “国子监” ,后被唐朝沿袭,所以这一时期的学官的地位逐渐开始显现,从隋到唐的发展,国子学官的整体地位呈现提高趋势。

一、隋唐国子学官概要

(一)隋代国子学官概要

隋朝的官学已然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又以国子监为中心。文帝时期,沿袭了北齐 “国子寺” 的独立地位并改为国子学⑥,成为了独立领导教育和管理教学的机构。设国子祭酒一职,下有属官主簿、禄事,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书、算学教学,各学下置博士、助教等学官⑦。期间经过文帝废学,炀帝时期重新恢复学校教育,并在大业三年(607)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后被历代所沿袭。炀帝时期对原国子监进行调整,加置国子司业、国子丞学官,学生五百人⑧。

隋代国子学官有国子祭酒、国子司业从四品、博士正五品、太学博士从五品助教从七品。国子祭酒负责统领整个国子监的事务以及管理教学,是国子监的行政长官,下领主簿、录事各一人。后增置国子司业一人和国子丞三人,辅助国子祭酒来管理国子监。博士是真正教授学生知识的老师,而助教的设置是为了配合博士教学。

(二)唐代国子学官概要

唐代的学校系统已经相当完善,目前学界有关于唐代中央官学的构成主要有两种讨论分别为 “六学二馆”⑨“七学二馆”⑩,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广文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设国子祭酒和国子司业为正副长官,下属丞和主簿掌判监事⑪,博士、助教、直讲、五经博士承担教学任务。 “二馆” 是指门下省弘文馆与东宫崇文馆,而在 “二馆” 中承担教学任务的则是学士。

隋唐两朝国子学官的设置上并无大的变化,几乎是唐承隋制。在唐代国子主簿与国子录事辅助祭酒、司业管理国子监,并在国子学中设立专门教授经书的五经博士,并在 “七学” 之下设直讲,辅助博士、助教完成教学任务。唐代国子学官不单单是人数的扩大,且内部管理与教学更为系统化和专业化,各司其职,是在隋继承上得到发展。关于隋唐国子学官人数变化以及历任学官的变迁可以查阅高明士《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书中的隋代学官表和唐代学官表,用表格的形式将隋唐学官都囊括在内⑫,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二、隋唐国子学官俸禄对比分析

(一)品秩

关于隋唐时期学官俸禄中最能体现差别的就是品秩的高低,品秩越高其地位就越高,而品秩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学官的禄米和职分田分配,所以说品秩的高低是衡量学官俸禄的重要标志。以学官的品秩、俸禄和职分田为维度,结合《隋书》《唐会要》《唐六典》《通典》《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整理出隋唐国子学官俸禄表(见表1)。

表1 隋唐国子学官俸禄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同一学官的品秩唐代要高于隋代,同理唐代学官的俸禄、职分田也要高于隋代,唐朝学官的整体俸禄要比隋朝更高。从学官的品秩方面来看:第一、隋唐两朝同职称下学官内部有品秩的差距,如博士这一学官的品秩来看,得出国子监 “七学” 内部有高低之分;第二、隋唐时期负责管理日常事务的学官品秩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如国子祭酒、国子司业和国子丞,而国子祭酒作为整个国子监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秩为从三品且隋唐两朝并无发生变化;第三、国子、太学、四门助教的品秩得到提高,而书学、算学的助教隋唐两朝都没有授予品阶,如隋朝时国子助教为从七品到唐朝提高为从六品上阶,太学助教由正九品提升为从七品上阶,四门助教由从九品提升为从八品上阶,助教会因所教授的学科的不同被授予不同的品秩,存在显明的等级分划;第四、隋唐时期律、书、算三学的学官品秩低且属于整个学官的底层,隋唐时期律、书、算三学的博士都是九品学官,在其他学官品秩都提升的情况下,这三学博士的学官并没有发生改变,足以说明在整个隋唐时期律、书、算学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禄米

表格中禄米的数额是唐武德年间的,在贞观二年,官员的禄米发生了调整: “从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七石,从八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石,从九品五十二石”⑲。官员内部禄米的调整缘由是八品以下禄米较薄。与武德相比,学官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禄米为衡量维度来看,整体唐代学官的禄米要高于隋代,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出更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隋唐两朝中上级学官的禄米的数量基本呈持平的趋势,例如国子祭酒、国子司业、国子博士的禄米一般差距都在十石之间;第二、反观中下级学官禄米变化明显呈上升趋势,例如太常博士由七十石提高到一百石,国子助教、四门博士也提升了二十石;第三、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九品学官的禄米从无到有,《隋书·百官志》中记载到: “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⑳所以隋朝时期九品学官是没有禄米的,而《唐会要·内外官禄》记载 “文武官给禄……正九品四十石,从九品三十石,并每年给。”㉑唐朝开始给九品学官发放禄米。例如书学、算学博士在隋唐两朝同样都为九品官员,虽说品阶并无发生变化,但因唐代给九品官员发放禄米,书学、算学博士学官的整体俸禄得到了提高。

(三)职分田

职分田的收入是学官的经费,表中唐代职分田的数据是唐初武德年间的分配制度,到景龙四年三月朝廷曾下诏令全国 “凡属文武官员五品以下,各加田五亩。五品以上,各加田四亩㉒。” 增加了学官的职分田。

单从职分田这个维度来看,唐代国子学官职分田数额要高于隋代,唐朝职分田数值是隋朝时期的一倍。例如国子监最高长官国子祭酒,由四顷增至九顷足足扩大一倍还多。国子下层学官的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律、书和算三学博士同为九品官员,从一顷增至二顷。唐代国子学官职分田高于隋朝,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学官地位的提升。

唐代国子学官俸禄要比隋代高还体现在户部下发俸料钱㉓以及礼部发放常食料㉔,这些都可以改善国子学官的生活,而隋代并没有除禄米、职分田以外的收入。在唐代后期在发放俸禄的过程中,又常常增加俸禄, “天宝十四载八月四日诏(755),文武九品以上官员……自今以后,每月给俸食料杂用防阁庶仆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同正员官,加一分,仍永为常式㉕。” 以至隋唐两朝国子学官之间俸禄待遇的差距逐渐扩大化。

三、隋唐国子学官俸禄差异原因分析

隋唐时期国子学官待遇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相同学官的品秩高低、禄米和职分田的多少,最终形成唐代国子学官俸禄比隋代国子学官俸禄高的局面。隋唐两朝国子监学官俸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同时还包含两朝的政治形势、统治者对待的教育的态度、对教育的支出增加以及对学官的考核与奖罚等因素。

(一)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与学官的关系密不可分,选择学官的途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学官俸禄的提升。隋炀帝在大业二年(606)下令建立进士科以取士,这是具有标志性的决定。㉖但隋朝国祚短暂,尚来不及进一步完善新兴的科举制度。继而后起的唐朝兼容古今,使得科举制度逐步完善。《通典》: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㉗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中对唐代官员出身入仕的途径进行统计,共有634名官员通过科举入仕,占比35.1%,表明科举出身在铨选入仕中占有首要地位,已成为唐代文官制度的基础㉘。 “唐代推荐教师要求是进士出身以及韩愈提出如学官不是进士五经登科者不得任学官”㉙,也可从后人的一些研究中看到唐代历任学官大多都是通过科举任官。所以说科举制从隋初创立,到唐朝的逐步发展,俨然成为选择国子学官的主要途径之一。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确立了 “以文取士” 的原则,将 “学而优则仕” 付出实践,士人纷纷投入科举,以求谋得官位,为此毕生苦读。士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以及把做官当作毕生的追求,在这样的意识下科举制就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国子学官的地位被提高,品秩以及俸禄也相应得到提升。

(二)统治者对待教育的态度

当朝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凡制定的政策并影响深远,可谓之 “牵一发而动全身” ,统治者对待儒学、教育的态度就可决定学官奖罚乃至整个教育制度的兴废。

隋朝建立之初,文帝注重振兴学校教育并网罗人才, “开皇二年。丙戌,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㉚文帝亲临国子监释奠礼与学官们讲论经义,如宇文 在与博士们讨论经义时,使得 “上大悦,顾谓侍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于是颁赐各有差。”㉛又如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时,国子讲授王頍提出许多难题,元善败下阵来, “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㉜。宇文 与王頍都是因受到文帝的喜爱得到赏赐或升官。耐人寻味的是文帝忽而 “仁寿元年,……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㉝。关于文帝废学的原因《隋书儒林传》记载: “高祖暮年,精华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㉞可以看到统治者因自己的喜好就可轻易影响学官的待遇以及整个国家教育的兴废。 “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㉟隋炀帝即位后开始恢复教学,并要求 “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㊱。并且同意礼部侍郎许善心的推荐, “奏荐儒者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包恺、陆德明、褚徽、鲁世达之辈并加品秩,授为学官”㊲。学官的俸禄与统治者对待教育以及儒学的态度息息相关,跟随着国家政策或皇帝意志升降。隋朝统治时间短,大多制度也只是初创并未完善,短时间内兴学—废学—复学之间来回变动,使得国子学官的地位以及待遇并未得到统治者很好的重视,所以相对唐朝国子学官的地位和俸禄要低。

唐朝建国之后,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太宗朝时期 “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㊳。太宗朝广办学舍,新增学员,广纳名儒增为学官,使得唐初教育得到发展并逐渐完备。贞观十四年,太宗亲临国子监释奠礼,孔颖达讲《孝经》并得到 “手诏褒美”㊴。赵弘智因讲《孝经》并对答如流 “帝甚悦,赐彩绢二百匹、名马一匹,寻迁国子祭酒” ,㊵得到高宗的赏赐并升迁至国子祭酒,达到学官仕途的顶峰。武则天主政时期,因要扩大庶族地主的地位, “其国子祭酒,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㊶因国子祭酒所用非人,再加学官有名无实,不受重视,最终导致学校荒废。玄宗时期为提高学官的地位 “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㊷。” 贡举新进的明经与进士要先去国子监拜师,并由学官为他们讲学。安史之乱后,官学一度陷入衰败,唐后期的君王尽力去维持学校教育。代宗就曾下诏让学生在馆受业㊸,并贷钱供给国子监师生费用㊹。德宗同意韩愈上书增加学生生员的请求,并任命韩愈为国子祭酒,才使国子监重新焕发生机。 “委国子祭酒选择有经艺堪训导生徒者,以充学官。……其新授官上日,必加研试,然后放上,以副圣朝崇儒尚学之意。”㊺宪宗时期,任命郑余庆以祭酒兼任宰相,这在唐代还是第一次,可见唐宪宗对教育的重视。㊻

整体来看,唐朝大多君主都比较重视教育和学官待遇的提升,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唐朝学官的法律地位得到保障。首先,在《唐律疏议》 “十恶” 的记载中: “九曰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㊼唐律还规定范 “十恶” 者不准议、请、减刑,即使恰逢遇到大赦, “十恶” 罪者也不在其中。其次, “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 “问曰:殴受业师,加凡人二等。其博士若有高品,累加以否?答曰:殴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先有官品,亦从品上累加。若斗殴无品博士,加凡人二等,合仗六十;九品以上,合仗八十;殴五品博士,亦于本品上累加之”㊽。即使是无品级的博士遭到欧伤,对肇事者亦是罪加二等来判罚。唐代以法律的形式对学官的人格,人身尊严起到保护作用。

隋唐时期的君主对待教育以及儒学的态度直接影响国子学官的俸禄,得到皇帝的赏识便可升官加禄。唐代君主整体上更注重教育且多次亲临国子监参加讲学和祭奠礼仪,并确立了学官的法律地位。唐朝国子学官待遇高于隋朝学官统治者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考核与奖罚

隋唐时期影响国子监学官俸禄的另一大因素,是对学官的考核与奖罚,考核的结果与学官的升降赏罚相结合。

隋朝主管全国官员考核的中央机构为尚书省,其中吏部主管人事行政事务,下领吏部、主爵、司勋、考功等四司,考功司长官为考功侍郎,主管中央百官与地方行政的考课㊾。因此隋朝国子监学官的考课受考功侍郎主管评定,遗憾的是隋代并没有形成具体考核的标准,但其中心思想为 “德能勤绩” 。《隋书·高祖纪》: “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此则教训不笃,考课未精,明勒所由,隆茲儒训。”㊿隋文帝认为全国教育没有培养出国家所适用的人才,是学官教训不笃,考课未精的缘故,并下令要求相关官员,加强兴盛儒家教育。从这则史料中可以看出,对于学官的主要考核的标准是否认真授业,是否严格考试制度以及是否能培养出国家有用的人才。

唐朝对国子监学官的考核的基本方法是 “四善” “二十七最” 。《旧唐书·职官志二》言: “凡(文武官员)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其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 《旧唐书·职官志三》中记载到国子祭酒 “每岁终,考其学官训导功业之多少,为之殿最”的职责。年末由国子祭酒负责掌管学官的考核职责,其考核的准则是有多少学生能够通过岁试,通过越多则表明学官讲授越多,既可获得考课之最,倘若学官能获得 “一最四善” 当为 “上上” 。由此可见,唐代对学官的考核有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并与教育生徒之间联系密切。

考核的结果为 “上上” 至 “下下” 九等中的某一等,并且将考核的结果与官职、薪酬直接挂钩。《新唐书》记载: “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有下下考者,解任。”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学官的教学质量。如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则可以获得额外的俸禄奖励,这无疑更好地激励了学官的教学积极性。

整体来看,隋唐两代对学官的考核标准在逐渐的细化、制度化。在不断完善的考评制度下,唐代国子学官受考核结果的影响更为直接。相比隋代对国子学官的考核,唐代国子学官考核更严苛更具有法律效益,甚至有直接被卸职的可能。

(四)教育支出

官员的俸禄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之一,造成隋唐两朝学官待遇差异性的原因之一是在整个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所在比重的高低,以及学官俸禄发放的实际情况。

隋朝时财政收入主要用来皇帝、官僚上层统治集团的各种消费以及军费、大兴土木、财政储备,反而生产性用途以及赈灾教育文化的支出极其有限。其时学者们的经济现状在《隋书·儒林传》中曾描述到: “古之学者,禄在其中,今之学者,困于贫贱,明达之人,志识之士,安肯滞于所习,以求贫贱者哉?”隋朝的学者与之前汉、魏学者相比更为贫贱,导致一些明达志士不愿继续深入的研究学问,这其中也包含了以专职研究学问的学官们。刘炫与刘焯是隋朝名扬天下的大儒, “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但当杨达推举刘炫 “博学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学博士”时,刘炫却以 “品卑去任”远走长平,并未上任。刘焯因遭人 “飞章所谤,除名为民”,但刘焯却 “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作为务,孜孜不倦”,可见其对做学官也无任何的留恋。

唐朝时期对教育的投资是有目共睹的,朝廷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唐太宗时期,大力盖造教舍,聘请天下鸿儒有识之士为学官,召集四方的学子入国学读书,这表明在唐太宗时期统治者愿意把国家财政的一部分拿来支持教育的发展。玄宗朝时期开始复学,扩大了国子监的教学规模并广纳贤士充当国子监的学官,还创立了广文馆由国子监监制 “知进士业,博士、助教各一人,秩同太学博士”。宪宗元和年间,宰相兼国子祭酒郑余庆奏请宪宗抽现任文官的俸料钱以助教育。唐朝国子学官的俸禄包括俸料、禄米、职分田收益以及伙食尾子,这些都占有政府财政支出的一定份额,相比之下隋代国子学官俸禄构成相对单一且数额较小。

以上种种,都表明隋朝对学校教育支出少,反观唐朝却因多次兴学、修缮校舍且提高学官俸禄使得在教育方面支出增多。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多少与国子学官俸禄的高低息息相关。

造成隋唐国子学官待遇相差性的原因,还有当时所处的时代政治局势不一有关。隋朝教育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 “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礼仪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且因统治时间短,一些有益开创性的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实行下去,整体教育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学官的待遇谈何提高。反观唐代政治局势则相对稳定,统治者注重教育,随着科举制的发展,整个社会都慢慢接受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学官的地位亦通过法律来得以确认,随其社会地位逐步提升,学官的待遇也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体而言,国子监作为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官学教育机构,以国子学官为视角来观察隋唐学官的俸禄很有参照价值。因唐沿袭隋制,隋唐时期国子监的组合结构并未大的变化,但在学官的俸禄方面却体现出差异性,即唐代国子学官的俸禄要高于隋代国子学官。形成隋唐两代国子学官俸禄的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科举制的发展、统治者对待教育的态度、通过法律确保学官地位、以及国家财政中教育的支出、政治局势的稳定等因素。正值我国教师法的修订,研究隋唐时期学官管理、俸禄发放问题,了解古代学官制度,可以为我们在稳定教师团队、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冷向宇:《试论隋朝学官选任》,《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第3期。

② 参见高士明:《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版。

③ 董坤玉:《唐代学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 参见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 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⑦⑧⑬⑮⑳㊾ 《隋书》卷23《百官下》。

⑨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⑩⑪ 《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

⑫ 高士明:《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277—314页。

⑭ 《旧唐书》卷42《职官一》。

⑯㉑ 《唐会要》卷90《内外官禄》,中华书局1960年版。此处禄米数额是唐初武德年间,贞观初年,国子监学官的禄米数额调整。

⑰ 《隋书》卷24《食货》。

⑱㉒ 《唐会要》卷92《内外官职田》。

⑲ 《通典》卷35《职官一七》。

㉓㉕ 《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

㉔ 《唐六典》卷4《礼部尚书·膳部郎中员外郎》。

㉖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㉗ 《通典》卷15《选举制·历代制下》。

㉘ 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0页。

㉙ 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㉚ 《隋书》卷1《高祖上》。

㉛ 《隋书》卷56《宇文 传》。

㉜ 《隋书》卷76《王頍传》。

㉝ 《隋书》卷28《百官下》。

㊱ 《隋书》卷3《炀帝上》。

㊲ 《隋书》卷58《许善心传》。

㊴ 《旧唐书》卷73《孔颖达传》。

㊵ 《旧唐书》卷188《孝友·赵弘智》。

㊷㊸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㊺ 韩愈著、刘真伦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30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97页。

㊻ 《旧唐书》卷158《郑余庆》。

㊼ 《唐律疏议》卷2《名例·不义》。

㊽ 《唐律疏议》卷23《斗讼》。

㊿ 《隋书》卷2《高祖下》。

猜你喜欢

国子监俸禄博士
制冷博士来帮忙
参观国子监
神奇博士感冒了
俸禄的标准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博士蚊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润博士问答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俸禄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