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汇管理助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2023-01-31温建东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22年18期
关键词:报关单外汇汇率

文/温建东 编辑/韩英彤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前有“四小龙”,后有“四小虎”。不料,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泰铢大幅贬值,引发东南亚、韩国各类市场的连锁反应,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企业纷纷破产。危机甚至波及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地区,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宏观经济,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本文重点回顾总结我国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和人民币不贬值的得失。

我国采取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出现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一些外贸公司以多重手段逃套汇、非法骗购外汇资金日益猖獗,外汇黑市重新活跃。为此,外汇局与有关部门一道,多管齐下,整顿外汇市场和金融秩序。

首先,加强贸易真实性监管,完善进出口收付汇核销。一是坚持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原则,维护1996年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改革成果。二是规范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行为,完善经常项目汇兑的监管。对不同金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明确了外汇局、外汇指定银行真实性审核的金额划分以及审核程序。三是严格对个人和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防止非法资本通过个人和非贸易渠道流出、流入,阻塞管理漏洞。加强外汇账户开立和使用监管。四是着重加强进口付汇核销的事后监管。要求银行在办理10万美元以上的进口货到付款业务的售汇、付汇时,事先通过邮政快递向海关进行二次核查,确认报关单的真实性后即可办理对外支付。在出现不法分子假造报关单核查结果之后,我国很快开通了海关、银行、外汇局之间的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极大压缩了核对时间,防止了外汇流失。五是将出口收汇核销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出口收汇考核制度,鼓励企业足额收汇,并对历年出口收汇逾期未核销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199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838亿美元,出口核销1814.4亿美元,出口收汇1445.2亿美元。

其次,完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防范和化解外资风险。一是鼓励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为外商投资企业发放外资金融机构担保项下的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改善了外企的经营环境。二是重申资本项下的外汇收入及时调回境内等,遏制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放缓势头。三是强化外债管理,将中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结构对外借款、项目融资以及远期信用证纳入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范围,将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以发债形式在外融资,以及可转换债券、大额可转换存单、商业票据等纳入发行外币债券管理范围。境内机构借用外债必须进行登记、还本必须按规定得到外汇局核准。四是加强国内外汇贷款的管理。所有境内债务人偿付国内金融机构的自营外汇贷款本金必须得到外汇局的核准。五是资本项目用汇应首先使用自有外汇,不足部分方可购买外汇。

再次,完善外汇管理法规,开展全国外汇检查。一是完善管理依据和惩处手段。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新增骗购外汇罪,为打击逃汇罪、非法买卖外汇罪提供有力武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部委发布有关规定,对骗汇、非法买卖外汇、违反售付汇管理等行为及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二是开展外汇外债检查。1998年8月,在国务院直接领导和部署下,人民银行、外汇局、外经贸部门、海关、公安协同开展外汇大检查。针对一些不法分子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行为,上述部门对1998年上半年企业进口购付汇的贸易真实性进行核查,主要是核查20万美元以上的进口报关单,共查实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110多亿美元。其中的23起大案要案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举有效遏制了利用假报关单骗汇的势头,维护了正常外汇金融秩序。

由于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兼顾了鼓励企业正当经营和规范外汇收支行为,并且国家层面采取了一揽子配套措施,我国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外贸出口在不利的条件下仍保持了增长。1998年出口总额为18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对亚洲出口982亿美元,下降了9.9%,对其他地区的出口额则达856亿美元,增长了15.8%。

危机期间人民币不贬值的得失评估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政府对金融领域的风险保持高度的警觉,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为抵御这场突然来临的危机打下了基础。危机期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对外经济大盘的措施。其中,在稳定出口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加工深度,降本提质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权;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出口信贷规模,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这些措施有力地抵消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回顾亚洲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人民币不贬值付出了巨大代价,不利于出口竞争力,也带来了通缩压力。但实际上也有不少收益。这在对外部门中有所体现并显著抵消了人民币不贬值的不利影响。

首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负责任大国的巨大声誉。东南亚许多国家汇率暴跌,加大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当时,中国外贸出口明显下滑,外界普遍存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人民币是大国货币,贬值将会带来亚洲货币竞争性汇率贬值,重蹈二战前欧洲各国以邻为壑的汇率战。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是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国际经济发展大局出发,认识到大国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但关系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在1998年中日元大幅贬值到150附近的时候,中国积极呼吁美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防止日元无序贬值。随后美日采取了联合干预行动,阻止了日元进一步贬值。最终,东盟各国领导人纷纷赞赏中国作出的贡献。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和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都赞赏中国是稳定和负责任的支柱国家。

其次,外汇和金融市场保持平稳。由于银行倒闭、金融体系紊乱、外贸信贷收缩、利率飙升,印度尼西亚等危机国家汇率最多的贬值了85%(见图1)。以受到冲击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为例,1998年,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从危机前的15%暴涨至35%,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占GDP的比重从危机前的61%下降到53%,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20%(见图2)。由于贸易信贷收缩、利率暴涨,印度尼西亚出口反而连续两年下降,从1997年的535亿美元下降到1998年、1999年的489、487亿美元。

图1 印尼盾对美元汇率走势

图2 印尼对私人部门贷款与GDP之比

再次,由于贬值带来通胀的大幅上涨,侵蚀了汇率贬值带来的竞争力优势。危机之前,印度尼西亚CPI基本保持在个位数,而且从1993年的9%逐渐下降到1997年的6%。但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了供应链,造成商品短缺尤其是进口商品的暴涨,1998年和1999年CPI分别达到58%和20%,极大抵消了汇率贬值幅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到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名义有效汇率从365下跌到114,但考虑到通胀影响的实际有效汇率只是从101下跌到50,且1999年迅速反弹到71。同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从84升值到92,实际有效汇率仅仅从92升值到98,1999年又回落到93,与危机之前几乎持平。如果考虑到中国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和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因素,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远远没有想象的大。

对当前外汇形势的启示

总结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成功经验有助于理解当今外汇金融形势。

一是货币强弱长期由经济基本面决定。虽然在美国加息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和其他货币共同面临贬值压力,但由于我国政府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就提出“六保”“六稳”措施,并多次重申改革开放的决心并积极推出稳定经济大盘的政策,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经济发展呈现健康平稳态势。

二是汇率政策要看一篮子汇率。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长期形成了对美元汇率窄幅波动的汇率机制和隐性担保,埋下了危机隐患。美元周期波动进而引发新兴市场的泡沫和危机。美元指数从1993年末的97下滑到1995年中的81,随后反弹到1998年中的101。2005年“7·2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即一篮子汇率的基本稳定。

三是短期汇率走势还要看国内外通胀差异、跨境资金流动等。我国通胀水平显著低于国外。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方面也已建立了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双支柱”监管框架,汇率稳定具有较强的保障。

猜你喜欢

报关单外汇汇率
《中国外汇》广告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外汇管理蓝图2019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租赁贸易货物报关单填制分析
“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背景下 新版报关单结构分析及新增项目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