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思维 新赛道新动力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综述

2023-01-31图文整理张书鹏byZhangShupeng

雕塑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图文整理/张书鹏 by Zhang Shupeng

11月3日,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隆重开幕。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强国战略,以“弘扬传统工艺美术,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加快传统手工艺振兴步伐,展示传统工艺的深厚魅力和时代风采。

领导巡馆

一、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

上午9点,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拉开帷幕。出席大会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志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中国轻工联合会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陶小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建晖,江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李雪南,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可,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郑正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晓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蔡震峰,南昌市政府副市长龙国英,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熊建新。

还有来自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副理事长、业界专家学者、南昌市及其他地方政府领导、企业参展商等近500人参加会议。与会领导龙国英,任建新,郭建晖分别致辞,并由马致武副主任宣布“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开幕。开幕式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可主持。

开幕式上还举办了“第八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首届江西省工艺美术杰出青年人才颁奖大会”,并由与会嘉宾为他们颁奖。大会由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熊建新主持。

二、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主论坛开幕式

下午14:00,“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暨主论坛”开幕,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小平,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文化学者项兆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中国轻工联合会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陶小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俊,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可,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郑正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晓平,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蔡震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涛、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熊建新。还有来自工艺美术产区的地方政府领导,全国各省市工艺美术学(协)会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相关机构代表及江西省行业、教育、产业等各界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大会。

陈小平

启航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

江西省人民政府陈小平副省长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陈副省长讲到,在全国上下深度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与各位业界知名的大师、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工艺美术新发展,共绘工艺美术新蓝图。在此,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叶建春同志委托,我谨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西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工艺美术是我国自古及今传承不息的教务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经验和对美的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振兴、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步入了新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副省长指出,江西是工艺美术大省,工艺美术底蕴深厚,技术精湛,门类齐全,在江西省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江西艺术大家人才辈出,工艺美术事业薪火相传,品种和技术推陈出新,尤其以陶瓷、漆艺、木雕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拥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江西工艺美术历史久远,超越了文字的记载。在我们上饶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和吊桶环山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美感是中华工艺美术的雏形,以元青花清粉彩为代表的景德镇陶瓷器,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我们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依托丰富的特色文化和产业资源,着力推动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发展,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品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推出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全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全省工艺美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22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320亿元,同比增长了14.3%,工艺美术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像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路线,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等。全省工艺美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产业链从业人员已超过百万,其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7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51人。陈副省长强调,我们这个大会论坛“以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为主题,围绕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业内外智慧,进行深度研讨,是政产学研商深度融合创新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集学界、政界业界及社会各界的智慧为一体的巅峰论道,必将对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交流与融合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江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抢占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新机遇,进一步挖掘优势的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全链条工艺美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政策支持,增强工艺美术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强化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品牌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江西工艺美术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们热忱的期盼各位大师、专家聚焦论坛主题,为推动江西工艺美术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多谏一字之言,多谋发展之策;我们热忱的欢迎各位大师、专家到江西走一走看一看,体验江西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感悟江西的历史文化,亲身领略江西独好的风景,留下更多的经典之作、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我们热切期待更多有志之士献计江西、投资江西,共享发展的新机遇,共谱江西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邓小丁

共迎工美产业新机遇 共谋工美产业新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二级巡视员邓小丁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

邓巡视员讲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劳动智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工艺美术行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组织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开展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目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集中度稳步提高,品种和技艺推陈出新,国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工艺美术大师,打造了一批集聚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美术著名品类和知名品牌,在全国消费品工业和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邓巡视员针对当前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四点希望:

1.推动市场繁荣希望将产业发展大会办成“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的行业知名品牌,打造成为政产学研商创新体系,推动全国工艺美术各产区、企业和广大从业者有效对接的重要交流平台,并向全国人民展现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弘扬手工艺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希望大会发挥经济载体作用,努力提供工美经济增长动力,增添工艺美术市场活力,带动工美产业整体高质量快速发展。

2.注重传承创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是促进行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在工艺、材料、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开发稀缺性原材料的新型替代原料,有效利用科技新成果提高产品制造能力和效率。要推动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现代生活、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3.促进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原料、技艺和特色传统资源优势,推进建设集创意、研发、制造、流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同时,以重点区域为中心、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点企业为引领,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标准和要求,培育以自然资源、人文传统为支撑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示范、窗口和辐射效应,打造成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技艺的工艺美术产业区域品牌。

4.助推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工艺美术行业具有准入门槛低、就业带动面广的特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把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度挖掘开发民族特色工艺美术品市场潜力,让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手段,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重发挥工美大师、技能大师等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大师进校园、进园区活动及大师工作室建设,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交流、产业对接活动,让工艺美术产业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陶小年

凝聚匠心 构建工美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轻工联合会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副主任陶小年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陶副主任讲到,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在南昌盛装开启。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对本次产业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同志,向关心、支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届的同仁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敬意!

以工艺美术行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凝聚着当代大国工匠的初心匠心与精湛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工艺美术是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特色产业。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8900亿元,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8%。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工艺美术行业涌现了一批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布局和一批知名品牌。相关专业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使传承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同时,生活方式的个性与品质化的转型,让应用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新文创与日用产品得到大众的青睐和市场的欢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迎来了更有利的历史机遇。

陶副主任指出,工艺美术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三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笃行有为、守正创新,以务实的精神,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引领推动行业形成新的发展业态。主要是:开展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激励更多的领军人才在工艺美术创作的高地,攀登新的高峰;举办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构建集中展示行业风采的权威平台;举办国家一类大赛,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新一代工美人成长成才的通道;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即将组建全国工艺美术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填补工艺美术标准化机构缺失的空白;指导地方培育共建工美特色产业集群,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工美产业集群体系;推动“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助力118位国大师、省大师走进38所基地院校,认定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力促人才培养机制的融合创新实践。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上述工作,得到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和有关学会、协会、地方政府、重点产区、相关艺术院校的鼎力支持。未来可期,让我们同心而行,携手开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陶副主任最后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今年六月,国务院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通知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传统工艺振兴全过程,分类施策、科学管理,到2025年,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传统工艺在培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本次大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省科协、南昌市人民政府通力合作,联手推动政产学研商深度融合,从不同维度探寻工艺美术产业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深化传统工艺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激发手工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做精做强工艺美术特色产业。通过聚合产业和文化资源,交流互鉴,深度研讨,形成传统工艺在新时代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新共识。我们期待分享各位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和智慧经验,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让薪火相传、青春永在的工美行业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新贡献。

才大颖

满足时代需求 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做主论坛开题致辞

才大颖理事长讲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轻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四十五个行业发展的轨迹几乎都一样,只有一个行业的变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就是我们所处的工艺美术行业,其文化属性为这个行业留下了永远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一个行业变化得大不大,只有业内自己的感受最深,发展得好不好,只有看行业是否踏上了时代的节拍,业内人如果都能分享到行业的红利,其乐融融,说明行业跟上了时代,反之,如果行业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大多数都活得很挣扎,说明不单是个体问题,而是行业本身出了问题。事实上,工艺美术行业有过属于自己的躺赢时代,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有着忙碌并快乐收获的经历,不过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前光景了,时至今日,业内很多同仁甚至一度期盼、笃定那个时代还会重现,我要说,时代不会一尘不变的,当下工艺美术同仁很难都再享受到全行业的红利,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很艰难,行业又一次面临着时代的抉择。开辟新赛道或许能为行业增添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抓紧踏上中国式现代化节拍,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把工艺美术行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这就是大会主论坛的主题,满足时代需求,引领行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本质要求:就如同量身定制一样,工艺美术产业在每一个要求之处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五项一一对应,人口规模巨大,激活了中产消费的品质需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强了生活美学的普世认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了文化消费的有效供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手工产业的价值机遇;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产业发展的利好环境,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开辟新的赛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关键的历史时间节点上,在全国都在深入贯彻学习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大家相聚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应运而生,集学界、政界、业界、社会各界的智慧,行巅峰论道。在探讨打造重器,构筑高峰的同时,碰撞、破题、解惑,从产业的视角,聚焦在满足时代的需求上,探寻把工艺美术产品打造成生活必需品的路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本次大会的初衷。

所有的困局都离不开背景,所有的憧憬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与时代是行业在选择新赛道,迎接新机遇中必须关注的话题,在此与各位分享四点作为论坛的开题:

1.国际背景,全球化正在走向碎片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可逆或许成为常态,近期看事态,重构与焦虑的扰动不会消失,远期看趋势,和平与发展主调不会改变,由此,双循环与国内大市场并行可能构成了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经济运行的主基调,构建一个升级版的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发展路径或许就在眼前,这就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倡导的,大国重器,中国符号,满足需求的行业引领赋予了新的要求:既要推进以生活必需品、时尚消费品为目标载体来满足时代需求的引领,又要肩负起打造中国符号,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认知,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任务重,周期长,实现目标的过程恰恰预示着,工艺美术行业将会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2.时代特征,中国80后出生人口2021年底已经占到总人口60%,这是理性消费的主力,他们稳步升级换代;其中Z时代人口占总人口不过19%,却贡献了消费总额的40%,这是感性冲动消费的主力,他们跃跃欲试,后劲十足;中产阶层的人口到2021年底也已经突破4亿,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已经到达了一线城市五年前的水平,消费动力与消费层次就摆在那里,消费规模远远超过万亿,创造新的品类,做到无中生有,满足这个市场,工艺美术行业的春天一定不会太远。

3.消费趋势,有研究数据表明,人均收入八千美元时,大众消费转向小众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人均收入一万二千美元时,小众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均收入超过两万美元的时候,小众消费将成为主流。事实上,中国2016年已经人均收入过了八千美元,2021年人均收入过了一万二千美元,2022年,小众消费至少在三四线城市已经出现拐点,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只是由于疫情影响,这种趋势性转变大家感受得滞后些而已。工艺美术产品具有小众供给的天然属性,尤其是手工艺产品只能满足小众需求,消费手工艺产品或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4.美好生活,工艺美术的未来其实就在眼前,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产业的起始点与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一方面是要创造有效供给,以产业思维赋能,甚至可以尝试改变一些创作思维,坚定“艺术生活化”的产业方向,力促工艺美术产业走向与时代同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激发行业的创造力,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发出的邀约,也可说是呐喊,一定要创造出能够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工艺美术产品,使其成为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则要激活“生活艺术化”的市场需求,推动生活美学走入家庭,让工艺美术产业成为诠释美好生活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图腾。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疫情当道,大家一路核酸,很多嘉宾明明知道,来了不易,回去更难,为工艺美术产业的明天义无反顾,奔向南昌,让我和发起单位的同仁们非常感动,也非常纠结,多少感谢的话语都难以表达,只有用不停地努力去回报在座各位的支持与厚爱,那就是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度,去践行产业大会的目标,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链接点,打通‘艺术生活化’的路径,让工艺美术产品成生活的必需品。而唯有提升行业自身的创造力方有可为,可以预言,创造力将是工艺美术能否收获行业红利的关键。回首六十六年前,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中央有关领导提出的,那是我们的初心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这是我们当下的使命。

最后,祝愿中国工艺美术产业一定能够踏上文化强国建设的节拍,收获时代红利!

潘鲁生

推动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

潘鲁生讲到,工艺美术源自于生活,回归并服务高质量生活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目标。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只有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才能准确定位工艺美术高质量创作的基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原则,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根植现代生活开展创意设计研发,以当代工艺设计观念转化传统工艺样式,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推进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是回应时代需要和社会期待的新时代主题。

潘鲁生指出,党的二十大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推动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光荣的使命。他认为,首先要明确工艺美术产业的时代定位。根据国家统计分类标准,工艺美术产业属于制造业门类,同时,工艺美术被列为工业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体现了工艺美术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过程中的精神价值与文化意义。工艺美术在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中属于“内容创作生产”,反映了国家对工艺美术产业以内容创作为核心价值的认识,也体现了工艺美术产业以“互联网+”为依托,不断派生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工艺美术产业也被纳入农业及相关产业分类体系,体现了工艺美术产业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界定工艺美术,体现了工艺美术以产业发展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特殊意义。要充分把握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工艺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新发展格局激活工艺美术市场主体活力,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国货国风正发展成为国潮热点。工艺美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城乡双向交流互动,成为以“两创”带动“双创”的重要领域。要坚持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在产业体系上,应着力优化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路径,构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产业创新体系,优化贯通“研发设计+工艺生产+物流运输+终端零售+宣传推广+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推动拓宽”核心产业+拓展产业+延伸产业“的产业联动;在技术机制上,实施工艺美术产业数字化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新媒体传播等新兴势力激活激活工艺美术发展活力,赋能工艺美术“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工艺美术融合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同时,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支撑,加强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工艺美术学科专业交叉研究,推动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专业链+企业链+产业链”建设。

潘鲁生强调,从振兴发展到高质量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工艺美术不可或缺。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市场规律,持续稳定、系统全面的生活新常态。

项兆伦

用字引领,设计致用,用者参与,实现传统工艺新的广泛应用

文化学者项兆伦主旨演讲

项兆伦讲到,多年来,国家对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的关注度逐步提高。2017年,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个计划在今年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跟实施这个计划相对应的,文化和旅游部又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实施以来,已经有110多所大学参与进来,全国各地有3万多人直接参加了在高校的研培。参加研培的传承人群里面,传统手工艺人是主体。

项兆伦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我们相继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念和思路,比如: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这些理念和思路都是实践的总结。

传统工艺怎么走进现代生活?我们提出了对传承人群,包括对传统手工艺人的研培,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掌握四个所以然。一是当地文化传统的所以然。当地人知当地事,当地人知当地文化,当地人要能发现当地之美。发现,是创意的基础。二是造型艺术的所以然。提高对材料、色彩、图案和结构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素描和线描都是工具,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练习素描,可以培养细致观察事物、准确表现细节的能力和习惯。三是需求变化的所以然。了解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找到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丰富创作,扩大受众。四是材料、功能、技术和整体表现力的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很多传统工艺项目发展创新面临的瓶颈。当下的社会商品生产,形成了设计专业化、制造高科技化、消费需求多样化、审美趣味大众化的趋势。以前很小众的东西现在变成大众都可以欣赏或拥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工艺的振兴又提炼总结了一些思路和概念。一是手工艺需要设计。这里有三个概念:“用字引领”,不仅有用,还要好用;不仅好用,还要善于开发新的功用。“设计致用”,从器物的形体和形态,深入到材料和功用。“用者参与”,设计不仅需要专业的设计师,还需要专业的使用者参与。二是手工艺可以与现代装备和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手工不等于手艺。要提高手艺,而不是尽用手工。要善于依靠科技,改进材料、工具和装备,提高手艺的实现能力和水平。工业化背景下的手工技艺,本质上是精湛手工技艺与先进工具、装备的结合,是凝聚着手工艺人智慧、才艺和经验的精湛技艺对生产过程的把握和介入。

朱炳仁

与铜共舞,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发展之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旨演讲

朱炳仁讲述了朱氏五代传承,百年铜艺世家及独特的铜工艺技法。朱雨相、朱庆润弃道为匠,与铜结缘,朱宝堂诚厚信义,再接再厉,朱德源翰墨寄情,载誉书坛,朱炳仁百年传承,重开胜境,朱军岷锐意进取,继往开来。朱炳仁铜八大技艺是:叠镶嵌、多材质、庚彩、镂空、熔铜、蚀刻、氧化着色、紫金刻铜;十大古法创新技艺是:铂彩、点刻、多层次、烘炼、吉彩、琅彩、冷彩、熔模、釉彩、制绿。朱炳仁还讲述了其铜工艺的品牌起源与发展历程:1875年清同治末年,“朱府铜艺”开创者朱雨相、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开设“朱府义大铜铺”。1995年朱炳仁受邀为佛教圣地普陀寺创作了中国第一幅铜壁画,改写中国壁画史。2004“年铜雕父子”朱炳仁、朱军岷父子启动中国首座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全铜打造的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2008年铜雕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朱炳仁·铜品牌正式创立。2009年朱炳仁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中国非遗·铜雕艺术”朱炳仁个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梵高母校校长巴特先生为策展人。2020年朱炳仁·铜获得老板实业、头头是道8000万A轮融资,并成功晋升为独角兽企业。2021年朱炳仁受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演讲,两幅巨幅铜壁画被永久收藏。朱炳仁对中国铜工艺未来发展提出了见解,他讲到,历史给中国留下的伟大建筑群,除了故宫,已没有第二座了。故宫位于北京,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曾经在史书上辉煌存在过的有秦阿房宫,及被英法联军烧毁仅存遗址的清圆明园,和北京故宫,这三处建筑群,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的建筑。杜牧词曰“蜀山兀、阿房出”,倾蜀山之林才成就了阿房宫的伟大,包括异域 文化的白宫、凡尔赛宫等知名建筑群也无不是以大量耗费珍贵的资源为载体的木石建筑,建筑品质并没有大的改进。材质上的沿袭,造成景观品位的复制与雷同。故宫是明、清先人留下的瑰宝。现代中国,尚未有能被称之为伟大或辉煌的建筑群出现过。我们有幸处于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时代。科技与经济的新发展,让我们的建设者具有了任何历史人物无法比肩的责任与胆略。我们这代人该给社会与后代留下与故宫比肩的,超越阿房宫、圆明园、凡尔赛宫、罗浮宫的真正能称得上伟大的建筑群。这就是我们在此策划建的“铜宫”。

“铜宫”完全有别于当前奇形怪状、粗陋野蛮的文化造景,以及山寨版的几近滥觞的克隆复古的造城运动,而是无序的千城一面的建筑垃圾堆结的反思。“铜宫”是建筑科技、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环保等最顶尖的技术与艺术的结晶。“铜宫”是令我们这一代人足以自豪和奋发的建筑群,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建筑现代化的一座标杆。为什么是“铜宫”? 除了“铜宫”的艺术造型外,用材特色也体现了它的文化高度。“铜宫”是铜与其他不同的材质结合、交融,形成的一个建筑群,比如与木、石、钢、混凝土,以及其他新型 建材。铜可以作为主体、局部、结构件、装饰件、陈设件在建筑中呈现。铜除了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青铜时代承载了人类整整一个童年的文化厚度。铜与人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铜又是最为实用而又环保的金属。优异品质,铜寿千载的永恒魅力,丰富的延展性可塑性,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锤铸,和建筑形式的表现提供一切可能。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中国非常紧缺的资源。我们推动铜资源的消费也必然推动铜资源的进口,利用铜可以重复利用的品质,以实 现藏铜于民的资源储备的战略,铜宫建筑的项目正是一种有益的示范。

“铜宫”可按照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建造。1、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研究、教育基地。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成为举世无双的文化艺术馆与博物馆的集居地。5、能与故宫、罗浮宫等媲美的重要的旅游景观基地。6、可作为写字楼,酒店,商业综合体,金融中心。“朱炳仁作为中国的铜建筑艺术家,他的作品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的百座大型铜建筑工程,技术力量涵盖塔、厅、楼、阁、殿、宇、亭、台以及桥梁等等,这让朱炳仁赢得“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称谓。由朱炳仁领衔与国内外顶级建筑师、专家组成项目实施机构,他们的合作使“铜宫”项目的实施带来根本的保障。“铜宫”是什么,“铜宫”是给未来最好的建设,给未来最大的担当。“铜宫”是以相当规模的铜建筑群为中心的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花园。“铜宫”是人文和自然的融和,是当代时尚与传统的融和,是旅游文化与博物馆文化的融和。“铜宫”是以东方建筑设计为根本的同时又与西方建筑设计融和的伟大的建筑综合体。“铜宫”是中国梦,是“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伟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辉煌的起点。“铜宫”是当代工匠精神留给历史的伟大的时代结晶。

朱炳仁还讲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之路,传统手工艺在新时期应该走什么道路,是每一位手工艺工作者需要思考、担当的新命题、新任务。也希望通过工艺美术学会,组织动员起来,让大家能够把这个工艺美术形成一个在中国的所有产业里面,所有不同领域里面,能够让大家看得起的行业,不光是他的文化底蕴,还有他的经济实力,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来努力做好。

朱炳仁最后用《我沉默》这首诗结束了演讲:有形的建筑,无尽的法度,创思是谁,画师是谁,设计是谁,建筑是谁,这重要吗?重要的,是沉甸甸,无人能及的厚度,重要的,是金灿灿,无人能解的渊薮。

周凯

数字时代下文化科技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南京大学教授、曲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凯主旨演讲

周凯引用了IMBCEO 兼董事长罗睿兰的一句“未来是认知的,而我们正朝着一个认知的物联网前进”,开启了他的演讲。

他讲到,新的社会大环境需求推动数字经济文化异军突起,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撑,加上科技的迭代,给数字经济文化创造了发展的温床,我们应该从认知上做改变,从技术上求突破,从模式上寻发展,在融合时代里创造机会。

一、政策红利叠加,文化科技融合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

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台,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网络技术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度,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管理与监测的全链条革新。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了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技术的经度和文化产业的纬度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间,形成一个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经纬图。

未来,伴随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续深化,更多的技术门类、应用场景都将以非线性的复杂形式加入到二者的耦合之中,产生更多元丰富的产品、服务乃至产业类别。

二、文化科技融合的产学界热点分析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已经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对中文文献的检索,项目组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词频图和关键词时区图呈现近五年来学界关注的文化科技融合版图。

人工智能是学界最为关注的关键词,其次依次为智慧图书馆、媒体融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5G等技术是近五年以来学界较为关注的技术方向,文化产业和传媒业则是学者最为关注的两个主要领域,智慧图书馆、媒介融合、大数据应用场景是学者所关注的三大融合趋势。

三、数字文化经济的三大核心特点

文化的要素化生产:文化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更多行业,“文化+”成为行业标配,文化要素化作为数字文化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是指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数字传播工具等方式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形态的生产要素,注入更多行业的生产要素之中,成为更多行业的标准配置。

创意的工业化转化:文化产业新基建成型,赋能内容生产工业化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内容生产工业化,典型特征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形成内容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创作主体专业化、创意转化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等,实现创意性艺术创作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结合。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推动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文化的价值化引领:文化为数字技术注入更多人文向度,文化科技积极向善。不同于物质消费,文化消费有其特殊性,它主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商业如何发展,文化内容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作用不会改变。在各级政府多措并举拉动文化消费的政策牵引下,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提质升级文化产品的供给拉动下,在数字空间多样态网络用户的消费示范下,不同的文化消费理念、偏好和习惯都能更好的得到向善引领,形成文化消费的水平升级、格调升格和温度升温。文化科技融合大背景下的数字文化经济,更加强调价值理性”,超越科技的工具理性维度,为人类塑造更多向善力量。

四、开拓文化科技融合新道路

虚拟真实化:线上增强线下,感知和场景走向真实化。场景呈现真实化,从“部分沉浸“向“到场体验”在场化体验,开启工艺美术的沉浸式观演。当前沉浸式媒体形态,以3DO24的沉浸式媒体体验为主,观看限制较大,互动性较弱,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相对割裂,尚处于部分沉浸状态。

五、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决定新世界宽度

文化科技与公共管理融合:数字应用示范服务新开端。通过公共管理的角度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打造一站式服务场景,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措施,以促进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区域创新开端。

文化科技与大数据融合:网络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各类藏品数据,分门别类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成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

文化科技与农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和科技是乡村振兴的两种重要力量,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文化+科技如同两张翅膀,缺一不可,少一张都飞不起来,更难飞出去。文化+科技”也是乡村振兴的两种手段,是链接和融合多要素、多场景、多价值、多链条、多渠道的手段,赋能乡村发展。

文化科技与文旅融合:迈向数字文旅新时代。从媒介、供给、需求、服务以及政策五个方面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同时也应该在促进科技文化旅游融合、优化文旅产业结构、打造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容提质、发展城市周边文旅产品、引导资本市场投入文旅产业等方面。

文化科技与物流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未来以“卡车租售”+城市配送”的创新跨界模式,同时嵌入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化平台,坚持物流科技与文化并重,管理与服务相融发展,用科技赋能物流。

文化科技与文化娱乐融合:文化领域创新应用。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V虚拟制作、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等文化生产技术研发;开展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等文化传播技术研发。

文化科技与教育融合:跨越式发展新能力。通过文化传承与保护、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内容,建立中小学及大学生艺术讲堂,提高全年龄段艺术素养: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易介中

未来世代工艺时尚传播新赛道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易介中主旨演讲

他讲到,当下中国年轻力量正在成为世界文化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话语权的天平也正在向他们倾斜,对于传统文化领域来说,融入“元宇宙”或“类元宇宙”将会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工艺美术属于高层次需求,与未来世代沟通最好懂未来语言。与数字经济共同成长的Z世代,正引领未来消费趋势,推动中国消费新常态。2020年“Z世代”贡献中国40%的消费力,接近18万亿元的消费市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类行为动机是由其需求决定的,后经历代心理学家持续的理论创新及验证完善,形成了3层8阶的“新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的小众,世界的大众。小众圈层传播力=P+社群+场景+分享经济。因为共同的文化、爱好、兴趣等,一群具有相同诉求的主体凝聚在一起,构筑起一个具有专属性的小众社群。他们共同认可与一致崇尚的文化价值,成为小众组织的内在支撑,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社群不仅仅是要传播内容,更要自制生产内容,不能只是内容的搬运工,社群内部成员的不断交互,就会产生内容,而这就是社群本身的生产力和价值增值能力。关于社群效应,社群效应强调的是去中心化,最大程度的解放了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参加组成蜂窝状的群体。与空间、个体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行动能力。个人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某种自发的规则,未来世代工艺时尚传播生态圈。把陶瓷工艺有效传播给芭比粉丝圈,把漆器工艺有效传播给剧本杀圈,把编结工艺有效传播给游戏圈,把玻璃工艺有效传播给日漫圈,把金属工艺有效传播给潮玩圈,把雕刻工艺有效传播给摇滚圈,把织绣工艺有效传播给马拉松圈。每一个工艺美术作品都应该是元宇宙入口,元宇宙里应该传播。未来文旅四大人群:兴趣狂热粉、知识拓荒侠、时代怀旧者、悦己主义者。

最后,他用“始于颜值(潮我看),敬于才华(工艺控),合于性格(小众群),久于善良(爱地球),终于人品(传承者);五年一世代,风水轮流转,传播潮我看,重点讨好新世代”这段话,结束了他的演讲。

赵普

“手艺—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

文艺家协会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匠人大会创始人赵普主旨演讲

他讲到,首先要感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我,感谢办会的小伙伴,我听说昨天凌晨4点多他们还在彩排,感谢江西的朋友为这次大会付出的努力。我演讲的题目是“手艺——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故乡”二字是加了引号的,需要强调什么是故乡,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确确实实是实体的故乡,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还有一个故乡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共同体。

1.什么是手艺?所谓“手艺”,物质上,手艺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开端,其三大标志:动物驯化、植物培育、陶器制作;精神上,“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价值取向的原乡。解读“手艺”的出处,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梓人传》中讲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慧,而能知体要者欤”。就是木匠,但这里的木匠又不同以往的木匠,指的不只是能做木工手艺活,他是用头脑工作的人,他是指挥协调各工种完成一幢古代建筑的人。反过来我们再微观的去看,我们今天的手艺人如果脑子不行,就是只会做传统的手工,而没有创意,没有协调,不了解未来,不了解历史,那这门手艺是不是传承下去,不置可否。

2.手艺是如何消失的?遭遇冲击,已成往事,举步维艰;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为造成的遗憾,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当扬弃。动力革命、科技革命,蒸汽机带来了对人类的动力革新,巨大改变之后,实际上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还沉浸在传统雕刻、传统作品上的时候,人造太阳出现了,这是我们今天活在当下的重大变化和冲击。

3.为什么需要手艺?一门手艺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手工的温度,心灵的寄托。深刻的心理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还是什么问题,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心灵的寄托吧。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制品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在满足我的物质追求的同时,也需满足精神需求。

4.如何利用手艺?匠人精神,当代图腾;文化载体,艺术源泉;产业灵魂,起飞动力。传统手工艺还是要植根于商业,买卖是最好的保护,没有交易手艺人活不下去,没有产业就没有生存的土壤。站在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传统手工艺不管在哪种场景下,如果你不能和今天当下的人生活紧密的结合,就没有前途。

5.我们是如何做的?从学术志业到商业探索;从行业观察到产业振兴;举办产业大会,传播匠人文化,弘扬匠心精神,提振传统产业,回应伟大复兴。商业探索上还不能简单的立足于买卖,还要考虑到如何和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结合。今天我们召开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就是在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上,进一步弘扬匠心精神、提振传统产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曾经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似乎正在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变化是历史的必然,没落、迭代、新生始终交织。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当“国潮”悄然兴起,选择越来越自由、多元的背后,是手艺人新的契机和生机。

最后,赵普在回顾从首届匠人大会的“承继传统、师古不泥”到今年的第四届匠人大会的“无我之境,方为匠心”的精彩瞬间中,结束了他的演讲。

杭间

关于主论坛的综述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主任杭间主持2022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会主论坛

他说按照会议的安排,主论坛的主持人要有一个综述,但我想是多余的,因为今天的七位嘉宾——从才理事长的开题发言,到各位嘉宾的谈经论道,无论是从产业系统、传统文化、宏观政策、当代科技等等,已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楚的学理结构而无需重复。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工艺美术现在正处在一个转变的前夜,临界点。所以我想,这种发展状态没必要总结,如果时间还有,我就想用几句话给大家讲一个苏绣的故事,作为今天这个主论坛的结尾。

100多年前江苏有一位女子,一个知书达理刺绣技艺精湛的女子,因为当时南通著名的实业家张謇的推举,在慈禧太后寿辰的时候,贡献了一副寿字图刺绣作品,老佛爷很高兴,就赐名沈寿,并有丰厚的赏赐,沈寿因此得以考察日本。彼时日本处于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的印象主义绘画已经流行,日本的艺术家也有一股脱亚入欧的风潮,转向西化,沈寿很受启发,回来以后开始改变刺绣的风格,开始用新的针法表现写实性的内容,请了后来成为著名的艺术家的同乡颜文樑先生给他画了耶稣受难图的稿子,在国外的博览会上获了金奖。请大家不要误解当时欧洲这样博览会,他们评出的金奖有两个类别,一个类别就是新的科技成果,一个类别就是各国土特产的佼佼者。沈寿的刺绣耶稣受难图和我们的茅台酒、汾酒作为土特产获金奖,都是作为传统工艺入选。沈寿后来在南通创办了女工传习所,招收那些平常人家的子弟,在张謇的支持下实行实业救国。清末民初那段时间,中国的爱国的实业家们,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救国。沈寿带着这些学生学习刺绣技术,成为现代写实苏绣蔚成大观的重要基础,今天,刺绣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镇湖的那些作为旅游工艺品的刺绣面临市场巨大挑战,大师们的写实性的刺绣因为许多模仿油画、模仿文人绘画,而失去传统民间刺绣的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进入21世纪以来,苏绣艺术家们希望突破,以姚建萍老师为代表的新一代苏绣艺术家,开始探索跟当代艺术结合,在苏州推行的苏州刺绣工艺双年展,希望从苏绣这种传统工艺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上进行创新,有许多观念上的突破。姚惠芬老师的根据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改编而成的刺绣作品,与中央美院一位当代艺术家合作的装置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的传统工艺在西方的当代艺术展上有了关注和重视。当然更多的苏绣艺术家继续沿着传统的市场道路,沿着苏绣写实性的艺术道路,在努力争取发展。我想苏绣面临的状况,可能正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在今天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我们正面向未来行进在十字路口上,如何发展,值得深思。在接下来的几个分会场上,我们会听到更多专家、工艺美术家和教授们的高见。

谢谢大家。

大会是灯塔,大会是航标,此次大会,将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蓝图,将为推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