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

2023-01-28何思源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时辰书目散文

◆文/本刊记者 何思源

李舫

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包括《大春秋》《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

《中国十二时辰》

李舫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6/45.00元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十二时辰》封面上的这四句诗句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佚名诗人用悠悠吟唱记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生活的朴素梦想。如今,这夙愿在中国大地终于变为现实: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 年来近1 亿人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华夏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中,在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幸福由此成就。

《中国十二时辰》一书正是以脱贫攻坚战中的动人故事为主线,用子、丑、寅、卯、辰、巳、午等十二时辰,一一对应壤塘、西海固、大凉山、吉林、南丹、十八洞村、襄阳等12 个地方,通过众多平凡的场景呈现中国人民朴素追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叹为观止的中国智慧,用舒缓而精致的散文笔触,在起承转合中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也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在访谈中,作者李舫深入解读了十二地支对应12 个地区的独特布局理念,如何利用散文的形式特点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完成对各个地方脱贫故事的写意化描写,以及与众不同的体裁和叙事风格为主题出版图书带来的新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国新书目》:请问您创作《中国十二时辰》这部作品的契机是什么?

李舫:从2018 年起,我受命牵头写作、编辑《习近平扶贫故事》。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我翻阅了大量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发展为线索的书籍,也阅读了大量有关人类贫困和反贫困的书籍。同时,沿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轨迹,我和我们的记者再次访问了许多连片贫困区,这些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令我震撼,也深深鼓舞着我,想要把所见、所想、所感真实地写出来。

《全国新书目》:这本书讲述的是壤塘、西海固、景宁、昌都等12 个地区下辖乡村的脱贫故事,您是怎样选定这12 个地方的?

李舫:以中国之大、地域之广,选取例子其实很难。这12 个地区的下辖乡村都是我去过多次的地方,也是我们写作和编辑《习近平扶贫故事》时发现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同时,这12 个地方都是我们认真采访过的,有着很多心得和体会,也是最能够代表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地方。

比如壤塘一文是这部书里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最早创作的一篇,正是因为壤塘,才有了创作这个系列的想法。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壤塘位于四川的一个犄角,因为路途险恶,很难到达,平时很少有人前往。我们在这次采访途中遭遇了几十次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等,经历了各种考验,隧道垮塌就改道公路,公路被堵就改道野路,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走过了这样的道路,我们深感居住在壤塘的人民生活之艰难,深感这样的地方脱贫之艰难。而壤塘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壤塘,我才重走了凉山,重写了凉山。

壤塘

西海固

《全国新书目》:本书的序言中提到“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书名和目录也都融入了时间元素,为什么会选择采用12 个地方和十二地支一一对应的布局结构?

李舫:12 个地方和十二地支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时间之河浩瀚奔涌,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书中,我将时间压缩为一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希望用这十二时辰来讲述虚拟的中国一天的故事。

十八洞村

《全国新书目》:您觉得创作《中国十二时辰》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李舫:近年来,中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不仅受到国内各领域的高度关注,也被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全面小康不仅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更找回了中华民族曾经“失去的二百年”。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而以此为主题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的难度,比如要在大量的写作素材中选取样本,实地采访,梳理信息,找到更合适的表现方式。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都在树大沟深的地方,天然的发展屏障阻碍了这里的人民走向小康,只有来到这里,去走、去看、去记录,才能真正明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和人民在决战决胜中啃下一块块硬骨头”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每次完成采访后我都会发现,手里的笔记本、录音笔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数据和资料,光是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说最难的,还要属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不同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不同,致富方式不同,选取什么样的人、事、物以及故事去重点表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遴选,这对作者真的是一种考验。

《全国新书目》:如何强调赢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共性的同时,在叙事中突出12 个地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个性呢?

李舫:我发现我选取的这12 个地方的地域、人文、历史、风物都大不相同。比如,在四川悬崖村的峭壁上,17 条藤梯、2556 级钢梯的痕迹还清晰可见,然而这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闭塞的小山村,而是一个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彝族村寨;在记载中国历史光辉篇章、伴随着中国革命伟大征程的宁夏山区老区,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艰难探索,终于彻底摘掉了“苦瘠甲天下”的穷帽子,迎来了胜利曙光;在贵州,现代天文学让平塘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让大山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了解平塘,知道平塘不仅仅有“中国天眼”,还有“中国天坑”和“中国天书”。要做到让每一个地方的故事具有个性的表达,我觉得一定要让故事还原到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中去,让他们的语言有地域性、表达有地域性、命运有地域性,并且增加每个人物的生活细节。这样,他们的故事不仅有了地域性,也有了唯一性。

《全国新书目》:在采写创作《中国十二时辰》的过程中,您的专业研究为脱贫攻坚主题创作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角度?

李舫:我主攻的专业是哲学、文艺学,多年来对民族学、人类学也很感兴趣,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给我的采访和写作带来了很大启发。比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势复杂,山路崎岖,河谷幽深,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有20 多座,这样的地势地貌决定了这里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最令人牵挂的一个。凉山的发展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其次是民族习俗习惯问题,所以我的观察也都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而每次我来到凉山,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翻天地覆的变化。

《全国新书目》:很多讲述脱贫攻坚的作品都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的,您为什么会决定以散文的形式创作《中国十二时辰》?

李舫:报告文学和散文都是文学创作中卓有成效的文体,也是我熟悉的文学体裁。我个人认为,与报告文学不同,散文更加放松、更加抒情、更加真诚。散文是我最喜欢的文体,因为它可以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其创作门槛很低,但是成就散文的天花板很高,这就给创作赋予了更大、更多的空间。

大凉山

《全国新书目》:很多读者看到脱贫攻坚题材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觉得严肃枯燥,您在创作中是如何让叙事变得富有故事性和历史性的呢?

李舫:我一直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喜欢在历史故纸堆的缝隙中找寻有趣的故事,从有趣的故事中寻找有趣的线索。我发现许多大事件、大变革、大结局,其实经常缘于藏在历史缝隙中的某一个细节,而历史上的大时代则是由许许多多个人们忽视的小细节连缀而成的。所以,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去读懂昨天。历史的记录方法启发了我,我认为所谓文学,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猜你喜欢

时辰书目散文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热扎依:人生犹如『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
点兵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