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渠道创新研究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2023-01-26杨智童张悦

新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宝纪录片文物

○杨智童 张悦

一、新媒体时代的微纪录片及节目简介

(一)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发展情况

纪录片将真实的人物、空间、事件等事实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他们带进新的世界之中,让他们获得全新的体验。[1]诸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纪录片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2G 时代到可以用手机上网的3G 时代,再到可以在智能终端上流畅观看高清影像的4G 时代,最后发展到如今万物互联的5G 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如今人们获取信息与娱乐的首要选择,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正在面临数字时代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传统纪录片主要以电视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式微。纪录片的创作也随着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的变化而变化,从内容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渠道都在适应新媒体环境和用户习惯,微纪录片由此诞生。微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长短、内容精炼、形式新颖、传播速度快。并且传播渠道也不仅限于电视媒介,网站、“两微一端”都成为微纪录片的传播与营销平台。

(二)《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简介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完成的国家涵养工程,[2]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出品的百集文物类微纪录片。该微纪录片一共分为四季,每季25集。虽然每集时长只有5 分钟,但能带领受众从全新的角度了解并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第一季(1-25 集)于2018 年1 月1 日晚22:00 开始,每天5 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经播出便获得巨大成功,目前已播出前三季,豆瓣评分均值为9.45分,微博相关主题阅读6.3亿次,在央视及其他线上平台播放量达千万次,获得了绝佳口碑。

自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的拍摄足迹遍布全国,拍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 多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2]最终精选出100 件国宝向受众呈现中国古人的创造力。以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来顺应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和节奏,第一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以文物为线索展开叙述。将历史人物、事件、文物、场景等融入其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在这一过程中,让更多忙碌的现代人“迅速充电”,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介绍国宝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以及中国价值观等,引领受众读懂中华文化。

二、《如果国宝会说话》内容创作上的创新之处

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尤其是带有科教性质的历史类纪录片,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厚重而沉闷的。文博类纪录片也因其忠于原始记录、传达文物历史意义等特征而囿于传统单一的表达方式。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也需要起伏跌宕的情节和巧妙设置的悬念。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吸引观众注意力成了影视创作者们所关心的焦点之一。《如果国宝会说话》以轻松幽默、拟人化的方式,让文物鲜活起来,赋予这些文物以生命与独特个性,让国宝们开口讲故事,既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又以生动风趣的内容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现从整体内容、叙事方式、视听呈现及文本元素四个角度对该纪录片在内容创作方面的创新之处展开具体分析。

(一)内容精炼,符合新媒体时代消费习惯

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用长篇的叙事详细介绍文物的历史故事与时代背景不同,微纪录片以微视角和小切口进行叙事,不求面面俱到但也能完整叙述并以小见大,利于不同层次的受众理解。《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微纪录片,每集仅用5 分钟就能讲述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时长虽短但并不影响叙事的完整性。如《里耶秦简》中介绍了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3 万余片秦朝木简,作为当时的官府文书,这些木简记录了秦朝各方面生活的点滴。解说词说道“一个时代浓缩为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为一片木简”,通过解读小小的秦简从而复活了一段被湮灭了千年的时光,实现以小见大的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呈现出快餐式、碎片化的趋势,短视频因而盛行。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顺应网络平台传播内容精简的特点,给予更多受众快速了解中华文化瑰宝的机会,符合新媒体时代的消费习惯,更加易于受众接受和主动接触。

(二)多样叙事,打破传统形制的束缚

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单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像传统纪录片一样以全知视角和外视角来叙述某件文物;也有以第一人称视角,用文物的口吻自述的,如《飞天》中解说词以第一人称视角说道“漂浮,漂浮,蔚蓝天空下,缤纷花雨中,溅起彩色的涟漪,那是我们在向上、升腾、起舞。我身在恒河流域,温润季风和沃土,孕育了我丰硕的身体……”,给观众一种与国宝交流的亲切感,拉近了观众与国宝的距离;除此之外还有整集没有一句解说词的,如《立狮宝花文锦》中,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没有解说词。画面用现代技术模拟花纹的设计过程,用数学逻辑和编程等元素还原花纹的设计思路,用二进制的0和1来表示纺织的经纬线和花纹的排布,科技感十足。

《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的片头标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描述了文物的材质和细节,体现出文物的质感。每一集的背景音乐也都是为文物量身定制的,更加符合文物的气质和时代背景。每一集都有各自的巧思,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惊喜,如此形式繁多避免了观众连续观看时产生审美疲劳。

(三)技术赋能,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

为了更加完整、全面地将文物的细节展现出来,《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最大程度还原文物的样貌。在视觉语言上,运用大量特写及小景别,拍摄出精致唯美的画面,力求为受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如《里耶秦简》中,由于秦简经历了火烧和水浸,所以木简上的文字肉眼已经很难辨别,但是通过多光谱采集技术就能将秦简上的文字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又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采用高精度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和表面微痕提取技术,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两面硕大墙壁上的砖画,并且砖画表面的凹凸细节清晰,观众仿佛走近文物仔细观赏一般。诸如3D 扫描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传拓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8K 超高清等先进技术被大量用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每一件国宝上,让观众可以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

精美的拍摄画面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相结合,不仅起到了深化观众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了解的作用,而且从每件文物本身的故事出发,还起到了避免传统文博类主题纪录片在叙述国宝方面的单一性的作用,[3]不至于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四)紧跟时代,年轻时尚的现代元素

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注重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的风格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在解说词、字幕和配乐上顺应了网络时代的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同时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自成一体的标准模式不同,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根据每件文物特点进行解说且风格幽默诙谐。如《唐代仕女》一开篇是摇滚乐并配上字幕“胖妹的春天”,并且“胖”字以较宽的形式出现。解说词“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中的“闺蜜”是网络用语。在文案撰写方面,风趣幽默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与当下年轻人比较关注的各种社会话题相连接。如《唐彩绘十二生肖》的文案:“每一个农历新年,生肖件总有一场工作交接,负责当年的属相,将责任交给下一位”,不免会让人联想到当下年轻人热议的“工作”“社畜”等话题。年轻时尚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拉近了纪录片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三、《如果国宝会说话》传播渠道上的创新

传统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大多在电视台播出,受众通常是被动地接收节目的内容,节目制作者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受众的意见和看法,长此以往会使受众缺乏参与感而失去兴趣。新媒体时代下,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平台不断增加,节目的传播途径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单一的传播方式已无法顺应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一对多”全媒体联动传播矩阵拓展传播途径,既能保障碎片化传播中信息多元,也能实现全媒体联动营销效果。

(一)打破台网隔阂,实现融媒体传播

纪录片在电视媒体的播放量有限,信息的流动也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单向传递,缺乏反馈渠道,这也使纪录片行业一度陷入困局。微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作为一部顺应新媒体环境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了台网联播的传播方式,[4]受众不仅可以在电视上观看微纪录片,也可以从移动端观看,扩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播出渠道不仅限于央视纪录频道,自第一季播出以来,该片就在深受年轻人喜爱并号称“年轻人的社区”的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上一同播出。自播出以来三季共收获了4000 多万播放量、19.7 万弹幕和平均9.9分的好评。除此之外,该片也在央视频、西瓜视频、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及其移动客户端播出,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和受众面。

(二)视频网站传播,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感

由于传统电视媒体是单向传播,因此受众总是被动接收信息,缺少互动性与参与感。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平台借助网络的双向传播特性可以实现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因此受众在视频网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时候,可以通过发弹幕来表达观点,实时讨论作品或者可以通过弹幕进行补充说明,实现跨时空交流,增强观看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三)多渠道推广,形式多样创意十足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电视上播放创意预告片,如第一季播出前,央视播放了用卡点音乐与时下流行的快闪元素相结合展现国宝风采的预告片,反响很好。还有在微博设立官方账号,发布幽默风趣的创意海报,如太阳神鸟金箔因形状酷似美瞳,所以官方微博宣传海报上太阳神鸟金箔配文是“这款美瞳我要了”;再如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睛酷似奥特曼,所以这张海报的配文是“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除此之外,纪录片官方还会举办诸如“文物表情包斗图大赛”“手绘国宝大赏”等活动,使得千年文物成为“网红”,也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结语

以前,文博类纪录片大多是通过电视这一传统媒介传播的。在单一的传播渠道、固定的形式等因素作用下,受众对这类题材纪录片形成了庄重、严肃甚至枯燥的刻板印象。作为顺应时代潮流,脱胎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档微纪录片与传统文博纪录片相比,无论是内容创作还是传播渠道都趋向年轻化与网络化。其采用时下流行元素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更贴近年轻受众的兴趣爱好,深受青年观众喜爱与关注。作为一档宣扬我国历史文物的文博类微纪录片,节目组在进行创作时应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宣传中国文化历史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注释:

[1]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

[2]华龙网.百件国宝讲述千年传奇[EB/OL].http://art.cqnews.net/html/2017-12/27/content_43549001.htm 27.

[3]代佳鑫.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纪录片的创新研究——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01):113-115.

[4]赖映池.宏大主题的“微”转向[D].宁波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国宝纪录片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文物掉包案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