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新观的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

2023-01-26成晓丽

新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考核课程

○成晓丽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背景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需根据外界变化,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培养适合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结合如下背景。

(一)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其作为理论基石,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新闻传播是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活动,其课程思政元素多元丰富,需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发挥好《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素养融合,这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技术带来了新的内容生产平台,新的生产平台因特点不同对内容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新闻采写的技术手段、平台依托、信息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播者面对的舆论环境也与以往不同,参与传播的人对某些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的关注可能会突然变换角度,并影响事件的走向和结局。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新闻采写教学中亟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科学判断新闻报道的价值,学会分辨信息。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结合这一背景,培养新媒体环境需要的人才。

(三)人才培养的定位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根据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教学痛点问题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定期通过教评进行复盘,结合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情和学情分析,发现其存在如下痛点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生硬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但实际教学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追求和重视,而忽视了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也因对思政教学采取的方法不够多,导致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生硬,无法吸引学生深入理解。

理论素养缺失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生产的内容深度不够,一味求新求快,将内容创新停留于技术表面,而忽略了社会、文化、制度等深层因素。尽管不乏优秀作品,但内容生产中的媒体专业精神淡化。正如柯兰在《互联网的误读》中总结道:互联网虽然使新闻大品牌完成了跨技术的地位上升,但又使这些品牌的质量有所下降,迄今为止,新的新闻形式并没能扭转这种质量下滑的趋势。忽视理论素养最终会使专业教育失去方向和目标,会使学生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学生缺乏信息辨识与舆论引导能力。理论素养是学生辨识信息的基础,缺乏理论深度的教育会使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无法正确定位媒介的功能,在热点事件中无法判断正确的发声。而作为准媒体人,其即将承担的媒体责任会被弱化,甚至出现迎合舆论、被舆论牵引的报道行为。

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后劲不足。理论素养为后期实践提供思想指导。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不深刻,会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后劲不足,其主要特征为前期上手快、爆发力强,但在长期实践中,薄弱环节也会暴露出来,如生产的内容理论深度不够,对选题敏感度的把握欠缺,无法承担起重大选题的新闻报道任务等。

(二)实践环节思政落地不明显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最常见的为课堂模拟和实验室系统训练,但这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学生更希望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用融媒体报道的各种手段创新新闻采写。从学生的实践作品来看,为提升吸引力,学生更注重创意策划,而忽视了作品的深层价值和影响力,作品形式创新大于内容价值本身。

此外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对思政元素的考查不明显,无法对学生产生激励。以往的考核设计多采取考试的方式,以知识、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思政的考核体现不明显,既无法深入检验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没能激发出学生在新闻采写各个环节融入思政的热情。

三、以思政为基石规范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具体到专业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不是否定技能,相反是为了促进技术的合理使用。

(一)教学方向的确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媒体也要讲导向”,这为规范新时期新闻传播行为确立了根本原则;同时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这为融媒体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确定了目标。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明确学生培养的原则和方向。罗以澄教授在讲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的撰写旨趣时是这样概括的:“力图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下我国新闻采写活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寻求一种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规范,即以认识为基点,以方法为重点,从认识和操作相统一的角度,着力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采写的知识体系及其基本内容与运作方法。”在综合分析了多所高校的传媒专业培养目标后,我们认为在应用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中,应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具有精湛的融媒报道能力的传媒人才。

(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要考虑如何在知识和技能传授环节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新闻采写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与原理、采访与写作。其中绪论与原理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新闻采写的宏观认知,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综合培养,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将理论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使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掌握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采访与写作部分是对技能的培养,理论素养的教育应贯穿始终。如在新闻发现力这一部分,学生的政治敏感和思想格局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及时捕捉新闻信号,并对新闻价值做出判断。这一章节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但也容易走进误区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培养其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辨别力,可以通过新闻分享、获奖作品点评、新闻社会效果评价等简单易行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在新闻写作和内容生产上,更应注意指导思想的把握。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突出、叙事的方式方法等都应注意社会效果和舆论引导,教学时应将可能产生的具体问题梳理出来,使学生避免出现相应问题。

教学中还存在着难点,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的地方。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理论教学难点是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激发。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文化价值的内涵,保持对我国文化生命力的信心,而不是在各色理论中不知所措。在技能方面,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融合发展中不同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而不是盲目跟风,忽略了专业新闻生产的重要性。

此外,作为传媒教育的最终环节,学生实践是不可忽视的。思政教育是否有成效可从学生的实践行为中窥见,在这个环节要做的一是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二是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实践的始终。

四、以任务为驱动精心设计思政内容

自2018年开始,在前期教学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结合痛点问题,我们确定了基于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针对学生的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任务,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定期复盘,力图解决思政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为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思政教育不深入的问题,需重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任务设置落实到实践中,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素养融合,确保思政育人落地(表1)。

五、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提质课堂思政教学

在重设了课程体系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质课堂,我们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精心设计课堂环节。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素养学习无法提起兴趣的深层原因是和老师没有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学生因前期缺少相关知识的积累,不能深入理解新闻采写活动理论的重要性,无法预判新闻采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找不到与老师授课内容的契合点,只是一味被动接收,久而久之会觉得索然无味。

表1:课程内容设计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线上平台,让学生在面授课前进行线上学习和领取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并及时就相关问题与老师互动,在每次面授课前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任务复盘结果,同时能结合问题听课,并和老师产生交流,达到同频共振。

六、以学生为思政主体实现思政教育落地

实践教学中在布置实践任务时,要将思政设计巧妙融入到学生任务中,使学生成为思政落地的主体。亲和力的设计可以通过如下方式:

一是关照和回应新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实践任务的布置需要与当下传播现象进行关联,回应新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新闻应有的实践性。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社会问题、主动思考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家国情怀的培养和理论自信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教师每次布置主题任务时,要与时代主题密切结合,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关注问题,主动用创意的方式讲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思政落地。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从实践教学来看,模拟训练对学生的激励不够,需积极拓展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本门课程依托媒介融合实验室开展实训,为让学生的练习作品有发布平台,师生共建了名为“创传”的公众号,用于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组建学生小组运营学院微信公众号,激励学生积极写稿投稿。此外还需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媒体开展项目合作,平台的多元化使学生有动力认真完成每次实践任务,学生作品也更加注重选题意义和深度。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修正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新闻素养,考虑作品的受众定位和传播效果,其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悄无声息且全面而深入。

七、健全课程思政评价和激励体系

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促进教师不断复盘改进教学的重要方式。2015年本课程开始进行行程式教学改革,经过多次改进,不断健全课程思政评价和激励体系。改进后的考核注重多元考核和过程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细化考核项,将考核项目设为7 项;增加过程指标项,过程考核占比60%;改进期末考核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核改为实践考核;将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课中、课后,对应的项目分别为:课程综合成绩=考勤(5%)+作业(10%)+章测试(10%)+网络学习(10%)+期末非试卷考试(40%)+实践成果(15%)+学习互动与效果(10%),具体如图2。

图2

(一)制定平时考核量表

平时考核注重持续给学生动力,鼓励其不断突破自我,避免学生浅尝辄止或轻易放弃。对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欠佳的同学,可以通过复盘发现问题,并有机会在复盘中得分;任务完成较好的同学,通过复盘争取做到更好。

为加强过程管理,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在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任务中落实思政元素的量化考核,制定具体的考核量表。

(二)多元考核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荣誉感,在任务完成后实行教师考核和学生互相点评相互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评价给出最终评分。

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在小组任务中,小组成员各有所长,为鼓励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挥各自的长处,我们对小组任务的评价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如在新闻播报中,会分别对选题确定、新闻素材整理、幻灯片制作、新闻汇报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最终给出小组得分。

(三)改进期末考核

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自2018年开始,我们尝试将闭卷考试改为提供作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新闻采写,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采写过程。我们将两种不同考核方式做了对比后发现,改变后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考察学生,同时也避免学生出现“平时不用心、临时只背书”的情况。■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