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1-26时胜利姚佳媛

关键词:列宁思想建设

时胜利, 姚佳媛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从1921年到1924年列宁逝世,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列宁思想发展的晚年阶段。列宁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对落后国家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列宁晚年的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文化的功能和定位,把握好文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文化问题,根据他们的设想,社会主义存在的前提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十月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成功,“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列宁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尤其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尽管列宁探索了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路径,但如何在文盲充斥的落后农业国推进文化建设?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发挥他们对无产阶级文化的“启蒙”“教育”作用,又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面对不同社会思潮的挑战,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面对严峻的现实,列宁改变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出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方面,只有实现文化革命才能变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围绕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二、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主要思想

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向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等论文,以及《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等信件中。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这些论述指导了苏维埃共和国的文化工作,也初步总结了落后国家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1.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列宁认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文化问题至关重要,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批判地继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来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在《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著作中,尽管论述的主题是改造国家机关、改善国家机关的质量,但最终落脚点却是文化问题,是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人才的使用问题,提出对待人才问题不能着急,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另外,列宁在《论合作社》中尽管主题谈论经济,谈合作社的发展及作用,但落脚点却是文化革命,认为合作化实现的前提是民众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没有一场文化革命,实现合作化是不可能的。针对某些教条主义者所提出的只有拥有高度的文明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的观点,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1]777

2.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解决政治领导权,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解决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为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俄共(布)在党的系统成立中央宣传鼓动部,负责领导整个精神文化领域,同时统筹教育人民委员部、国家出版局、中央出版物供应社、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宣传鼓动工作,直接领导农村工作部、妇女部和少数民族局的工作。在教育人民委员部社会教育司的基础上成立政治教育总委员会,政治教育总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政治教育工作,它在行政和组织上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为加强对图书和报刊的检查,列宁建立书刊检查制度。1922年组建文化与出版事务总局,对文艺作品、期刊和不定期出版物、宣传册的发行与传播进行预审,定期对一些教授和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检查。

此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言论及其推行的宗派主义、虚无主义政策,列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一个在教育人民委员部监督下工作并受该部津贴的一个自治组织”[2]“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看作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并且在苏维埃政权(特别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1]299

3.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十月革命后,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而,平衡协调城乡文化是列宁晚年思考的重点。他针对80%左右的农民不具备读写本领,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的现实,提出了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的思想。首先,他主张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把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作为划时代的两个主要任务,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1]773因而,他提出通过扫除文盲、推广技术知识、政治教育解决农民的文化问题,也将之作为苏维埃政权当前重要的任务。其次,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涵盖城乡的图书馆、阅览室,免费为农民提供报纸和书籍,同时创建大批的成人学校、农民学校,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供了基础。最后,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列宁主张通过向农村派工作队、宣传鼓动组等方式,向农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此加强城乡间的文化交流。列宁强调:“在城市工人和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1]765与此同时,为了引起全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列宁还把下农村的重要性上升到关系整个俄国革命命运的高度来加以深刻认识。

4.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自己的队伍

列宁认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培养自己的队伍。一是区别对待旧俄知识分子。列宁认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作为“文化工作者”,他们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信任他们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发挥他们的才干;对于坚决反对苏维埃的知识分子采取驱逐等惩罚性措施。二是直接从工人和农民出身的干部和群众中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部分旧俄知识分子利用新经济政策的宽松环境,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批评。部分教授为反对党对高校教育的领导而坚持“高校自治”的主张,甚至在1922年初鼓动莫斯科、彼得格勒、萨拉托夫等地高校罢课罢教。同时少数旧专家的破坏与不合作,也对培养工农出身的“红色专家”提出迫切要求。所以,这一时期苏联开办了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初步建立苏维埃高等教育体系。如建立专门培养苏维埃社会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和大学教师,以及党的宣传员和意识形态工作者、国务活动家和经济领导者的大学——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创办统一型的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如“1921年成立了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同年在彼得堡(列宁格勒)建立9所高等师院(含赫尔岑师院);1923年建立了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学院、李卜克内西工业师范学院。”[3]

5.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新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人构想,但受现实条件的局限,未能组织实施。列宁晚年根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把用共产主义道德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提高到能否建成共产主义的高度,将之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他提出了“新人”的标准及培育“新人”的途径和方法。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新人不仅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应该具备共产主义的全部道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愿意竭尽全力参加劳动。它集中体现在人作为个体一面的消失和集体的“人”的出现。为了培养“新人”,列宁认为应该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除依托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还要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施方法上除理论灌输法外,劳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也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另外,广泛运用各种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针对儿童、青少年成立“小十月人”、少先队、共青团;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开展政治教育,如塑造保尔·柯察金的典型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运用多种传播媒介,以传单、小册子、报刊、电影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新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晚年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不仅指导了苏联的文化建设,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基本经验,也是确保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把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议程。在文化改革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品位、讲格调,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防止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量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党领导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选优配强文化战线班子,坚持“好干部”标准,并根据文化部门的岗位特点和需要,把那些思想政治过硬、勇于担当负责,擅长做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放到领导岗位,对于不适应、不胜任的要及时调整。

2.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列宁立足苏联实际,平衡城乡,继承传统、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其基本内容,因而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今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辱使命的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远大理想抱负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要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其次要在承继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当前要重点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汇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最后要面向世界,吸收借鉴一切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对待资本主义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之糟粕,寻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点。

二是要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实现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列宁平衡城乡文化差距的思想对当前的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必须正视城乡文化的差距,补齐农村文化“短板”。要提升农民文化水平,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做好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在政策方面向农村倾斜。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丰富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图书室的功能,增强对不同年龄段群众的吸引力,尤其是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文化阵地的信息化水平,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了解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项信息。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持续开展文化下乡、全民阅读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等。

3.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属于人民,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所讲:“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5]新时代的文化创作要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讴歌、书写、记录、创作老百姓的故事,尤其是挖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民族团结中涌现的事例,用百姓身边的故事教育百姓,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凝聚共同奋进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另外,文化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换,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准确供给,提高质量,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一是适应不同受众群体,依托不同的文化平台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二是满足不同层次文化对象的需要,创作具有鲜明知识性、娱乐性和价值性的不同产品。三是关注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存品质,创作生产一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力作。

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筑牢文化建设根基

做好文化建设,归根到底靠人才、靠队伍。要坚持不懈抓队伍,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不断开创文化工作局面。要准确分析研判各领域、各行业文化队伍的现状,配齐基本的文化队伍。要从文化强国的高度重点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文化队伍规划,完善编制、待遇、培训晋升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支持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转移,大学生到基层文化单位就业;定期培训,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突出培养青年人才。继续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规划[6],实施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使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5.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培育“时代新人”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这是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当前,要重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筑牢各族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另外,也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除了用好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要正视互联网引发的媒介变革,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审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互联网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重视实施方法的综合作用,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功能,忽视甚至否定了受教育者的接受意愿,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应该在继承传统“灌输”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由“堵”到“疏”转变,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上实现由“高高在上”向“平等对话”转变,由“单方说教”向“双方互动”转变;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由“空洞无物”向“具体实在”转变;最后在教育形式上要实现由“集体授课”向“因人施教”的转变。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列宁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