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

2023-01-24张雷生王璐琪

关键词:改革服务发展

张雷生,王璐琪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广大高校进一步结合国家发展和区域社会各项建设实际,结合人才培养和成长成才规律,加快发展转型,从追求数量规模增长向着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优化办学结构、合理控制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水平,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治理参与能力等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2]。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需要高校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强化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更好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一、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放眼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无不是在服务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壮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高等教育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产品,同时具有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属性[3]。因此,从这一属性特点上既要强调两者的均衡与协调,更要突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的变化与相互转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始终牢牢把握和紧紧围绕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培养人的内涵和标准要求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全面发展的人”到“四有新人”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持续进阶,也经历了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角色转变,由此嬗变过程可以清晰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培养人的素质要求始终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升华和提升,这个升华和提升的过程不仅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更是在体现个人属性的同时又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属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背景下人才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一服务功能的质量跃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凸显。具体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一系列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都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做出正确面对、妥善处理和科学理性决策,切实发挥党领导下的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优势,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系统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风险和挑战。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系列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广大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和认真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牢记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境界、新道路、新篇章。

二、牢固树立“四为服务”意识,深入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也一定是在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够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层次齐全、结构日趋合理的教育体系,就在于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满足人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服务供给至上,做到教育的发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是集中表达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坚持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供给的需求至上的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应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不渝以“四为服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紧紧抓住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坚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高等教育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认同不认同当作办学的指挥棒、根本价值遵循和检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金石”,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促进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对于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尽快走出当前对高质量发展概念、定义的“泛泛解读模式”,应紧密结合教育发展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要求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寻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学科专业和招生就业等着手,蹄疾步稳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性改革,从“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容实质、精神内涵、具体举措等各个层面深入思考,扎实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广大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集团参与到高校综合改革进程中来,突出保障和改善高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和参与权力的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三、科学应对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和矛盾,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凸显。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5]对于高等教育系统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结构和速度加快变化的严峻形势,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受阻和放缓,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调、供需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以及国际政治霸权带来的逆国际化和逆全球化的潮流呼声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矛盾,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优势,积极应对这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遵循,时刻牢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技术理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主动深入分析和认真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当前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改革与发展各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更应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醒和宁心静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服务本领,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与科学的决策和规划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内在和外在客观规律,通过“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从而加快打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局面,把我们国家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高等教育办好,把高校的学科专业建好,培养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境界、新道路、新篇章。

四、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能力这一“引擎”,深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改革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1]。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职能边缘化、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人才培养过程市场化的现实问题。着眼于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实际,高等教育系统应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时代要求当作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应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全新特征,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完善人才培养的系统体系,做好长远谋划,服务人才培养。在面向高等教育对象层面,满足学生适切性需求是高校改革和高等教育服务的终极目标[6]。高校应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供个性化优质教育教学服务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应持之以恒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各级各类人才供给能力。应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高校人才培养系统改革,通过招生录取工作改革,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等环节,强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系统思维,构建健康良好科研生态体系,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在培养“大国工匠”“科技帅才”“铸剑英才”和加快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积极作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具体而言,应通过管理方式、教学模式、教育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激发与提升青年学生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创新素养,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应紧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储备安全的现实需求,从好奇心与探究意识、观察和批判、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和环节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立足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用科技力量实施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

在高等教育朝着普及化纵深阶段发展的当下和未来,回顾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展望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很重,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积极关注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科学和高质量发展,为所在高校和所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切实发挥好智库和智囊作用,谋划和推进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评价等工作。

另外,高校还应充分认识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和功能,着力破除影响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惯性思维和求稳的消极思维和懒惰情绪,以“在地国际化”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共生的辐射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和海外留学教育朝着“重实效、重质量”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外合作办学结构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推进和落实步伐。放眼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局,牢牢把握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借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吸引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招揽世界各国优秀青年学子来华从事语言研修、攻读学位和从事科学研究,侧重留学生来源地、学科专业、学位层次类型、学习能力等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从而提升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激活与释放高校科学研究新动能,赋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职能。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屋建瓴地指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7]。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当今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和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充分体现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内在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将有效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通道。对于高校来说,应从强化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支撑能力、优化服务社会发展能力、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塑造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等方面入手,深刻认识加快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赋能提质增效。

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直接定位包含科技创新计划的研究与开展,间接定位是回归人才培养环节。应重视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对科技创新与生产技术改革的服务作用,适应科技革新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服务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和服务于科技事业的研究。应发挥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科技生产的重要基地、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园地的作用,以有组织科研和重大项目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同时,我们还应着眼于未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的深远意义,研究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如何推动社会科技发展,服务科学研究与创新培养,提升高校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研究水平。

六、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提升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高校内部、外部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与相关人员在制度环境中的共同作用。现代大学制度可以维护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并激发教育活力,坚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8]。首先,应坚持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绝对领导地位,既不走封闭僵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易妆换容、改换门庭的邪路,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而高效优质赋能国家现代化建设。

其次,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综合改革,有效回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要求。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应持续不断完善大学章程和相关规范,强化学院层面执行和推进实施力度,改革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模式,提高民主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水平,推进和强化教授治学措施,扩大民主参与治理范围和权限,保障教师、职员、学生和校友等校内外人士参与决策和治理的权利[9]。与此同时,在高校外部治理环节,中央政府应简政放权,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向服务型功能属性转化,设置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并积极完善社会问责机制,以此来调动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家长、学校所在地等各个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积极性,在实践和探讨过程中,保持力量平衡,形成合力,凝聚共识,统筹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10]。

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服务学校层面来说,教育科研工作者应着眼于学校发展未来规划总体方向,着眼于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着眼于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着眼于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难点、重点、焦点问题,改变研究工作思路和研究范式,强化院校自身研究,强化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群体的研究,从原来“目中无人”的研究状态向着“人本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发展导向、服务导向”这些方面尽快转型。

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受到人与制度的双向作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评价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谋划和推进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评价等工作,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者与思考者、发展规划的谋划者与设计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始终牢记学校和学科的关系是“大河的干流与支流”的关系,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根基在于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是高等教育研究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高等教育系统应认真领会和思考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抢抓学科建设和发展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发挥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智库和智囊作用,积极融入到学校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学科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在推动学校沿着科学领导决策的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才能够获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要扎根学校和区域发展,做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学校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去,从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去汲取营养,学科的发展、学者的研究、人才的培养,这一切都要深深扎根于学校这片沃土,扎根于学校改革与发展实践过程中。

七、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高效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首先,高校应蹄疾步稳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综合改革,积极主动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主动从远离社会中心“高冷范”的象牙塔逐渐转身转型转变成为走近社会舞台中央的领唱者、领舞者,成为国家各条建设战线的领队者、领军者,让高校的高深理论、高精尖技术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无人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乡村社区、人民群众,降低身板,弯得下腰,俯得下身,脚底板上沾得了泥土气息、手上长得起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沾满人民群众的烟火气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人民群众听得懂高深的理论研究,让工厂企业用人单位感受得到高精尖技术给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指导和帮助[11]。以高校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例,应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广大高校自身学科专业齐全、教学科研平台齐备、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人力智力和平台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从教育培训、专利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生产技术换代、医疗服务等方面,推进秸秆还田、盐碱地改造、良种培育、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和转化储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其次,注重协调内部结构要素,强化与高校外部社会系统的协同服务意识与能力。高等教育强国伟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随着大学逐渐走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和区域社会的互动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化趋势。高等教育体系内在结构优化与外在功能耦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要素的协调,也要突出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社会体系的有机衔接[12]。高校应积极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相关科研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共同着眼于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以实现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高校应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实际服务能力来获得发展空间、获取发展资源、赢得发展机遇。

再次,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基于政府公共职能视域, 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责, 为了保障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利, 维护教育公平而提供的公共产品[13]。高校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结合高校人力智力和学科资源优势,自觉融入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洪流中去,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高站位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来积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和改革与发展各项实践中。高等教育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定位既包括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领域的进步,还包括科学知识的应用转化与人文精神的塑造。高校应依据学校基础与专业优势,找准自身服务社会的定位与领域,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全面融入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

猜你喜欢

改革服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改革之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